山西长治地区的丧葬习俗丰富且独特,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尊重逝者的价值观。以下是长治地区丧葬习俗的详细介绍:
报丧:
近亲亲属丧,当即报丧;其余亲友可在大殓后报丧。
报丧时,给每个亲友送6尺白布,以制丧服。
入殓:
由直系亲属为亡人穿上送老衣,并在脚踝处用麻绳绑一下,口内含一块玉石或一枚钱币。
棺木内铺黄色褥子,亡人上边盖白色被子,寓意为“铺金盖银”。
亡人头枕山形枕头,脚下放一个河流形状的物品,寓意为“头枕山,脚蹬河”。
亡人身下有7个钱币和7朵子棉,寓意为“为下辈子孙留子留财”。
灵棚:
人亡故后的当天,入殓完毕以后,在棺木所在的房屋门口搭一座灵棚。
灵棚一般宽3-4米,高2米多点。棚内中间挂一帘子,帘子上中间有一个“奠”字,左右有一幅对联。
帘子前面放一桌子,上面有亡人的照片和一些贡品、香烛。
灵棚内悬挂花幡、香幡、蜡幡,一般至少为6-8个(有的更多)。
客人吊唁:
客人接到报丧帖后,第二天上午前来吊唁。
客人来时女的要哭路,即从进村开始哭,一直哭到灵棚内。
来吊唁的客人根据关系按五种孝服做出孝衣。
祭奠、吊丧:
祭奠和吊丧在殡日上午进行。
雇用鼓乐手吹奏传统戏曲娱灵。
吊丧男孝子到灵前燃香、添供,烧一把鬼锞,跪拜磕头,号哭数声。
送殡:
午饭后送殡。
孙子/女,抱灵牌导行,接着是鼓乐、挽幛,后面是灵柩。
灵柩不用车载,而是放在临时绑扎的类似担架的丧具上,俗称“舆”,由助丧者肩抬。
选落葬吉日:
在长治,人们常认为选个好日子为逝者落葬能够阴泽后代。
选择方式包括热灰葬(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落葬)、七里葬(人故世后49日内落葬)、圆满葬(周年祭日再行落葬之礼)、黄历葬(看黄历选择“宜安葬”的黄道吉日)以及节日葬(如清明节、中元节等)。
随葬品:
盛饪罐:必备的殉葬品之一,装入倒头饭、半斤猪肉和半斤黄米糕等,寓意为怕死者来生讨饭或饿死。
镇物锅:属于镇邪的随葬品,内装乱丝乱麻、生铜熟铁、五谷等。
其他习俗:
辞灵:出殡前一日,将灵柩从室内移放灵棚下,叫辞灵。
丧服:出殡之日,孝子一律戴重孝,男戴孝帽,女扎孝巾,全穿孝衫、孝裤、孝鞋,腰束麻皮。
烧枕头、柳木哭杖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长治地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反映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报丧:
近亲亲属丧,当即报丧;其余亲友可在大殓后报丧。
报丧时,给每个亲友送6尺白布,以制丧服。
入殓:
由直系亲属为亡人穿上送老衣,并在脚踝处用麻绳绑一下,口内含一块玉石或一枚钱币。
棺木内铺黄色褥子,亡人上边盖白色被子,寓意为“铺金盖银”。
亡人头枕山形枕头,脚下放一个河流形状的物品,寓意为“头枕山,脚蹬河”。
亡人身下有7个钱币和7朵子棉,寓意为“为下辈子孙留子留财”。
灵棚:
人亡故后的当天,入殓完毕以后,在棺木所在的房屋门口搭一座灵棚。
灵棚一般宽3-4米,高2米多点。棚内中间挂一帘子,帘子上中间有一个“奠”字,左右有一幅对联。
帘子前面放一桌子,上面有亡人的照片和一些贡品、香烛。
灵棚内悬挂花幡、香幡、蜡幡,一般至少为6-8个(有的更多)。
客人吊唁:
客人接到报丧帖后,第二天上午前来吊唁。
客人来时女的要哭路,即从进村开始哭,一直哭到灵棚内。
来吊唁的客人根据关系按五种孝服做出孝衣。
祭奠、吊丧:
祭奠和吊丧在殡日上午进行。
雇用鼓乐手吹奏传统戏曲娱灵。
吊丧男孝子到灵前燃香、添供,烧一把鬼锞,跪拜磕头,号哭数声。
送殡:
午饭后送殡。
孙子/女,抱灵牌导行,接着是鼓乐、挽幛,后面是灵柩。
灵柩不用车载,而是放在临时绑扎的类似担架的丧具上,俗称“舆”,由助丧者肩抬。
选落葬吉日:
在长治,人们常认为选个好日子为逝者落葬能够阴泽后代。
选择方式包括热灰葬(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落葬)、七里葬(人故世后49日内落葬)、圆满葬(周年祭日再行落葬之礼)、黄历葬(看黄历选择“宜安葬”的黄道吉日)以及节日葬(如清明节、中元节等)。
随葬品:
盛饪罐:必备的殉葬品之一,装入倒头饭、半斤猪肉和半斤黄米糕等,寓意为怕死者来生讨饭或饿死。
镇物锅:属于镇邪的随葬品,内装乱丝乱麻、生铜熟铁、五谷等。
其他习俗:
辞灵:出殡前一日,将灵柩从室内移放灵棚下,叫辞灵。
丧服:出殡之日,孝子一律戴重孝,男戴孝帽,女扎孝巾,全穿孝衫、孝裤、孝鞋,腰束麻皮。
烧枕头、柳木哭杖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长治地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反映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