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59贴子:329,610

回复:朱子读书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答路季章书曰:“将《语》《孟》正文端坐熟读,口诵心惟。虽已晓得文义,亦须逐字忖过,洗涤心肝五脏许多忿憾之气,管取后日须有进步处,不但如今日而已。”
【译文】朱熹在回复路季章的信中说:“要端正坐姿,熟读《论语》和《孟子》的正文,做到口中反复诵读,心中不断思考。即使已经理解了文中的意思,也要逐字斟酌,仔细体会。这样做可以清除心中的许多戾气,包管你以后的学习会进步,而不是只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


IP属地:黑龙江31楼2024-05-12 05:47
回复
    【原文】答许生书曰:“夫道之体用盈于天地之间,古先圣人既深得之,而虑后世不能以达乎此,于是立言垂教,自本至末,所以提撕诲诱于后人者,无所不备。学者正当熟读其书,精求其意。考之吾心,以求其实;参之事物,以验其归。则日用之间讽诵思存,应务接物,无一事之不切于己矣。”
    【译文】朱熹在回复许中应的信中说:“圣贤之道的本体和应用充盈于天地之间,随处可见,古代的圣人已经深刻领悟了它。他们担心后世之人无法到达这个境界,于是著书立言,从主旨到细节,无一不备,用来提点和教导世人。学者应当熟读这些经典书籍,深入探求其中的意义。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以求得圣人真实的用意;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事物中,以验证圣贤的结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读书,还是待人接物,其实每一件事都与自己息息相关,都需非常留意。”


    IP属地:黑龙江32楼2024-05-12 06:35
    回复
      【原文】答张元德书曰:“读书切忌贪多,惟少则易于精熟,而学问得力处正在于此。苟为不熟,不如稊稗。非虚语也。”
      【译文】朱熹在回复张元德的信中说:“读书切忌贪多,只有一次少读点才容易精通熟悉,而做学问的正确途径就在于此。如果读书不够熟练,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像杂草一样,没有实际的价值。这并不是空洞的话。”


      IP属地:黑龙江33楼2024-05-12 06:37
      回复
        原文】读书不贵多,只贵熟。
        【译文】读书不在于读得多,而在于读得熟。


        IP属地:黑龙江34楼2024-05-12 06:39
        回复
          原文】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合读得二百字,只读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贪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译文】读书的时候,应该设定较宽松的学习目标和课程,然后下苦功去完成。比如,如果你打算一天读二百字,那么只读其中的一百字来,然后在这一百字上狠下功夫,仔细理解,反复诵读直到熟练。这样,即使记忆力不好的人也能记住,理解力不强的人也能明白。如果你泛泛地追求读得多,其实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读书的时候,不应该同时看还没读过的内容,而应该同时回顾已经读过的内容。


          IP属地:黑龙江35楼2024-05-12 06:47
          回复
            【原文】答罗参议书曰:“《论》《孟》《中庸》(《大学》)之书,不可不熟读而详味。章句之间,虽若浅近,不足用心,然圣贤之言无不造极,学之不博,则约不可守。今于六经未能遍考,而止以《论》《孟》《中庸》《大学》为务,则已未为博矣,况又从而忽略之,无乃大约乎?”
            【译文】朱熹在回复罗参议的信中说:“《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这些书,必须熟读并仔细品味。虽然其中的章句看似浅显易懂,似乎不值得用心钻研,但圣贤的道理都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如果我们的学识不够广博,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和坚守这些简约而深刻的道理。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够全面研究六经,而仅仅把《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的学识就已经算是不够广博了。更何况,如果我们还对这些书的内容有所忽略,不加以深入研究,那么我们的学问就更加粗疏了。”


            IP属地:黑龙江36楼2024-05-12 06:53
            回复
              【原文】问黄㽦常读何书,曰:“读《语》《孟》。”曰:“如今看一件书,须是着力至诚去看一番,将圣贤说底一句一字都理会过,直要见圣贤语脉所在。这一句一字是如何道理,及看圣贤因何如此说,直是用力与他理会,如做冤雠相似。理会教分晓,然后将来玩味,方尽见得意思出来。若是泛滥看过,今次又见是好,明次又见是好,终是无工夫,不得力。”
              【译文】朱熹询问黄㽦平时常读什么书,黄㽦回答说:“读《论语》和《孟子》。”朱熹说:“读一本书时,必须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去看,把圣贤说的每一个字句都仔细理解,直到能够看清圣贤的言语脉络所在。要深入探究这一字句所蕴含的道理,同时要了解圣贤为何会这样说,要沉浸在文字中深入体会,就像看仇人一样认真审视他的文字。等到理解清楚之后,再细细品味,从而完全领略文章的意思。如果只是泛泛而读,今天觉得这里好,明天又觉得那里好,终究徒劳无功,得不到真正的收获。”


              IP属地:黑龙江37楼2024-05-12 06:57
              回复
                原文】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字,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段。
                【译文】阅读文章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振作精神,挺直脊梁,保持清醒,就好像身后有刀剑逼迫一样。在阅读每一段落时,都要深入理解,确保理解透彻。就像常山之蛇,敲击头部时它的尾部会反击,敲击尾部时头部也会反击一样,首尾相应这才是真正理解了。不能只是机械地按照书册阅读,合上书册就忘记了内容。看注解时,不要忘了正文;看正文时,也不要忘了注解。只有当一段内容完全理解透彻后,才能继续阅读下一段。


                IP属地:黑龙江38楼2024-05-12 06:59
                回复
                  【原文】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真见妙处始得。须着力子细看,工夫只在子细上,别无他术。
                  【译文】圣人的言语就像千朵鲜花,从远处看都觉得很美好,但要想真正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和理解。这需要我们用心仔细地去品味和琢磨,下功夫只在于细心上,没有其他技巧可言。


                  IP属地:黑龙江39楼2024-05-12 07:00
                  回复
                    【原文】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工夫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则费八九分,其后则费六七分。又其后,则四五分矣。
                    【译文】读书的方法,必须下功夫去看。开始读一本书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后面读其他书时就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精力了。假设最初读一本书需要花费十分精力,后面读的书则可能只需要八九分,再后面读其他书可能只需要六七分,最后可能只需要四五分精力了。


                    IP属地:黑龙江40楼2024-05-12 07:04
                    回复
                      【原文】吕子约云:“学原于思,不致其思绎以通之,则无自可进。苟苦思力索,则浅迫无味。惟学焉而时复思绎,勿忘勿助,积累停蓄,浃洽涵养。杜元凯所谓‘如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此即‘时习而悦’之注释也。”先生答曰:“此说甚佳。”
                      【译文】吕祖俭说:“学习源于思考,如果不深入思考并融会贯通,就无法取得进步。但如果只是一味苦思冥想,也会觉得浅薄乏味。只有在学习时不断思考并反复琢磨,既不忘记也不急于求成,积累并储备知识,使其深入骨髓、滋养心灵。就像杜预所说的那样,‘像江海一样浸润,像雨水一样滋润,让所有的疑惑像冰块遇热一样消融,所有的事物都像理顺的丝线一样清晰’,然后就会有所收获。这就是‘时习而悦’的注解。”先生回答说:“这个说法非常好。”


                      IP属地:黑龙江41楼2024-05-12 07:07
                      回复
                        【原文】先生语王过曰:“为学须要专一,用工不可杂乱。”因举异教数语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置之一处,无事不办。”
                        【译文】先生对王过说:“做学问必须专心致志,用功不能杂乱无章。”接着,他引用了佛家和道家的一些话作为例证:“心智专一,心神才会凝和。”“只要将心思放在一处,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原文】读书不精深,只是不专一。
                        【译文】读书如果不深入透彻,只是因为没有专心致志。


                        IP属地:黑龙江42楼2024-05-12 07:15
                        回复
                          【原文】答汪叔耕书曰:“夫道在目前,初无隐蔽,而众人沉溺胶扰,不自知觉,是以圣人因其所见道体之实发之言语文字之间,以开悟天下与来世。其言丁宁反复,明白切至,惟恐人之不解了也,岂有故为不尽之言,以愚学者之耳目,必俟其单传密付,而后可以得之哉?但患学者未尝虚心静虑,优柔反复,而妄以己意轻为之说,是以不知其味而妄意乎言外之所传耳。”
                          【译文】朱熹在给汪叔耕的回信中写道:“圣贤之道其实就在眼前,原本没有任何遮掩,但众人却沉溺于纷扰之中,不自知。所以圣人就利用他们所见到的自然之道,通过言语和文字来启发和开导天下之人以及后世子孙。圣人反复叮咛,言辞明确而恳切,唯恐人们不能理解透彻。圣人岂会故意说得含糊不清,以蒙蔽学者的耳目,非要等到私下秘密传授,人们才能领悟呢?问题只在于学者们是否虚心静思,反复揣摩,而不是轻率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随意解释。同时,因为他们无法真正领会道的真谛,而胡乱猜测圣人还有言外之意。”【原文】


                          IP属地:黑龙江43楼2024-05-12 07:55
                          回复
                            【原文】又曰:“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念念向前,不轻自恕,则在我者虽甚孤高,然与他人元无干预,亦何必私忧过计,而陷于同流合污之地乎?”
                            【译文】又说:“读书时应该切实地探究其中的道理,行动时则要亲身实践这些道理,时刻保持前进的意念,不要轻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一来,看上去虽然显得孤高自傲,但与他人并无干系,又何必过分忧虑而陷入同流合污的境地呢?”


                            IP属地:黑龙江44楼2024-05-12 11:01
                            回复
                              【原文】答欧阳庆似书曰:“今之学者不知古人为己之意,不以读书治己为先,而急于闻道,是以文胜其质,言浮于行,而终不知所底止。”
                              【译文】朱熹在回复欧阳光祖的信中说:“现在的学者不了解古人修身养性的真意,不将读书修身作为首要任务,却急于追求某种道义的领悟。因此,他们的文章虽然表面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言辞浮夸而落实不到行动上,最终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IP属地:黑龙江45楼2024-05-12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