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吧 关注:1,875,312贴子:86,505,112

溟渊猎手,大洋黑鱼——干员“斯卡蒂”原型,虎鲸考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毕业论文改了个差不多,给FWS的报告至少看起来令人满意,去医院检查癌症听起来有惊无险,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想起来我好像忘了什么。
我还没给我最爱的蒂蒂写过什么东西!
(很黑色笑话的说,也巧,我关于海洋生物学的博士申请也因我水平太差惨遭拒信而告终)
正好,看到吧里最近也许很流行原型考证贴,那么,我觉得我可以讲讲一些关于虎鲸的故事以及卖弄一点自己的学识,写一点关于虎鲸的科普和一些误区的澄清。
一张可爱的虎鲸镇楼。


IP属地:北京1楼2024-04-10 13:23回复
    观前介绍:
    实装于“骑兵与猎人”的斯卡蒂,由于其美丽的容貌、强大的数值(忽视阻挡1的情况下),斯卡蒂吸引了极高的人气。在她精二立绘中出现的物种,相信也让各位都对于她的原型有着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虎鲸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注:此处物种名应为斜体,但百度并不支持此种输入方式,下文同理,故请谅解。
    相信从19年至今,各位已经看过诸多有关虎鲸的基础科普与讲解,在这里笔者也不会过多着墨于基础的形态学、生态型之类的资料分享,而是着重于一些稀奇古怪的冷门知识的分享。
    不过也需注明的是,本人学术能力有限,查证的资料也不一定很实时,因此可能会出现诸多纰漏,还请谅解,不吝赐教。


    IP属地:北京2楼2024-04-10 13:26
    回复
      2025-07-31 17:10: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鲸之名
      在当代中文语境里,人们往往用两种名字指代这种黑白相间的大型海豚:虎鲸,抑或是逆戟鲸。后者名字较为易懂,指的是雄性成年虎鲸高耸近两米的背鳍,形状宛如倒置的戟刃,因此得名(同理,日语中对于虎鲸的称呼‘逆叉/Sakamata’为类似来源);前者名称据推测可能与日语里对其称呼的“鯱/Shachi”有着一定关联,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加上并没有足够的日语能力,因此无法进一步对于在日语中这一房梁装饰物如何演变为虎鲸代称进行进一步考证。
      此外,在中文里也有两个名字时常会出现,其一为“杀人鲸”,顾名思义,此代称来自于英文名 Killer Whale。这倒不是指的是它们有多么凶恶,可能仅仅是在对欧陆最早的捕鲸者(之一)的巴斯克人在观察虎鲸狩猎行为后给出的名字“asesina-ballenas(意为鲸鱼杀手)”在翻译中的扭曲误解,类似的情况在德语中也有体现(MörderWal,杀手-鲸)。英国人倒不是只在这一处翻译上产生误会,他们有时将虎鲸称为Grampus,有说法认为这是将和隔着海峡的法国人口中”Grand Poisson/大鱼”进行错误理解。其二为“恶鲸”,除了可能源于其凶悍的习性,也让我联想到其英语中的另一个名称,Orca。
      这个词来源自罗马,也有着一段奇妙的故事。根据古罗马博物学家与政治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再其著作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的描述,大约公元50年左右,一只虎鲸随着从高卢前往罗马港口城市奥斯蒂亚的货船游动,但不凑巧的是,这头倒霉的虎鲸正好赶上罗马皇帝克劳狄斯下令修建这里的港口,因此这只虎鲸被困在港口之中;起初,它还可以在港口中寻找食物,但随着水位下降,它便搁浅在浅水区之中。颇爱斗兽的克劳狄斯听闻这只巨兽搁浅在浅水区中后,便命令渔民用网将这只虎鲸围困住,并亲自带领他的禁卫军和这只“凶猛的巨兽”作战,尽管这头被围猎虎鲸在被猎杀的过程中曾掀翻一艘围捕船,但寡不敌众,最终军队以罗马人最喜爱斗兽表演的方式将其杀死。
      这一事件也在后续由艺术家将其绘画。能很明显的看出,这位画家不仅没有见过"Orca"的样子,并且也尽可能的将它画成自己心目中海中猛兽(抑或是那个年代里海图对于鲸鱼的常用形象)的样子,只能说,一言难尽。
      在后续的科学命名上,分类学之父林奈也继承了这套说法,以一具产自欧洲大洋/Oceano Europaeo的标本为模式,将虎鲸命名为Delphinus orca。再后来,奥地利的分类学家也将这独特的超大海豚单列为独立的虎鲸属Orcinus Fitzinger, 1860,属名也同样致敬罗马神话,意为”隶属于Orcus/隶属于阴间”。听起来也不像个好名字,但总有人觉得比杀手鲸的名号带来的误会少,尊重,祝福。
      只是这归属冥府之名,是不是有一种蒂蒂在溟痕上惬意漫步,惩罚不守信者的感觉?有种怪诞的美感~
      罗马的文献在许多资料中往往被称为对于虎鲸这一物种的最早记述,但这往往忽视了欧洲外许许多多原住民口口相传、源远流长的故事。
      虎鲸的形象是复杂的,有时它们可以是招引鱼群带来丰收的象征(北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诸多部族),有时它们是原住民在水下的亲戚(英属哥伦比亚的Lummi部族,Qw'e lh'ol' me chen);有时它是平和随性的海神,是大洋的主人(阿依努,Repun Kamuy),而有时,它们也只是无情的鲸脂切割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例如Späckhuggare),是令人恐惧的存在(阿留申人,Polossatik),是邪恶之物(冰岛,Illhveli)。不同生态型虎鲸的偏好、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各异的地理环境,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虎鲸往往有着微妙的差异。
      当然,就像可爱的斯卡蒂可能不会思考那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事,虎鲸其实也不会在意地上的人究竟是看到它们就发抖还是视它们为亲族。只可惜,随着地上的科技水平发展,故事迎来了改变。

      配图:An Orca at Ostia, Jan van der Straet, 1595. 如果没有文字信息佐证,很难将这幅画与虎鲸联系起来。


      IP属地:北京3楼2024-04-10 13:27
      回复
        哈基鲸可爱捏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4-10 13:28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10 13:28
          回复
            (二)骇人恶兽?温良萌兽?
            如上文所述,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的利用也进一步纳入日程。无论是更高强度的捕鱼,抑或是对鲸的贪婪欲望,都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虎鲸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从16世纪起,捕鲸者们与虎鲸的矛盾与冲突逐渐出现。最初究竟是虎鲸盯上被猎手们击杀的大餐,还是猎人们从虎鲸口中抢走食物,已然不可考证,但全球各地并未沟通过的捕鲸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贪婪”“残暴”这样的词汇形容曾在他们船边啃噬鲸尸,不会被驱散的海豚。不过在遥远的南半球,也曾经有一群奇特的捕鲸者与一族奇特的虎鲸选择另一种关系,但这是我们将在后文中探讨的内容。
            除捕鲸业外,皮毛业和捕鱼业也对于虎鲸颇有微词。无论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Salish海(西雅图周边海域)的虎鲸撞翻海豹捕猎船致人丧生(生还者的描述中,也出现了“虎鲸将水手杀死吞下”的描述),抑或是1908年在这片海域渔民们对一头虎鲸连开400余枪并将尸体拖拽至公园展示(这种情况在当时很常见),还是在美国海军在20世纪50年代派遣军队用机枪在冰岛附近海域扫射虎鲸来支援渔民(据称,在冰岛凯夫拉维克海军航空站周边海域猎杀成百头虎鲸,当然,这也不是孤例,北半球的诸多国家都曾实施过类似的计划与行为)。但这二者对于虎鲸的印象除了源自于产业本身的矛盾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舆论。
            由于捕鲸者早期的描述和后续流传中的添油加醋,在当年,虎鲸的风评本就有点堪忧。在探险家斯科特对于南极的考察中,就曾记录虎鲸撞击浮冰想迫使其上的摄影师与狗落水的传闻。此后,也有花样繁杂的杂志与报道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恐惧,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杂志报刊甚至间接影响并导致50年代针对虎鲸的猎杀。

            配图:由Ernest Linzell根据斯科特考察中的记述所绘制的油画。(彩色版本没找到很清晰的,在此先用黑白版代替)


            IP属地:北京6楼2024-04-10 13:29
            回复
              但是它不是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10 13:30
              收起回复
                但是,它们本就是如此吗?
                若是仔细翻阅历史文献,也能从故纸堆中找出些许端倪。在德国科学家斯特勒为沙俄对堪察加半岛的自然考察中,他就曾记录过当地原住民与虎鲸一同狩猎的场景。尽管也有人声称记录的内容含糊不明,不能作为实质性证据,那来自澳大利亚的确切记载会让那些人保持缄默。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Twofold湾,曾有一群很有意思的虎鲸群:它们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有影像记录的会和人类合作狩猎其他鲸鱼的虎鲸群。得益于原住民长久以来对于虎鲸的良好态度(与北美的原住民类似,他们认为虎鲸是先祖灵魂的转世)以及原始的合作,从1840年欧洲捕鲸人在这片海域工作以来,当这群虎鲸在外海发现迁往南极洲的鲸鱼群时,群体里的部分虎鲸会驱赶须鲸进入海湾,而一些个体则会在沿岸通过冲出水面或是用尾鳍拍打水面的方式来吸引捕鲸人的注意力,来让他们猎杀鲸鱼;他们甚至会在捕鲸结束后协助捕鲸船拖拽鲸鱼回到港口。
                作为回报,捕鲸人会将鲸尸留在水中过夜,在第二天将其拖上岸分割。虎鲸们会在这段时间食用须鲸的尸体,以及被尸体吸引来的海鸟。一定程度上,由于这种合作关系,导致捕鲸的人们熟悉了这群虎鲸,甚至在那个年代做起了个体识别:至少24只虎鲸参与了这个狩猎关系并被捕鲸者命名。
                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一名名为John Logan的退休牧师单方面毁约,担心风暴的到来而拒绝将鲸尸留在水中过夜,鲸群从此之后就几乎没有做过任何的呼唤。族群中最知名的个体,Old Tom的尸体也在1930年被冲上岸。自从他去世之后,湾内的虎鲸数量日渐减少。虽然有说法认为附近的挪威捕鲸者灭亡了这个族群,那位船长的余生都声称在后悔自己当初赶走虎鲸的举动。
                很可惜的是,在去年发表的一项对Old Tom尸体样本的DNA分析中,并未在目前已监测的全球水域中找到存在亲缘关系的群体,很可惜的说,这种会选择与人类合作的基因以及这个传奇的族群,可能已经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剩下博物馆内保藏的骨骸和发黄的黑白相片,讲述着奇妙怪异的故事。

                配图:1912年的制作的纪录片中的画面,画中,Old Tom和族群内一只幼鲸在捕鲸船附近漫游。


                IP属地:北京8楼2024-04-10 13:31
                回复
                  2025-07-31 17:04: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样的记录由于传统捕捞业和捕鲸业的偏见、传统媒体的渲染刻画下不受到重视。但它们又是如何改观为现在宣传中的、无害的、可爱的“萌兽”呢?
                  一方面讲,随着鲸鱼的枯竭和相关法律的制定,以及捕鲸业和海兽皮毛业的衰落,人们将视野从这些曾经的竞争对手身上挪开,转而考虑鲸类观赏之类的活动,不过,这也算是后话。
                  另一方面,说来有点讽刺,在现在看来带点不人道的鲸豚饲养与表演成为了人们对虎鲸观点改善的一个主要诱因。从60年代起针对西雅图周边海域的虎鲸捕捞行为,一方面讲严重影响南方居留型虎鲸的种群,一方面也在用一种怪异的方式将人们对于这些海中“恶兽”的态度扭转。
                  海洋公园以及水族馆的展出让更多人能亲眼见识到这一物种本来的面貌,它们温顺和蔼的性格也让人开始思考曾经的宣传是否正确;而基于圈养个体拍摄的科普纪录片(其中代表性的如’Namu, the Killer Whale’)也让世界范围内更多人得以认知到虎鲸本来该有的面貌。
                  但圈养虎鲸一直以来也是个有争议的点,抛开福利等不容易确切评估的因素不提,本身在北美、日本、冰岛等地的捕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虎鲸种群,但学者是如何发现虎鲸种群的波动,又是基于怎样的方式对种群进行评估,则是接下来的章节需要讲述的内容。
                  但虎鲸真如人们现在所说的那样,是温和无害,天然亲近人类,在野外从未袭击过人的生物吗?也不尽然。先说回上文中的捕鱼业,近年来直布罗陀的虎鲸袭击船只的行为大多被渲染为“野生生物资源被挤压下的反击”这样的悲情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各地有着诸多的相似行为在默默无闻地发生着。在阿拉斯加,虎鲸将渔场内延绳钓船只的捕捞效率降低约30%,甚至对于某些船组达成近100%的偷窃率;在克罗泽群岛附近海域,两种生态型的虎鲸种群参与“盗窃”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IP属地:北京9楼2024-04-10 13:31
                  回复
                    当然,严格来说,我们不该用“盗窃”这样的带有主观情绪色彩的来形容动物的行为,但从任何意义上讲,虎鲸确实仍对现如今的渔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不知以后在网围栏普及后会不会进一步加剧人兽间的冲突。
                    此外,说“虎鲸在野外从未想袭击过人”也并不准确,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福克斯盆地(Foxe Basin)据报道称有一名原住民被由冰困在湾内的虎鲸群所吞噬;1972年,一艘并未装载引擎的娱乐帆船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以西海域被虎鲸撞翻,所幸船上五人及时登上救生艇;同年,加州一名冲浪者在Point Sur附近被虎鲸咬伤;1976年,巴西附近海域一艘赛艇被虎鲸撞翻,但幸运的是虎鲸并未将人视为猎物;1989年,美国学者在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进行虎鲸生态研究时被误认为海狮进而被冲滩;2005年,一名男孩在阿拉斯加游泳时被虎鲸撞击;最后,是直布罗陀周围水域无差别地、如捕食行为般刻意攻击船舵的虎鲸们。
                    也许有人会说,大多数案例中描述含糊,并不像大白鲨那样直观;也有人会说,也许这只是虎鲸将人误认为其猎物。对于前者,虎鲸针对猎物的攻击行为往往不是直接地撕咬,若是亲眼观察过虎鲸猎杀海豚和海豹等小型猎物的行为,就会发现它们更喜欢用吻部去顶、用尾巴去扇,而不是用嘴去撕咬;对于后者,若是这样简单的盖过去的话,可能不仅将这种行为背后存在的生态学、行为学完全忽视,更是可以将绝大多数袭击人的动物都这样解释。
                    但最后,我也想重新说明一点,我并不是想在此对虎鲸进行妖魔化,让虎鲸就像蒂蒂在自己的故事中被人误解、被人厌恶;对于野生动物相关从业者而言,我只是想让人更多、更全面地看待一种动物,而不是单纯的感觉“这种动物好人畜无害”抑或是“这种动物好可怕,怎么还没灭绝”。作为现存最大的海豚,也是海中绝对的猎杀者,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与其接触,都该保有足够的尊重与敬畏,在此基础上,对它持有爱意,用着合理合适的方式认知它、了解它、接近它,才是该有的行为。

                    配图:笔者在美国圣迭戈周围海域观察到的东热带太平洋生态型虎鲸对瓶鼻海豚的狩猎行为。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4-10 13:34
                    回复
                      (三)何以识鲸?
                      虽然也曾在澳大利亚等地方出现过粗糙的对虎鲸进行个体识别的工作,但在早年,若是和科学家们或是爱好者们说出这样的话,恐怕会引起一阵嘲笑。
                      严谨来说,正经意义的虎鲸个体识别技术开发时间并不长,而它被学界广为认可又花费了一段时间。上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研究者Michael Bigg认为可以依据背鳍、鞍斑、身上伤口以及眼斑(本文不在此处过多阐述,这个特点也可用于某些生态型之间的识别)进行虎鲸的个体识别,尽管在当年受到诸多嘲笑,但在长达23年的重复实验中,证明了这套系统的可靠性。
                      老先生去世的故事也十分传奇,按照遗愿海葬骨灰时,同一片海域内出现了30+的虎鲸,也许算是某种感应吧。
                      那么接下来,就以冰岛的一只可爱虎鲸为例,详细讲解一下怎么从浩如烟海的个体中识别出她吧。

                      配图:一张个体识别的常用参考位置示意图,个体为Salish海的雌性个体L77。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4-10 13:39
                      回复
                        在这里,我们以冰岛周围海域的虎鲸SN080 “Skadi”为例,讲一讲虎鲸的个体识别。
                        (注:此处关于SN080个体的内容仅参考自Orca Guardians Iceland于2022年发布的冰岛西部海域虎鲸识别手册,资料不一定很完善,还请谅解。)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个体识别。就像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长相一样,每个虎鲸也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样貌”,例如眼斑、鞍斑和背鳍。尽管有着许多值得说道之处,但在实际野外观测中,人们更多是采用鞍斑与背鳍,这两个最方便观测与拍摄的部位,作为识别特点,就像在须鲸识别中人们更常使用的是尾这一在深潜前会特意露出水面的部位作为识别点一样。
                        具体到Skadi身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第一眼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背鳍上的缺口。缺口常常是虎鲸个体识别时的一个小攻略,一些具有特殊伤疤的虎鲸不仅会更易于识别,甚至可能会有更广的知名度,例如Salish海的T063 “Chainsaw”,因其背鳍后缘上两个巨大的伤口得名,并也称得上是区域内的一只明星个体。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容易变化的特征,若是用于判断则需要长期的观测数据积累。举个例子,虽然伤口出现后很难出现再长回去的情况,但一段时间没见突然被多咬出一个新伤口/原先伤口再次撕裂形状变化都是有可能的。此外,幼年个体在成长中发生的背鳍形状变化也会影响一些个体识别判断,因此,最好还是以最近被观测到的个体特征为主,辅佐以群游的其他个体(通常而言,一个Pod中出现的个体较为固定)和行为学(尤其是一些常有特殊行为的个体)等因素,综合判断出所面对的是什么个体。

                        配图:SN080 “Skadi” 在手册中的“证件照”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4-10 13:43
                        回复
                          既然说完个体识别,那就再来说说这位斯卡蒂女士的一些趣事。
                          从年龄上来看,也许她比大多数吧友都要大。虽然没法计算出其具体芳龄,但也许可以用一些其他信息佐证进行推断,那就是她的子嗣,SN081 “Idun”。这头雄性小虎鲸推测出生于2003年,若是结合虎鲸成熟年龄一般在6-10岁,一般在14岁左右第一次繁殖来看,这位女士的年龄最少也已经快30(学术界一般认为其年龄已经超过30)。结合虎鲸族群通常是母亲与她的后代们组成来推测的话,其族群内的另两只个体,SN082 “Thor”和SN083 “Odin”,也许同样是她的孩子,那么,她的年龄可能还需要再往前延长一下~
                          她最后一次被观测到还是去年的2月26,也不像北美这边的虎鲸一样很容易找一些高清美图,还是有点可惜。
                          (PS: 这一个族群的命名均采用北欧神话里的众神)
                          (PPS: 为什么一个雄性虎鲸会被用北欧神话中的女神命名?答案是直到2022年以前,这头虎鲸都被学者们当作是一头雌性个体,直到这年其背鳍开始进一步发育,人们才意识到,这是头公虎鲸啊……)

                          配图:SN080 "Skadi"(画面最左的个体)与她的族群(从后往前),SN082 "Thor"、SN081 "Idun"和SN083 "Odin",图源水印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4-10 13:45
                          回复
                            严谨来讲,这里本应该再多谈几句虎鲸的代号系统和代号顺序,但是讲起来实在是太繁琐枯燥,故并不具体展开。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4-10 13:46
                            回复
                              2025-07-31 16:58: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四):一些杂谈:
                              说完一些有的没的,来说一些细碎的知识,也许用问答的形式要好点?
                              Q:虎鲸的种群怎么样诶?我看有人说情况很糟糕,也有人说是无危物种,到底是怎么样诶?
                              A:严格来说,这两个说法都不对。若是采用IUCN的评估来说,虎鲸是DD/数据缺乏。作为一个在某些学者眼中分布第二广、仅次于人类的哺乳动物(我对这点表示存疑,因为毕竟还有几个得益于人类的啮齿目动物),对其进行一个全球尺度的评估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不挑剔的海域栖息地选择也进一步增大了调查的难度。
                              但若是具体到某些特定种群上,我会说,糟糕的情况比健康的种群要多出不少。食物限制、噪音污染、环境污染、早期捕杀等等因素都在让一些小规模的种群情况变得无比糟糕。太平洋东北部和直布罗陀的虎鲸分别受其鲑鱼和蓝鳍金枪鱼短缺的影响,阿拉斯加湾的AT1种群也受漏油事件影响渐渐绝灭……以至于某些科学家下出“80年内虎鲸的全球种群会下降30%”的结论。嗯,虽然对于专业从事者来说,听到30%这个数字甚至有点黑色笑话,“就30%?这么少?”,在新一轮物种绝灭中,这个本应受到重视的数字看起来,很和谐。

                              配图:IUCN红皮书对虎鲸的评估,从本科起,我就很希望有朝一日能从事相关工作,给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种群评估、分类厘定、危险监测与阐述……虽然我的学术能力相较于那时也没多少提升,不过至少,我已经开始做点微小的类似工作,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发表出来。


                              IP属地:北京15楼2024-04-10 1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