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吧 关注:959贴子:133,762
  • 7回复贴,共1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中医如何治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4-04-04 16:54回复
    (二)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在成年起病,伴有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临床表现:首先出现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易跌倒,可呈蹒跚步态或合并痉挛步态。以后上肢也受影响,出现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以致不能完成精细动作,构音障碍,讲话可出现暴发性语言。下肢出现锥体束征,如肌张力增高,股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不少患者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眼外肌活动障碍、眼睑下垂。眼球震颤可能很迟才出现,无骨骼畸形。


    IP属地:北京2楼2024-04-04 16:55
    回复
      (四)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本病是累及神经、血管、皮肤、网状内皮系统、内分泌等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患儿步态摇晃明显,两腿分得很宽。继而上肢出现意向性震颤。与少年脊髓型遗传共济失调不同处为无感觉障碍,闭目难立征阴性。多数患儿伴有手足徐动症,随年龄增大,锥体外系多动症可变的更为明显。眼球主动的向两侧同向运动慢而断续,常伴有眨眼和头的摆动,运动终止时出现眼球震颤,有小脑构音障碍。至青春期后,多数患者出现脊髓受损症状,深感觉消失,病理征阳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发生于球结膜暴露部位,随年龄增长而累及全部结膜、眼睑、鼻梁和两颊产耳、颈项、肘窝和腋窝等。皮肤和毛发的早发性改变明显。婴儿期的皮下脂肪很早消失,面部皮肤常萎缩而紧贴面骨。可伴有慢性脂溢性皮炎、点状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为本病突出症状之一。鼻炎后鼻窦炎、慢性气管炎、肺炎,较长时间可引起肺部广泛纤维化,发生杵状指和肺功能不全等。病儿几乎均有性功能发育障碍,通常不出现第二性征。大约有3/4的患者呈侏儒症。X线片常可发现全部副鼻窦炎及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表现,有时可见到恶性淋巴瘤引起纵隔阴影增宽。心电图多数正常,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和IgE的选择性缺乏,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甲胎蛋白明显升高,反应肝脏发育不良。染色体检查异常。
      (五)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本病分为遗传性与散发病例两类,临床有多种类型,Meniel型是遗传性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者。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以前者较多。临床表现为中年起病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开始为小脑性行走困难,以后影响上肢并出现构音障碍。有时可出现头和躯干的静止性震颤。通常无眼球震颤,肌力和反射正常,有意向性震颤,辨距不良。有不自主运动如舞蹈动作、手足徐动、震颤麻痹综合征。部分患者出现核上性或核性眼肌麻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球震颤较少见,有病理反射,深感觉障碍,尿失禁。少数出现痴呆。
      (六)小脑橄榄萎缩
      本病又称原发性小脑实质变性,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少数患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初期步态不稳,走路蹒跚,两足分开。以后影响手的精细动作,字迹变坏,讲话口吃,或有吟诗状语言。肌张力低,意向性震颤,指鼻跟膝胫试验不准。部分病例后期出现眼球震颤。膀胱括约肌障碍也较常见,少数患者智能减退,视力正常,无感觉障碍。气脑造影、CT或MRI可见到蚓状沟加宽而第四脑室正常
      (七)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称“齿状核红核萎缩”。临床表现肌阵挛、小脑功能障碍、伴有或不伴有癫痫大发作。开始可为一个肢体的定向性震颤,构音障碍,辨距不良,轮替运动不能。肢体共济失调较躯干共济失调明显。上肢较下肢重,严重者两手向前伸直时呈扑翼样震颤。


      IP属地:北京4楼2024-04-04 16:58
      回复
        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但是共济失调不一定会引起小脑萎缩,小脑萎缩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老年人多见到,分为百分之五十遗传,百分之五十非遗传。由于小脑主要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
        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偏多,同时也被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正确分辨病情,可以及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IP属地:北京5楼2024-04-04 16:59
        回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其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益脑平衡疗法针对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是众多医生通过多年的治疗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出来的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


          IP属地:北京6楼2024-04-04 17:00
          回复
            1.初期
            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2.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
            3.晚期
            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IP属地:北京7楼2024-04-04 17:01
            回复
              共济失调它的核心主症主要是走路不稳、身体协调性差、容易摔跤等,同时共济失调大部分跟小脑功能衰退、小脑发育不良有关,还会伴有说话的口齿不利、言语障碍、吐字不清,再就是以后辨距不良或者意向性振颤、手抖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它的主要危害是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甚至走不了路,还同时会出现言语障碍、口齿不清,无法表达患者真实意思等,是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家庭的幸福,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
              依据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的程序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小脑及脊髓神经失调的病态,然后会查问他的家族史(包括已故的亲人),通过磁共振(MRI)及基因测试,判断病人是否患上小脑萎缩症。
              本病属于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重点是复健治疗,使患者尽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通过干细胞治疗。患者在治疗之后可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等。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及帕金森症状,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


              IP属地:北京9楼2024-04-04 17:02
              回复
                一、控制延缓病情的发展速度
                二、缓解改善病患的现有症状
                三、巩固治疗效果,停药观察
                1、清利湿热;清利湿热是清除蓄积在人体内的湿热,根据湿热侵袭人体部位、脏腑及不同的表现选用不同的方药。
                2、补益后天;后天的资助和调养主要是通过脾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方能保证人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调养后天的同时,能使先天的精气得到不断的充实并使之强壮,也就是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而转弱为强。
                3、填精补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只有精髓充足,肾才能发挥其先天之本的作用。
                4、补益先天;肾为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受孕时父母的基因对后代的基因起决定性作用,先天禀赋充足,则后天正气充沛,抗病力强,生机旺盛;先天禀赋不足,则脾肾虚弱,抗病力低下,容易产生疾病。
                5、脾健肾充;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当脾健肾充了,症状自然就会减轻消失。
                6、筋骨得养;在五脏中肝与筋的关系密切,若肝血充盛,筋膜得养,则筋力强健,运动自如。骨与肝肾二脏联系密切,肾精充足,则骨髓、脑髓、脊髓得以充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头聪目明,思维敏捷。
                  小脑位于颅后窝,在桥脑和延髓背侧,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三对脚与中脑、桥脑、延髓相连。小脑上脚称结合臂,主要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离小脑的远心纤维组成。中脑部分为桥脑臂,它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根据小脑的发生、生理功能和纤维联系,把小脑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始小脑或古小脑,它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它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损害时引起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4-04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