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共济失调吧 关注:746贴子:85,599
  • 9回复贴,共1

如何治疗小脑萎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4-04-04 16:43回复
    共济失调(ataxia)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即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第一,是姿势和步态的改变,可以出现站立,步态蹒跚等。
    第二,是随意运动协调障碍,上肢比较重,动作越接近目标时震颤越明显。
    第三,是言语障碍,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
    第四,是眼运动障碍,眼球运动肌共济失调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
    第五,可以出现肌张力的降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的小脑病变。


    IP属地:北京2楼2024-04-04 16:44
    回复
      第六,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走直线。
      第七,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者是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的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
      小脑萎缩又称脊髓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很大的几率遗传此症并发病。其临床表现走路摇摇晃晃如企鹅,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发展严重甚至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所以温馨提示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
      8:34 2024/1/22 星期一
      引起小脑萎缩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常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种是遗传性疾病,比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是会出现小脑萎缩的,通常也会伴有肢体的共济失调,缺乏特异性的治疗办法。
      第二种原因要注意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比如多系统萎缩的患者,也会出现小脑明显的萎缩,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以伴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
      第三种原因要注意有没有脑血管病,如果小脑出现梗死,也会导致小脑萎缩的。除此之外,酒精中毒也会引起小脑萎缩。


      IP属地:北京3楼2024-04-04 16:45
      回复
        益脑平衡疗法治疗原理
        (1)醒脾健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健运,营养全身,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降浊受纳为前提。
        (2)生肌起痿: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益脾肾,推动血液运行,祛浊化瘀,疏通经脉,营养肌肉。
        (3)强筋健力: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血液营养大脑,进而营养全身,精血互生,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骨,促其生长发育改善小脑萎缩。
        (4)滋补肝肾: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滋补肝肾为首要使其恢复身体平衡。


        IP属地:北京4楼2024-04-04 16:46
        回复
          1.控制阶段:共济失调治疗的首要阶段便是控制病情的发展,以补血益气为主要原理,让病情不再发展。在此基础上,调理脾胃,脾为后天之本,让患者的脾胃适应中药的吸收,加快中药的吸收速度,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下基础,控制阶段基本在一个月左右。
          2.治疗阶段:滋补肝肾,养脾健胃,用中药的纯天然性,合理的搭配中药药材,降低部分药物的副作用,加强治疗效果,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促进生长,增强抵抗力,肝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是以治疗阶段以调理肝肾生津为主。
          3.调理经脉: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走路不稳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此,经脉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神经是经络和肉体器官的过渡通道,神经不通则经络里的行气就不能够通过,就会失去运动能力,但是不会痛,而是没有了感觉。通过调理经脉来调理走路不稳的症状。
          4.巩固恢复:整体的进行调理治疗,通过生津通脉的过程改善症状,从而使患者的身体得到恢复。
          锻炼运动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等。
          合理饮食,在共济失调患儿的饮食方面要关注少食多餐,每天饮1-2次淡盐水,以补充水和电解质。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还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还应补充钙与维生素A和D,以防止骨质脱钙、疏松。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方法有仰卧位练习、坐位练习、站位练习以及上肢训练等。
          1.上肢训练:用单手进行指鼻、拼图和木插板的训练,然后双手作拣物训练。2.仰卧位练习:患者平躺,枕起头部,能够看到小腿和脚。两腿单独、交替沿床面滑动,依次做膝、髋部屈曲伸展、外展内收运动,脚跟抬离床,下肢依次屈膝、屈髋、外展内收运动。3.坐位练习:选择有靠背有扶手、有靠背无扶手的椅子联系正确坐姿。 坐位练习中,要有脚跟抬起的动作。采用十字标记,让患者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滑动。
          4.站位练习:包括侧面走、转弯、向前走的练习。主要是在35cm宽的平行线之间向前走,走10步后休息。转弯,向左右转弯行走。向前走,把每步都踏在地板上绘好的足印上,足印应平行且离中线5cm ,进行1/2步、3/4步及 整步练习。


          IP属地:北京5楼2024-04-04 16:47
          回复
            如何治疗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虽然可怕,但它并非绝症。采用益脑平衡疗法合理的应对调治可以使共济失调的症状恢复消失,来恢复共济失调病人的生活质量,恢复自信!笔者随诊多年,见到过许多的病人逐渐得到了恢复,也恢复了对于生活的信心。
            在药才方面严格把关,以品正质优为首选,坚决避免应药材质量而导致疗效不佳,耽误病情的情况, 送药上门。经营上以简、便、廉为宗旨,尽全力帮患者解决就医困难,减轻经济负担。


            IP属地:北京6楼2024-04-04 16:48
            回复
              典型表现
              1、感觉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在睁眼时减轻,闭目时加剧,伴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消失。因深感觉障碍下肢重而多见,故站立不稳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患者夜间行路困难,洗脸时躯体容易向脸盆方向倾倒(洗脸盆征阳性)。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举足过高,步距宽大,踏地过重,状如跨阈,故称跨阈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正确。
              2、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及其传入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失调,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或连续性障碍。
              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受睁眼、闭目或照明度影响,不伴感觉障碍,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讷吃和特殊小脑步态,即行走时两足分开,步距大小不一,步态蹒跚不稳易倾倒。指鼻试验时共济失调极为明显,可见上肢呈弧形摆动与意向性震颤,并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过度、快复动作障碍、肌肉反跳现象。
              3、前庭性共济失调
              因前庭系统损害引起,以平衡障碍为主。特征为静止与运动时均出现平衡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相同点,如站立时两足基底宽、身体不稳、向侧方或后方倾倒、步行时偏斜等。但一般都有明显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试验异常等可资鉴别。
              4、遗传性共济失调
              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病因不明,大多有家族史,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偶为伴性遗传。病理变化以脊髓、小脑、脑干变性为主,周围神经、视神经、大脑和小脑等也可受累。临床以共济失调、辨距不良为主要表现。


              IP属地:北京8楼2024-04-04 16:50
              回复
                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
                (1)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
                为脊髓后索损害,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等。


                IP属地:北京9楼2024-04-04 16:51
                回复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病变使空间定向功能障碍,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稳,行走时向病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位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常伴严重眩晕,呕吐和眼震等,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明显。
                  检查
                  1、小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最好检查脑CT或MRI。
                  3、大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等。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4-04 16:52
                  回复
                    6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进行诊断。
                    鉴别
                    (一)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为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临床表现:青年期发病,缓慢发展,最早症状步态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醉汉似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渐进展双上肢动作不灵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颤,出现小脑性构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4-04 16: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