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吧 关注:1,051,404贴子:5,339,226
  • 21回复贴,共1

颇有特色的古老方言———庆元方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庆元方言,由于地处偏远深山,受外界影响较少,至今仍保存大量古代汉语特征,对研究古汉语、考古、以及了解我国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件无价之宝原先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1996年秋天,秋谷裕幸教授在庆元考察时发现,这个地方的方言不仅有着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而且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唐代以前,甚至商、周时代的古语古音。比如水火的火,庆元话叫做“?”(音近毁);“大小”的“大”字,庆元话念“堕”(阳去);“田螺”的“螺”字,庆元话念“累”;“明天”的“明”字,庆元话念“芒”;“森林”的“林”字,庆元话念“婪”等等。这些仅能在《诗经》、《史记》、《集韵》等古书上找到的古字和古音,在别的方言地区早已消失了,在这里却随处可见。人世几经沧桑,这些语言精华居然能够在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如此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庆元话中确实有不少值得研究的东西,不折不扣的古音、古字、古词在庆元话中多达两千个,另外还有不少只有在古书上才能见得到的古人口语。它们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消亡了,而在庆元话中却全都“活着”。一些古代才有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庆元人的口语中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庆元话中有个惊叹词“夥颐”,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



1楼2010-09-24 15:44回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郑尚芳:“庆元方言是浙西南方言中保存很多古老特色的吴语方言,很有研究价值。”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志耘:“庆元方言位于吴语和闽语的交界地带,保存大量古代汉语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师大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潘悟云:“庆元方言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来说,实在是一个难得的语言宝库。”
          日本爱媛大学语言学教授秋谷裕幸:“庆元方言保存古音如此之多,实属罕见,堪称方言中的‘活化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小凡:“庆元方言给予我们的学术营养是丰富而又稀有的……”
          人们也许要问:方言随处都有,何以惟独庆元方言能够与众不同,特显珍贵呢?这样的方言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
          我们的答案是:这与最先来到庆元,最早开发庆元的吴姓先人有关,与历史文化村的大济人有关。
          唐代以前,庆元尚属一个待开发的地区,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自从一个叫做吴祎的京官和他的家人避乱来到这里之后,面貌才开始改变。
    


    2楼2010-09-24 15:44
    回复
      2025-08-29 10:37: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吴祎是晚唐时人,为避董昌之乱,于公元904年举家迁来庆元,公元1004年又举家迁居大济,他和他的后人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开发创业,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庭,其后裔遍布全县各地,不少支系还向省内外扩展,有的甚至发展到了国外。据1988年统计,庆元吴姓人口共59864人,约占全县人口数的1/3,是首屈一指的“庆元第一大姓”。
            吴祎及其后裔不仅是庆元地方的开拓者,也是庆元文化的奠基者,庆元方言的缔造者。今天的庆元人所讲的方言,基本上就是吴祎及其家人带来的当时的京城话与吴方言的混合物(因吴祎世代都在朝中做官,在吴语区山阴一带也生活了较长时间)。后来庆元虽然不断有外姓的人迁入,并且带来了各个地方的方言,但都没能形成气候,这些晚来的方言很快就被吴姓人的语言“同化”了。
            庆元方言之所以珍贵,除了保存的古音古字非常多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她的文化底蕴异乎寻常的深厚。
      


      3楼2010-09-24 15:45
      回复
        如果你是个细心人,平时中要稍加留意,就经常可以从人们的交谈中听到“……之故”、“无良”、“多谢”、“不堪言”、“犹则可”、“苦无当”、“心不在焉”、“贪得无厌”、“死而无变”、“不能之够”、“颠倒乾坤”、“有你何多,无你何少”之类的文言词。而这些文言词又往往出自于识字不多甚至一字不识的农妇村夫之口。这种现象,曾经让许多外来的客人们为之惊奇不已。
        


        4楼2010-09-24 15:45
        回复
          再从形容词程度的表现手法来看,庆元方言中表达得尤为精彩。她不像普通话那样只有“很”、“极”、“非常”等几个程度副词作点缀,而是差不多每个形容词都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修饰词。比如“很硬”、“很软”、“很轻”、“很大”、“很滑”、“很紧”、“很苦”、“很黑”、“很暖”这几个词,庆元话分别叫做“铁硬”、“鞭软”、“砧重”、“屁轻”、“天大”、“鳅滑”、“鼓紧”、“药苦”、“墨乌”、“灰暖”……。这种“用名词作状语”的表现手法,实在高明透顶,精妙绝伦!非常值得现代汉语的学习借鉴,并加以移植推广。
                吴祎世代都是读书人,深知文化和知识的价值。打从卜居庆元伊始,就以传播文化为已任,“耕读继世,诗礼传家”。他们一方面辛勤耕耘,开拓创业,另一方面则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兴学办教育。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苦心经营,“秀者为仕,拙者为农”,终于开创出人才济济、良材辈出的局面:一个不过300余人口的小小的大济村,居然进士成堆,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短短二百三十二年间,就陆续涌现出了26名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士村”。
          


          5楼2010-09-24 15:45
          回复
            4、比喻很有特点例如说人脸皮厚,称“面皮粗桶板般厚”,这儿的粗桶是指大型马桶,因古人大便叫“出粗”。说人笑的不严肃,称“笑起山里嘻般”,山里嘻是传说中一种可怕的动物,会用双手抓住人,对着人咧嘴狂笑一直笑到晕去,醒来时再用爪抓人。形容人罗嗦,称为“嫌七谭八”。形容忘记了,称“一际都吞到腹底去了”。
            5、明显保留古汉语遗迹例如“昏过去了”庆元话叫“懵去了”,“肮脏”庆元话叫“龌龊”,“屁股”庆元话叫“尻臀”。
            庆元话确实很有意思,哈哈,特别是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很搞笑。下面几句用普通话念出来,绝对可以乱真哦,不过普通话一定要准:)
            


            7楼2010-09-24 15:46
            回复
              [B]普通话          庆元话
              楼梯              六台              
              爬楼梯            簸六台
              去玩                           可食
              去庆元玩                    可请虐食
              垂涎欲滴                   上得六可
              傻傻的                       送送只
              唱歌                           抢国
              吃饭                           嗲反(第一个音可能有点出入)
              很重                           东窘
              扔了                           坎捞
              好笑                           hou巧
              唱戏                           抢死
              到处结冤          接八国
              调皮小孩          刁毙些
              下巴笑掉了               亚鸽巧来可
              


              8楼2010-09-24 15:51
              收起回复
                你讲的很多特点,我们也有


                9楼2010-09-24 17:39
                回复
                  2025-08-29 10:31: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吴语上海话 "阿拉"在哪里
                  客家话"捱"在哪里
                  苏轼,这首词作於密州任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楼2010-09-24 20:15
                  回复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的词,"他"是宋朝国语
                    《他》,是宋朝国语
                    "渠"是什么?
                    百越语 渠侬
                    阿侬  
                    词语解释:   1.古代吴人的自称。我,我们。 2.称对方。
                    南北朝《洛阳伽蓝记》
                    “吴 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忭,茗饮作浆;呷啜芌羹,唼嗍蟹黄;手把豆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手速去,还尔丹阳。若其寒门之鬼,口头犹修;网鱼漉鳖,在河之洲。
                    阿侬  
                    词语解释:   1.古代吴人的自称。我,我们。 2.称对方。


                    12楼2010-09-24 20:16
                    收起回复
                      琵琶行
                      作者: 白居易
                      吴语上海话 "阿拉"在哪里
                      客家话"捱"在哪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13楼2010-09-24 20:16
                      回复
                        果然,汉杰来了


                        14楼2010-09-24 21:36
                        回复
                          有意思


                          16楼2018-07-25 1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