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50,268贴子:2,684,957
  • 10回复贴,共1

文少卿团队Current Biology:复旦大学发布首个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少卿团队Current Biology:复旦大学发布首个帝王——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基因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03 22:22回复
    2024年3月28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上以“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 为题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公布了北周武帝的基因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面貌复原。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博士后杜盼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朱孔阳、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博士后乔辉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王传超、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魏偏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力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张建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研究员周奇,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蒙海亮参与了本研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03 22:2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2.北周武帝死因之谜
      长期以来,武帝的死因扑朔迷离,此前主要通行两种说法:其一为死于烈性疾病,多见于官方史料;其二为死于中毒,主要流行于野史秘闻。由于武帝去世的时间点正好处于北击突厥的关键时期,第二种说法也存在一定可能性。另外,《周书》记载“(建德)四年(武帝去世三年前),帝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得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这些症状表明,武帝有可能是死于中风带来的急性并发症。有意思的是,在对武帝的基因组进行疾病易感性分析后,“我们发现武帝携带一些疾病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其中就包括中风等心血管类疾病。”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03 22:52
      回复
        3.北周武帝及鲜卑的族源
        此外,鲜卑人群的起源之说也是历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武帝基因组进行分析,团队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对理解鲜卑人群的起源意义重大。
        通过遗传学分析,团队发现,武帝与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现代达斡尔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遗传关系,并估计武帝血统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武帝家族谱系表明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汉人,所以,武帝约三分之一的古代黄河流域血统极可能是鲜卑皇族与汉人贵族长期通婚的结果。”
        整合分析已发表的鲜卑人基因组数据后,团队还发现,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同时,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融合的结果。”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武帝的族源分析,找到了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的直接证据,这对理解汉民族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鲜卑人群主要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此外,武帝的面貌复原、死因分析,也为解决流传千年的“悬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03 22:53
        回复
          作者专访
          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特别邀请论文通讯作者文少卿副教授进行了专访,为大家做进一步的深入解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4-03 22:54
          回复
            CellPress:
            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少卿副教授:
            皇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备受关注。然而中国皇帝的遗传谱系研究屈指可数,比如曹操、爱新觉罗家族、成吉思汗家族等。但这些遗传谱系是通过现代人群的父系单倍群分布频率推断出来,饱受争议。此外,之前的研究认为,从Y染色体的角度看,高繁殖成功率与财富和政治权力有关。因此,古代皇室被认为对人群基因池有着重要贡献。然而,武帝的父系谱系在东亚和东北亚人群中的频率较低(<5%)。文化选择对父系基因池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武帝本人也令体质人类学者、历史学者、考古学者和公众着迷。我们基于颅骨扫描数据和基因组上色素沉积相关位点,复原了武帝外貌。这一点对于公众考古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武帝携带着一些心血管类疾病相关的风险位点,使得历史学者可以结合史料深入讨论武帝的死因,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武帝的一系列行为。
            最后,历史资料和古基因组研究相互印证,有力论断了北周武帝为“汉胡”混合。结合其他已发表的鲜卑族的样本,揭示古代鲜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与周边人群动态混合的过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03 22:55
            回复
              CellPress:
              对武帝进行古DNA实验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文少卿副教授:
              2015年4月,受陕西考古研究院委托,团队正式前往西安对武帝及阿史那皇后遗骨进行采样。考虑到保护武帝颅骨的完整性,在采样时,团队没有选取DNA保存最好的颞骨和牙齿部分,而是选择了肢骨断片,在这样的条件下,想从中获取DNA,并成功完成后续测序和分析是很有挑战性的。
              经过6年的反复尝试,运用传统的提取和建库方法,配合探针富集技术,团队成员终于在二者肢骨样本上获取约1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由于阿史那皇后的样本保存相对较好,后续实验与分析很快得以进行。2023年1月,团队将阿史那皇后基因组率先发表于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系统学与进化杂志》),成为首例公开发布的中国古代名人基因组。
              由于武帝的肢骨DNA样本的污染率更高,其基因组的解密面临着更曲折的路,已获得的10万个位点仅可满足基本的族源分析,对于推测武帝的面貌特征和死因而言则力有不逮。经过1年的努力,团队针对高度降解样本优化出一套全新技术方案,包含高效获取短片段的磁珠提取方法、对短片段友好的单链建库方法和专门适用于古DNA的捕获探针。2023年9月,在新技术加持下,团队终于再次在武帝肢骨样本上获取了约10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较上次提高10倍。这次结果,使得团队成功获取武帝相貌复原的色素沉积相关位点和疾病推断相关位点,并进一步对武帝族源进行更精细的定量分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4-03 22:56
              回复
                CellPress:
                能不能对历史名人相关研究做出一些展望?
                文少卿副教授:
                从考古应用层面而言,新技术为获取大墓和南方出土的挑战性骨骼样本乃至伴随土样中的基因组提供了可能,从法医应用层面来说,也为更多大案、要案和难案的破获拓展了想象空间。
                从武帝研究出发,团队还将不断升级技术方案,继续检测不同时序和不同考古文化的古代样本,持续梳理匈奴、突厥、鲜卑、吐谷浑、粟特等三到九世纪北方古族的遗传谱系,重现唐朝大一统时代海纳百川的盛况,做全东亚人的遗传谱系树,建立现代人与古代人的联系,书写中华民族的“大家谱”。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4-03 22:5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附一篇:
                  2024年3月28日,王传超团队在sciencedirec上发布了论文《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中国北周武帝的古代基因组》。首次正式公布了北周宇文邕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是C-FGC28857+ FGC28893-,FGC28922-,母系MT则是C4a1a+195。常染是65.4% 东北亚成分,29% 黄河流域成分,5.6% 西欧亚成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4-03 22:59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4-03 23:00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03 2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