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共济失调吧 关注:746贴子:85,441
  • 7回复贴,共1

中医治疗小脑萎缩方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4-04-03 09:09回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其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益脑平衡疗法针对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是众多医生通过多年的治疗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出来的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
    1.初期
    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2.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
    3.晚期
    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IP属地:北京2楼2024-04-03 09:15
    回复
      依据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的程序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小脑及脊髓神经失调的病态,然后会查问他的家族史(包括已故的亲人),通过磁共振(MRI)及基因测试,判断病人是否患上小脑萎缩症。
      本病属于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重点是复健治疗,使患者尽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通过干细胞治疗。患者在治疗之后可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等。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及帕金森症状,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的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就是小脑性的共济失调,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脑的一些病变,比如小脑的梗死、炎症、小脑出血等等;第二类就是深感觉性的共济失调,就是人体的深感觉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障碍,都会表现一些共济失调的症状。比如神经根性的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脊髓后索的病变、脊髓痨等;第三类就是大脑性的共济失调,主要是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等出现了病变,比如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外伤等;第四类是先天性的共济失调,特点就是在运动或者静止的时候都会出现平衡失调,通常还伴有眩晕、炎症、前庭迷路的一些症状。常见于前庭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以及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患者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建议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诊治,查明病因,及时治疗。
      共济失调它的核心主症主要是走路不稳、身体协调性差、容易摔跤等,同时共济失调大部分跟小脑功能衰退、小脑发育不良有关,还会伴有说话的口齿不利、言语障碍、吐字不清,再就是以后辨距不良或者意向性振颤、手抖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它的主要危害是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甚至走不了路,还同时会出现言语障碍、口齿不清,无法表达患者真实意思等,是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家庭的幸福,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


      IP属地:北京3楼2024-04-03 09:17
      回复
          小脑位于颅后窝,在桥脑和延髓背侧,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三对脚与中脑、桥脑、延髓相连。小脑上脚称结合臂,主要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离小脑的远心纤维组成。中脑部分为桥脑臂,它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根据小脑的发生、生理功能和纤维联系,把小脑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始小脑或古小脑,它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它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损害时引起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
          2、前叶 在小脑前面,首裂以前的部分,在种系发生学上属于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此束传导深部感觉,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
          3、后叶 首裂以后的部分,后叶的大部分都是新发生的结构,称为新小脑,它接受皮质脑桥小脑传导,主要参与对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
          另外小脑除接受本体感觉冲动外,还接受外部感觉、听觉、视觉、内脏感觉的冲动。所以小脑不仅只对运动,而且对感觉,间脑功能都有影响。所以小脑病变最主要的表现为共济失调,站立时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坐位时躯干也同样摇摆不稳,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步态瞒珊即醉汉步态。指鼻试验,指耳试验,把握试验,轮替试验,反跳试验,跟膝胜试验,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可有阳性发现。


        IP属地:北京5楼2024-04-03 09:18
        回复
            深感觉的传导通路如下:
            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脊髓后索、薄束(下枝)、薄束核、延髓交叉、楔束(上肢)、薄束核、丘脑皮质束、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上2/3及顶叶区。
            深感觉传导路径上,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以出现共济失调。特点为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增强伴有深感觉障碍(关节位置觉、震动党和运动党减低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洗脸盆征阳性。早期可有行路不稳,尤其在黑暗场所,共济失调明显者,步行时足向前抛,足跟用力着地(超步)两足基底增宽。当两上肢伸出和闭眼后,两上肢有自觉的垂落,各指呈弹琴姿势。检查运动时四肢共济失调以下肢明显,跟膝胶试验不准确,上肢的指鼻试验、指耳试验不准确。其静止性平衡障碍也很明显,如在仰卧位时嘱两足抬高上举,两足分开保持静止不动,则出现摇晃不稳,闭眼时更明显。


          IP属地:北京6楼2024-04-03 09:19
          回复

              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腹腔体部等部位病变时,都可出现共济失调。额叶共济失调是由于额叶 脑桥 小脑束受损引起。特点为站立或步行时出现,若下肢出现失用症时应高度考虑额叶病变。顶叶共济失调常伴有深感觉障碍,顶叶中的旁中央小叶损害出现小脑症状及尿便障碍。领叶共济失调可伴有领叶其他体征。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其特点为运动时与静止时均出现平衡障碍。可伴有眩晕、眼震、前庭迷路症状。误指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此类型共济失调是在闭目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摇晃,并且逐渐加重,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IP属地:北京7楼2024-04-03 09:22
            回复

                1、周围神经病变 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2、后根病变 常见于转移瘤。
              3、后索病变 常见于脊髓癣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
                4、丘脑病变 常见于脑血管病。
                5、顶叶病变 常见于脑血管病力瘤。


              IP属地:北京9楼2024-04-03 09:23
              回复
                  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肮脏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4-03 0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