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5月,明治政府颁布《新货币条例》,开启了日本货币史的“圓/円时代” (即中文的“日元”),同时还规定“1圓=1.5克纯金”。(根据此原则,铸造新式标准金币,重25.72格令,成色90%,含金量23.15格令=1.5克,法定价值刚好是“1圓”)。当时“1 dollar”(1美元)金币含金量为23.22格令,这和“1圓”的含金量23.15格令非常接近,所以按金平价原则, 美元/日元汇率大约为1:1。
1871年以后,由于日本持续贸易逆差,以及国际银价持续下跌(国际金银比价从1:16逐渐扩大),导致日本金币大量外流,日本国内流通中的金币日渐稀少,银币上升成为主导流通铸币;到1878年5月时,日本政府承认了银币的本位币地位,日本实际变成了金银双本位制。1871年后,因国际金银比价的持续扩大,白银相较于黄金价格持续走跌,银币的价值相较于金币的价值也持续下跌,所以,日本银币对外国金币(美元金币和英镑金币)的汇率也在持续下跌,即日元对美元(或英镑)汇率持续浮动贬值。到1894年时,“1 dollar”美元金币,等值于两枚“一圓”日本银币,即日元兑美元汇率达2:1,相较于1871年时,日元贬值了一倍。
1897年日本政府颁布《货币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货币制度,同时,该法案还参考了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情况(1:32),重新规定了“圓/円”的含金量:1圓=0.75克纯金。由于1897年相较于1871年,“圓/円”的含金量减少一半,而“dollar”或“pound”在这期间的含金量不变,所以,按金平价原则,1897年相较于1871年,日元对美元(英镑)的汇率贬值了50%。1871年时,1美元≈1日元,1897年时,1美元≈2日元。
全球经济大危机时期(1929-1933),日本解禁黄金出口后,在大危机冲击之下,其官方黄金储备很快就遭到挤兑,快速流失,这最终迫使日本政府于1931年12月宣布脱离金本位:再次禁止黄金出口,且日本纸币不再能兑换成金币。此后,日本金币很快便退出了流通,日本纸币从此也变成了不可兑现的信用纸币。
由于金本位的终结,“圓/円”和黄金事实脱钩,日元的对外汇率也不再遵循金平价原则,从固定汇率又变成了自由浮动汇率。而同时,放弃金本位的做法,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日元的持有信心,日元的汇率在也因此急剧贬值。
1932-1934年间,日本政府遵循着自由浮动的原则,未对日元过多干预;1935年后,日本政府试图将日元和英镑挂钩,维护汇率稳定。到二战时期,国际贸易中断,日元官方汇率数据也随之中断,不过,战时的日本国内通胀飙升,日元汇率应该是大幅走跌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二战结束后,日本随即进入以美国上将麦克阿瑟(驻日盟军总司令)为首的美军军事管理时期,日元汇率也因此变成了由美军及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的军事管制汇率(不受市场供求影响)。1945年9月,根据美军驻日司令部的商议和决定,日本政府公布了日元对美元的军事汇率15:1,即1美元可兑换15日元。由于日本经济被战争彻底拖垮,战争结束后,日本立马陷入恶性通胀的泥潭之中。通胀的飙升,促使日元对美元的军事汇率也大幅调贬,1947年3月时,日元对美元军事汇率调整至50:1,到1948年7月时,则达到270:1。1949年4月,负责指导日本战后经济稳定与复苏工作的美国银行家约瑟夫·道奇,告知日本财政大臣池田勇人,日元对美元应调整为360:1才合适,日本政府按要求确定了“1美元=360日元”的军事汇率。
1871年以后,由于日本持续贸易逆差,以及国际银价持续下跌(国际金银比价从1:16逐渐扩大),导致日本金币大量外流,日本国内流通中的金币日渐稀少,银币上升成为主导流通铸币;到1878年5月时,日本政府承认了银币的本位币地位,日本实际变成了金银双本位制。1871年后,因国际金银比价的持续扩大,白银相较于黄金价格持续走跌,银币的价值相较于金币的价值也持续下跌,所以,日本银币对外国金币(美元金币和英镑金币)的汇率也在持续下跌,即日元对美元(或英镑)汇率持续浮动贬值。到1894年时,“1 dollar”美元金币,等值于两枚“一圓”日本银币,即日元兑美元汇率达2:1,相较于1871年时,日元贬值了一倍。
1897年日本政府颁布《货币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货币制度,同时,该法案还参考了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情况(1:32),重新规定了“圓/円”的含金量:1圓=0.75克纯金。由于1897年相较于1871年,“圓/円”的含金量减少一半,而“dollar”或“pound”在这期间的含金量不变,所以,按金平价原则,1897年相较于1871年,日元对美元(英镑)的汇率贬值了50%。1871年时,1美元≈1日元,1897年时,1美元≈2日元。
全球经济大危机时期(1929-1933),日本解禁黄金出口后,在大危机冲击之下,其官方黄金储备很快就遭到挤兑,快速流失,这最终迫使日本政府于1931年12月宣布脱离金本位:再次禁止黄金出口,且日本纸币不再能兑换成金币。此后,日本金币很快便退出了流通,日本纸币从此也变成了不可兑现的信用纸币。
由于金本位的终结,“圓/円”和黄金事实脱钩,日元的对外汇率也不再遵循金平价原则,从固定汇率又变成了自由浮动汇率。而同时,放弃金本位的做法,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日元的持有信心,日元的汇率在也因此急剧贬值。
1932-1934年间,日本政府遵循着自由浮动的原则,未对日元过多干预;1935年后,日本政府试图将日元和英镑挂钩,维护汇率稳定。到二战时期,国际贸易中断,日元官方汇率数据也随之中断,不过,战时的日本国内通胀飙升,日元汇率应该是大幅走跌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二战结束后,日本随即进入以美国上将麦克阿瑟(驻日盟军总司令)为首的美军军事管理时期,日元汇率也因此变成了由美军及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的军事管制汇率(不受市场供求影响)。1945年9月,根据美军驻日司令部的商议和决定,日本政府公布了日元对美元的军事汇率15:1,即1美元可兑换15日元。由于日本经济被战争彻底拖垮,战争结束后,日本立马陷入恶性通胀的泥潭之中。通胀的飙升,促使日元对美元的军事汇率也大幅调贬,1947年3月时,日元对美元军事汇率调整至50:1,到1948年7月时,则达到270:1。1949年4月,负责指导日本战后经济稳定与复苏工作的美国银行家约瑟夫·道奇,告知日本财政大臣池田勇人,日元对美元应调整为360:1才合适,日本政府按要求确定了“1美元=360日元”的军事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