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女王吧 关注:488贴子:12,231

【节选】亲蚕礼多重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亲蚕礼也是“皇后-命妇”体系建立和稳固的重要契机。“古制,天子亲耕南郊,以供粢盛;后亲蚕北郊,以供祭服。”亲耕与亲蚕礼皆源自周代,象征帝后重视农桑,抚育黎元,是重要的国家祀典,而后者也是皇后母仪天下的重要象征。清代祀典中,亲耕与亲蚕之礼都属“中祀”,地位逊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大祭”。但实际上,亲蚕礼对于皇后远不止于象征意义。日本学者保科季子指出,汉代皇后通过亲蚕礼率领大臣之妻(命妇),从而建立起“皇后-大臣妻(命妇)”序列的女性秩序,将皇后的权威延伸至宫廷之外。(清代于乾隆七年始定亲蚕礼仪注,九年举行了第一次皇后祭先蚕仪式。根据图文史料的记载,亲蚕礼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皇后带领妃嫔、命妇等祭祀先蚕;其次待蚕虫孵化后再举行躬桑礼,即采摘桑叶饲喂蚕虫;最后待蚕虫结茧后举行献茧缫丝礼,将蚕茧进献给皇帝和太后,并缫丝染色“以供郊庙黼黻之用”。整个仪式中,皇后的劳作虽然与皇帝“亲耕”一样,只是象征性和仪式性的,但她从头到尾参与蚕桑的过程,一方面宣扬了妇德和母仪天下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需要遵循蚕虫的生长规律,亲蚕礼的完成前后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所有国家祀典中历时最长者。其间皇后多次率领妃嫔命妇出入宫廷,举行典礼,为确立和稳固以其为首的女性权力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27 15:09回复
    看样子亲蚕礼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首先祭祀,过一段时间等蚕孵出来,还要再等一段时间等蚕吐丝。查了一下,蚕从出生到吐丝需要22-26天左右。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3-27 15:44
    收起回复
      2025-08-30 19:40: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出处忘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27 16:34
      收起回复
        第二篇:明代嘉靖朝亲蚕礼及其用乐研究
        文/ 周籽含
        宴上升座时所奏《天香凤韶》之曲名是专门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所用,多种仪式场合都有出现,是“女乐”特色的彰显。乐辞根据主体身份不同会改变,兼用七言与长短句,内容表达礼制圆满完成后的欣喜。《御銮歌》之曲名是太祖时命儒臣撰回銮乐歌时所定,内容多讽谏之意,是皇帝参与宴会后回宫用乐,不独用于亲蚕礼赐宴。从其乐辞和回宫时用乐特点,可推断皇帝是亲蚕礼赐宴仪式的座上宾。因此,即使是以皇后为主体的亲蚕礼,也会强调皇帝参与,凸显皇权的存在。进膳曲《沽美酒》广泛用于北曲杂剧、南戏传奇、宫廷礼乐、祭祀音乐。赐宴进膳用《沽美酒》属于俗曲礼用,使亲蚕赐宴仪式用乐兼具仪式性与娱乐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27 16:36
        回复
          由上可知,亲蚕礼作为唯一以皇后为主体的祭祀礼制,传递的是统治阶层劝桑重农的思想,标榜的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明代嘉靖朝亲蚕礼仪式包括备蚕、斋戒、躬祀先蚕、亲桑、赐宴命妇、治茧造服六道程序。其用乐具备两个特点:其一,雅俗兼具。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同礼制影响用乐类型,同一礼制中不同仪节用乐亦有不同风格。其二,女性色彩鲜明。从礼制本身来看,亲蚕礼是由皇后主事,内外命妇共同参与的后宫礼仪,是一个完完全全女性主导的礼制,这是不同于其他礼制的个性所在。限用“女乐”,不同风格用乐都以女性主导,为女性主体配有专用曲名、乐章,也使得女性主义色彩更加浓重,显现出亲蚕礼独特的魅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27 16:36
          回复
            第三篇 略论北魏亲蚕礼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亲蚕礼又名先蚕礼、亲桑礼,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典礼。亲蚕礼最早见于周代。①亲蚕礼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以共祭服”,二是劝妇女勤于织紝,确保王朝农业的发展,维护王朝的稳定。正因为亲蚕礼有如此功用,所以后世诸王朝多重视此礼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27 16:44
            回复
              第四篇
              从“周礼”到“汉制”——汉代亲蚕礼的制作与实行
              亲蚕礼是象征性、实用性兼备的礼典。其实用性体现为养蚕、缫丝、纺绩等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凝结为国家大典的祭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提供祭服而言,亲蚕礼的实用性甚至高于象征性。郊庙之祭皆有定时,从根本上决定了亲蚕礼不是单纯的礼仪表演,而是实在的蚕事操作。“火历”的制作,基于先民对“大火”运行规律与农作生长周期的长期观察。“火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深蒂固。古人业已定型的农事活动安排,也不会因后代历法的变动而改变。故在时间的选择上,亲蚕礼应该会更倾向符合农作规律的民间小历——“火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27 16:47
              回复
                第五篇
                先蚕礼为皇后所主持的国家最高祀典,彰显了皇家对农桑的重视,但同时先蚕礼也是一个政治符号,蕴含着政治意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27 16:50
                收起回复
                  2025-08-30 19:34: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或许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又怕她出身卑微无力自保,想尽办法让她拥有更多的贤明的名声,无论是皇后亲蚕还是救下曹洪…但人不能胜天,他最后还是死在了黄初七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27 16:52
                  收起回复
                    第六篇 明代品官命妇参与宫廷大典考述
                    陈超
                    皇后亲蚕是与皇帝亲农具有相同意义的政治活动,都是为了“风励天下”。品官命妇们能够直接参与其中,无疑是一种光荣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27 18:09
                    回复
                      第七篇 鎏金铜蚕与秦汉关中蚕桑业
                      张维慎 ,张红娟
                      礼”,是国家农本政策的重要表现
                      皇帝的农本政策,主要载于皇帝的诏书中。文帝十三年(前167)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蚕以奉祭服,其具礼仪。”师古曰:“令立耕桑之礼制也。”据此可知,文帝十三年把“皇后亲蚕”与“皇帝亲耕”一样作为国家礼仪固定下来了,此后便为后来皇帝所遵循。
                      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夏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昭帝元平元年(前74)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其减口赋钱。”有司奏请减什三,上许之。这是“天下以农桑为本”在诏书中的明确反映。
                      元帝建昭五年(前34)春三月,诏曰:“方春农桑兴,百姓(戮)力自尽之时也,故是月劳农劝民,无使后时。”
                      成帝阳朔四年(前21)春正月,诏曰:“方东作时,其令二千石勉劝农桑,出入仟佰,致劳来之。”应劭曰;“东作,耕也。”
                      平帝元始元年(1),“置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农桑”。
                      由以上记载可见,西汉的各位皇帝,非常重视农桑,除“皇帝亲耕”“皇后亲蚕”以作表率外,就是“令二千石勉劝农桑”。
                      据《三辅黄图》所载,上林苑有蚕馆,为皇后亲蚕之地,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对蚕桑业的重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27 18:16
                      回复
                        第八篇 先蚕礼影响下的汉魏六朝蚕桑文赋研究
                        皇后亲自采桑并祭祀蚕神的先蚕礼,在中国历代都备受重视。据《周礼》记载,周代制度中就已经出现春二月时王后带领嫔妃、命妇祭祀先蚕,以此起到劝勉蚕桑的教化功能。《礼记·祭统》云: “王后蚕于北郊,以供纯服; 夫人蚕于北郊,以供冕服。”此后历朝多沿袭此制,并建造先蚕坛、着祭祀服装进行祭祀,以此衍生出许多风俗。而先蚕礼不仅影响此后的历朝历代,成为古代王权统治祭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传播到海外,根据《日本书纪》记载,雄略天皇使后妃亲桑,以劝蚕事。由明治始,历代日本皇后每年须“给桑”,此事项沿为日本皇室惯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7 18:56
                        回复
                          所谓“天子亲耕以供粢盛,后亲蚕以供祭服”,古代社会,妇女最主要的生产劳动便是采桑、养蚕,这也是服饰制作前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皇后亲自主持的先蚕仪式,在官方层面上宣示亲蚕的重要性,采桑、养蚕、纺织等由妇女亲历的生产
                          活动因此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蚕桑的丰收与否决定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之一,即衣,也就是制服。晋人杨泉有《蚕赋》在一开篇就说到: “伊夫蚕之为物,功巨大而弘优。成天子之衮冕,着皇后之盛服,昭五色之玄黄,作四时之单复,是以王者贵此功焉。”这一祭典最初的目的即在于“以为衣裳,冠冕服饰,礼神纳宾,各有分职,以给百礼,罔不斯服。”可见当时统治者举行先蚕仪式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制作服饰。统治者深知蚕的养育与人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将其纳入国家祭典劝诫人们勤事农桑。在文中结尾处,杨
                          泉说道: “至于百辟卿士,下及兆民,咸趋缲事”,也就是说皇后亲蚕是一种示范,以此育化百姓勤事农桑,这一仪式以官方形态引领百姓从事农业活动,劝课农桑、重视农业的目的不言而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3-27 18:59
                          回复
                            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
                            本文通过对历代皇室后妃亲蚕历史和先蚕礼仪的挖掘梳理,希望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历代所祀蚕神的姓名与来历,追溯了中国古代亲蚕躬桑的历史,介绍了历代皇后祭蚕礼仪的发展变化,最后对先蚕礼的规模和次数进行分析,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由于祭蚕场所大多位于城外,女子出入不便,作为祭祀与被祭祀者均为女性的先蚕礼不能经常举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各方面的礼仪典制非常完备,由于统治的需要,满族统治者非常重视汉学文化,承袭了以农桑耕织为主体的汉族传统礼法,亲蚕典礼在清朝不仅没有偏废,反而更为盛大,“为旷世巨仪”,这也不失为统治者收拢人心的一种手段。在先蚕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蚕神故事、先蚕坛建筑、祭祀礼仪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4-07 09:05
                            回复
                              2025-08-30 19:28: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就是自然经济,衣食住行自给自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充分说明了衣食的重要性,即耕织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以农桑为本,蚕桑丝织是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是农业经济的根本。统治者把蚕桑生产与粮食生产相提并论,确立了“农桑并举,耕织并重”的国策。男耕女织、丰衣足食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为了达到祈福免灾的目的,古代统治者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不同等级的祭祀活动,并载入国家祀典,这些国家祭祀活动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4-07 09: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