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联系上下文啊。

这一段是由前面一段“尝试言之”而引出的: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前面这一段,庄子已经把自己问魔怔了,不知道“有”是不是真的有,“无”是不是真的无,所以后面才来了这么一句,并非是确切的结论,而是半迷瞪的感慨。

因为本来就推不明白,所以紧接着后面就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无适焉,因是已!”。说明庄子并不确定是不是真的“万物为一”,也别别扯来扯去的了,就这样拉倒吧。

所谓齐物,齐物我,齐生死,齐言论,要的的就是这种混混沌沌不知所谓的状态。你能分出个一二三四,条理清晰,那还齐个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