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奇丑惊王侯文才奇高诗粲然
2006年3月20日7:46 [来源:洛阳晚报]
【全部评论】【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关闭新闻】
--------------------------------------------------------------------------------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是个“表里不一”的人物:相貌奇丑,文才奇高。因为貌丑,他年轻时四处碰壁,没有人肯重用他;因为有才,他最终被曹操重用,帮助曹氏家族建立了伟业。
王粲的诗、赋感情真挚,文风清雅,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将他与曹植相提并论,称他为“七子之冠冕”,可谓实至名归。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用在王粲身上最恰当——
17岁那年,王粲前往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本以为自己满腹经纶,肯定能被重用,结果却坐了“冷板凳”,刘表甚至不拿正眼看他。为什么?因为他长得太丑了,面黄肌瘦,形如竹竿,刘表认为长相“寒碜”的人内涵也不会太丰富。
就是这个让人觉得“寒碜”的王粲,后来却被曹操拜为丞相掾,帮助曹操征伐天下。为什么?因为王粲有才华,他不仅能诗善赋,更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敌人。曹操认为他是个可遇不可求的奇才。
他是“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也是其中唯一的封侯者;他还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人,《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一生,坎坷颇多,成就也颇多。
一
王粲,字仲宣,公元177年生于山阳高平,即现在的山东省金乡县。他的曾祖父王龚是汉顺帝刘保统治时期的太尉,祖父王畅官至司空,父亲王谦当过长史,都是了不起的大官。而王粲也不愧为“名门之后”,他虽然生得差强人意,却天资聪慧,博闻强记,只要是看过的诗书就能背得一字不差。
有一天,王粲跟朋友出去玩耍,路上看到一通石碑。朋友说:听说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能否背诵一下这篇碑文呢?王粲看了一遍,当即背诵出来,令朋友大为惊叹。
又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下棋的人一不小心掀翻了棋盘,弄乱了棋局。对弈的两人正在懊恼时,王粲说:“别慌,我能恢复棋局。”下棋的人认为王粲在吹牛皮,说:“这棋盘上有两三百个棋子,看一眼就能记住,除非你是神仙!”可王粲凭着自己的记忆,很快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他能摆对,用手帕把棋盘盖住,另换了一个棋盘让他摆。王粲很快就摆好了。下棋的人一看,两个棋局一模一样,没有一个棋子错位,这才真服了。
王粲不光是记忆力惊人,创作能力也很惊人,长篇大论,提笔便成,几乎不用改动,因此常有人认为他作文前已经拟好文字了。此外,王粲还精通算术,长于辩论。因此,他小小年纪就声名远扬。
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迁长安,王粲也跟着家人迁居长安。长安城里有个名叫蔡邕的人,才学卓著,很了不起,王粲很佩服他,一到长安,就前往拜访。蔡邕时任左中郎,朝中的官员对他十分敬仰,以能到他家里做客为荣。但蔡邕很挑剔,喜欢看人下菜碟,一般的客人来访,他都稳坐厅堂,等着下人引见。
王粲来到蔡邕家门前的时候,蔡邕正在跟几位客人高谈阔论,听说王粲来访,慌忙出门迎接,连鞋子都穿颠倒了。蔡邕的客人认为能让蔡邕亲自出门迎接的人,必定很不寻常,等到见了王粲,无不吃惊:这样一个丑得离谱的毛头小伙子,他竟然亲自相迎,难道蔡大人的脑子有毛病?蔡邕一笑,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言下之意是:人家王粲是王公的后代,有特殊的才能,连我蔡邕也比不上,我当然要另眼相看了!——英雄惜英雄,原来,蔡邕对王粲也是仰慕已久。
左中郎蔡邕看中的人自然不会错,王粲17岁那年,朝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董卓的势力刚刚被诛灭,长安大乱,王粲不想留在是非之地,就没有应召,而是来到荆州,想投奔刘表。
2006年3月20日7:46 [来源:洛阳晚报]
【全部评论】【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关闭新闻】
--------------------------------------------------------------------------------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是个“表里不一”的人物:相貌奇丑,文才奇高。因为貌丑,他年轻时四处碰壁,没有人肯重用他;因为有才,他最终被曹操重用,帮助曹氏家族建立了伟业。
王粲的诗、赋感情真挚,文风清雅,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将他与曹植相提并论,称他为“七子之冠冕”,可谓实至名归。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用在王粲身上最恰当——
17岁那年,王粲前往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本以为自己满腹经纶,肯定能被重用,结果却坐了“冷板凳”,刘表甚至不拿正眼看他。为什么?因为他长得太丑了,面黄肌瘦,形如竹竿,刘表认为长相“寒碜”的人内涵也不会太丰富。
就是这个让人觉得“寒碜”的王粲,后来却被曹操拜为丞相掾,帮助曹操征伐天下。为什么?因为王粲有才华,他不仅能诗善赋,更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敌人。曹操认为他是个可遇不可求的奇才。
他是“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也是其中唯一的封侯者;他还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人,《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一生,坎坷颇多,成就也颇多。
一
王粲,字仲宣,公元177年生于山阳高平,即现在的山东省金乡县。他的曾祖父王龚是汉顺帝刘保统治时期的太尉,祖父王畅官至司空,父亲王谦当过长史,都是了不起的大官。而王粲也不愧为“名门之后”,他虽然生得差强人意,却天资聪慧,博闻强记,只要是看过的诗书就能背得一字不差。
有一天,王粲跟朋友出去玩耍,路上看到一通石碑。朋友说:听说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能否背诵一下这篇碑文呢?王粲看了一遍,当即背诵出来,令朋友大为惊叹。
又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下棋的人一不小心掀翻了棋盘,弄乱了棋局。对弈的两人正在懊恼时,王粲说:“别慌,我能恢复棋局。”下棋的人认为王粲在吹牛皮,说:“这棋盘上有两三百个棋子,看一眼就能记住,除非你是神仙!”可王粲凭着自己的记忆,很快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他能摆对,用手帕把棋盘盖住,另换了一个棋盘让他摆。王粲很快就摆好了。下棋的人一看,两个棋局一模一样,没有一个棋子错位,这才真服了。
王粲不光是记忆力惊人,创作能力也很惊人,长篇大论,提笔便成,几乎不用改动,因此常有人认为他作文前已经拟好文字了。此外,王粲还精通算术,长于辩论。因此,他小小年纪就声名远扬。
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迁长安,王粲也跟着家人迁居长安。长安城里有个名叫蔡邕的人,才学卓著,很了不起,王粲很佩服他,一到长安,就前往拜访。蔡邕时任左中郎,朝中的官员对他十分敬仰,以能到他家里做客为荣。但蔡邕很挑剔,喜欢看人下菜碟,一般的客人来访,他都稳坐厅堂,等着下人引见。
王粲来到蔡邕家门前的时候,蔡邕正在跟几位客人高谈阔论,听说王粲来访,慌忙出门迎接,连鞋子都穿颠倒了。蔡邕的客人认为能让蔡邕亲自出门迎接的人,必定很不寻常,等到见了王粲,无不吃惊:这样一个丑得离谱的毛头小伙子,他竟然亲自相迎,难道蔡大人的脑子有毛病?蔡邕一笑,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言下之意是:人家王粲是王公的后代,有特殊的才能,连我蔡邕也比不上,我当然要另眼相看了!——英雄惜英雄,原来,蔡邕对王粲也是仰慕已久。
左中郎蔡邕看中的人自然不会错,王粲17岁那年,朝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董卓的势力刚刚被诛灭,长安大乱,王粲不想留在是非之地,就没有应召,而是来到荆州,想投奔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