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吧 关注:280,405贴子:2,844,984

广西勾漏话及广东四邑话、吴川话、化州话的归属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贴的,欢迎讨论,1楼度娘


1楼2010-09-22 05:40回复
    ③第127页载:“……(吴川话)声母方面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一个全浊的声母和一个[d]声母。中古的帮母字(全清音)在本方言中念为浊音的,因而没有念[p]的字。如‘爸、伯、女甫、表’等字念为,……。[d]声母所读的字,则是中古端母所管的字。……这种现象,与广西某些地区(指勾漏片——引者注)的粤语相似。”“吴川话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古的精组声母字在本方言中念为[t]和[t‘],如子、仔与亲等字念为[t]和[t‘],一些精母字也念为[d]。” 同书第129页载:“化州境内因有鉴江流过,因其地域所处的不同,方言上也有‘上江话’与‘下江话’的差异。化州的下江话其突出的特点是声母方面有和[d]两个全浊音声母,它们是从古代的帮[p]和端[d]变来的。原来的古全浊音声母并母变成了[p];定母[d]变成了[t],清声母却浊化了。如婆、别等原浊音字现代变为[p],波、板等原清音字现代却读为;但、特等原浊音字现代变为[t],而多、得等原清音字现代却变成了[d]。”“上、下江话把中古时的精组字念为[t]组,这一点与广西地区的某些粤语方言(桂南一带方言)和吴川等地方言相同。


    4楼2010-09-22 05:46
    回复
      2025-08-19 15:15: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祭’字读为[t?i],‘浅’字读为[t‘in],‘聚’字念为[tui],‘自’字念为[tei],‘造’字念为[tou],等等。” 邵慧君、甘子恩《广东四邑方言语音特点》④载,四邑话古帮母演变为[v],如开平:碑[vei1]、霸[va5];古端母多演变为零声母(实际读音为[/]),如台山:多[R1]、典[en3];古精组除心、邪母外今读[t]、[t‘],如台山:浆精[tia?1]、粗清[t‘u1]、才从[t‘Ri2];古帮、端母分别读[v]和零声母,是、[/d]进一步演变的结果。、[/d]为复辅音,发音时发音器官两次受阻,发音强度大,发为[v]、[/]就省力多了。


      5楼2010-09-22 05:47
      回复
        勾漏话以玉林话为例:鞭帮[bin1]、补帮[bu3]、半帮[bun5]、百帮[ba3];低端[dai1]、赌端[du3]、吊端[diu5]、得端[dak7];鬃精[do?1]、走精[dau3]、醉精[dui5]、作精[duRk33];粗清[t‘u1]、草清[t‘¶u3]、菜清[t‘?i5]、七清[t‘at7];前从[tin2]、造从[t¶u6]、杂从[t?p8’];斜邪[tZ2]、序邪[ty4]、谢邪[ta6]、席邪[tek8](引自1998年版《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另据1993年版《玉林市志》载,古精母字玉林话读[t],如浆[ta1]、左[to3]、借[tZ5]、则[tak7],与《通志》所载不同,这可能与发音人不同有关。其实,精母读[d],是受端母读[d]的类化作用所致。)


        6楼2010-09-22 05:48
        回复
          二、从历史上看,广西勾漏话及广东四邑话、吴川话、化州话形成一个汉语方言是有条件的。 勾漏话及四邑话、吴川话、化州话大致分布于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一带。这一带是岭南最早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地区。秦代以前,广西东北部就已受到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根据目前在广西东北地区出土的资料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特别是一些金属工具,已有所发现。据黄体荣《广西历史地理》载,在古代广西东北部与岭北地区的交通,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在湖南境内沿湘江通过湘桂低谷,进入广西的全州、兴安一带;另一条从湖南道县、江华一带通过萌渚岭隘口,到达广西贺州、钟山一带。⑤秦朝以前,华夏文化最早就是通过这两条道路进入岭南的,但秦以前,在岭南的中原人估计不会很多,因为当时岭南尚未划入中国的版图。中原人大量进入岭南,应是秦始皇进兵岭南以后的事。


          7楼2010-09-22 05:50
          回复
            《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史记·南越列传》又载:“秦时已定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秦始皇攻略岭南,前后用兵达五六十万以上。除阵亡、病死及以后返回中原者外,其余大部分人留守岭南,镇守郡治、关隘翟箕治中心及军事要地。秦始皇一边攻打岭南,一边从中原迁来大批谪贬的官吏、逃亡者、商人、赘婿、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罪犯等,与百越民族杂处。秦始皇向岭南移民,后代史籍多有记载,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史记·淮南王安传》中的记载:“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为士卒衣补”,实际上就是解决驻守岭南将士的婚配问题。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在秦代分属桂林郡和南海郡。秦朝在岭南的统治维持仅10年左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一带还不可能形成一个汉语方言。


            8楼2010-09-22 05:51
            回复
              其一,今居住在广西北部西北部的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民族(包括侗族、仫佬族、水族、毛南族)是从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一带迁徙过去的。最早迁徙的是侗族和仫佬族的先民。隋唐时,侗族和仫佬族先民从上述地区经梧州沿桂江和浔江、柳州向北偏西迁徙,经广西罗城等地到达贵州榕江一带。其中有一部分在广西宜州、罗城一带定居下来,后来发展成今天的仫佬族。罗城仫佬语、三江侗语中的老汉语借词至今仍保存着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一带汉语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如古精组读[t]、[t‘]。仫佬语:租精[tu1]、井精[te?3]、灶精[tR5]、接精[tjep7],葱清[t‘R?1]、抢清[t‘ja:?3]、菜清[t‘a:i5]、七清[t‘[t7],钱从[tjen2]、罪从[toi6]、字从[ti6],巳邪[ti4]、谢邪[tja6]、席邪[tek8];侗语:秋[t‘u1]、千[t‘in1]、葱[t‘o?1]、粗[t‘o1]、请[t‘i?3]、寸[t‘[n5]、七[t‘[t7]、切[t‘it9]。这表明隋唐时期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一带已经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汉语方言。


              11楼2010-09-22 05:54
              回复
                其二,今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和临高人是从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南部一带迁徙而来的。据梁敏、张均如先生考证,黎族先民在四千多年以前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从大陆迁往海南岛;临高人的先民大概在春秋战国之际(约公元前500年)从广西东南部和雷州半岛一带迁往海南岛北部,黎族则逐渐从海南岛北部进入五指山区。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军队攻占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当时临高人就已定居在海南岛北部一带,而且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已具有相当水平了。《汉书》卷28记载:当地“民皆服布,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稻禾纻麻,女子桑蚕织绩。”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当时临高人的生活状况。因为“桑蚕织绩”是临高人的传统副业,而黎族人直至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人从事种桑养蚕。⑦黎语和临高语中的老汉语借词也都具有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一带汉语方言的一些特点:古帮母、端母分别读、[d]。黎语:兵[bi:?3]、宝[bo1]、变[bi:n3]、笔[bit7],驐[dµ:n1]、赌[du2]、帝[do:i3]、对[dui3];临高语:包[bau1]、补[bu3]、拜[bai3]、八[bet7],东[do?1]、


                12楼2010-09-22 05:55
                回复
                  2025-08-19 15:09: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三,越南语中的“汉越音”(一种汉字读音系统),帮母、端母及精组字的读法与今天勾漏片汉语也是相同的,如:帮帮[ba:?1]、扁帮[bi:n3]、变帮[bi:n5]、北帮[bak7],癫端[di:n1]、底端[de3]、凳端[da?5]、得端[dak7];租精[to1]、早精[ta:u3]、再精[ta:i5]、接精[ti:p7];粗清[t‘o1]、请清[t‘i?3]、寸清[t‘on5]、七清[t‘¶t7];情从[ti?2]、净从[ti?4]、在从[ta:i6]、凿从[ta:k8];邪邪[ta2]、谢邪[ta6]、席邪[tik8]。“汉越音”与勾漏片汉语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汉置交趾刺史部所辖九个郡中,交趾、九真、曰南郡就在今越南北部。越南受中国儒教文化的影响始于汉代。越南人在接受儒教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国的汉字(越南称汉字为“儒字”[cµ4 ¤R1])。越南人读“儒字”,字音按当时交趾刺史部的中心广信一带汉语方言的读音念,是十分自然的事。“汉越音”的一些语音特点,表明它的形成不会晚于中古。


                  14楼2010-09-22 05:57
                  回复
                    如书、禅、船母读[t‘]反映了汉语“古无舌上音”的特点:声书[t‘Z?1]、首书[t‘u3]、胜书[t‘a?5]、设书[t‘i:t7];时禅[t‘i2]、市禅[t‘i6]、涉禅[t‘i:p8];船船[t‘wi:n2]、顺船[t‘w¶n6]、实船[t‘¶t8]。又如帮、滂、并母开口三等字不读唇音读舌音:宾帮真开三平臻[t¶n1]、比帮旨开三止[ti3]、殡帮震开三去臻[t¶n4]、摈帮震开三去臻[t¶n5]、必帮质开三入臻[t¶t7],篇滂仙开三平山[thi:n1]、譬滂寘开三去止[ti2]/[t‘i5]、僻滂昔开三入梗[tik8],频并真开三平臻[t¶n2]、牝并轸开三上臻[t¶n4]、弊并祭开三去蟹[te6]、辟并昔开三入梗[tik8]。我们知道,开口三等字在上古阶段有[-r-]介音,所以帮、滂、并母开口三等字在上古阶段应分别是复辅音[pr]、[p‘r]和 。[pr]、[p‘r]和 在越南语“汉越音”中发生了中和音变,演化为单辅音声母。


                    15楼2010-09-22 05:59
                    回复
                      所谓中和音变,是指复辅音演变为一个单辅音,这个单辅音既不是复辅音中的第一个辅音,也不是第二个辅音,而是取第一个辅音的发音方法和第二个辅音的发音部位产生的。中和音变在壮语中是十分常见的。如:d<*bl:“月份”壮语[dµ:n1]、石家语[blian],“胆”壮语[bei1]、石家语[bli1],“花斑”壮语[da:?5],石家语[bla:?];t<*pr/l:“竹篾”壮语[tuk7],石家语[pruk];“死”壮语[ta:i1],石家语[pra:i1];“眼睛”。壮语[ta1],拉珈语[pla1]。古帮、滂、并母开口三等字读舌音,说明“汉越音”形成时,广信一带的汉语方言仍保留复辅音,而复辅音是上古汉语的特点之一,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广信一带形成一个汉语方言,时间应在上古时期。


                      16楼2010-09-22 05:59
                      回复
                        综上,我们认为,将勾漏话、四邑话、吴川话、化州话划为一个独立的汉语方言应该是可行的,至于这个方言的名称,我们可以根据其历史来源,称之为“广信方言”,其代表点可以是玉林话。以玉林话为代表,这是考虑到以下两点:一、孙吴将岭南的政治中心从广信(今梧州市)迁至番禺(广州市)后,广信虽然仍然一直是岭南的一个重镇,但今天的梧州市已变成粤方言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我们显然不能用梧州话作为“广信方言”的代表点。二、历史上,广西东部是中国与东南亚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这条线路就是:中原——湖南湘江——灵渠——桂江——西江——北流河——南流江——合浦——北部湾——东南亚,玉林是这条交通线上的一个重镇,因而自古就有“千州万州有个玉林州”之说。玉林自南朝宋泰始7年(公元471年)始成为郡治、州治、县治,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桂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玉林话为代表点,是合乎广信方言的实际情况的。


                        20楼2010-09-22 06:03
                        回复
                          当然,可能会有人提出,广信方言的三个语音特征,海南闽方言大都具备。以海口话为例,古帮、端母分别读、[d],如:鞭[bi1]、本[bui3]、布[bu5]、北[bak7],东[da?1]、等[da?3]、对[dui4]、得[dit7];精组多读[t],如:租精[tRu1]、走精[tau3]、醉精[tui4],前从[tai2]、造从[tau5]、杂从[ta5],斜邪[tia2]、谢邪[tia6]、续邪[tok8]。这又如何解释?我们知道,海南闽方言是唐宋时期福建人陆续带来的。但海南闽方言古帮、端母及精组的读法,在其他地区的闽方言中都是没有的


                          21楼2010-09-22 06:04
                          回复
                            我也是转载的,希望能好好讨论


                            22楼2010-09-22 06:05
                            回复
                              2025-08-19 15:03: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今日十五,出去烧早香,等等回来


                              23楼2010-09-22 06: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