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结论纯属楼主个人见解,并有不下千把的农场对局,该结论的名称,红房局也只不过是和朋友一起定的名字。如有个人见解,欢迎讨论,不喜勿喷。正片开始
首先了解红房局这种局面,我们要知道农场封锁区的一个特性。就是无论普通封锁区还是强化,有两个概率撤离点是不开放的,即:北部山区撤离点和人工湖撤离点。在普通农场,他们会开放。人工湖撤离点不说,我们细讲北部山区撤离点。北部山区撤离点在丝绸之路流水小桥,前面一段路,属于是丝绸之路东端区域(个人理解的丝绸之路是从流水小桥到,农场断桥分界。)在这段区域内,虽然有蹲点技巧,但是在蹲点人比较少,相对于我后面讲的撤离点算是安全的。然后再了解这个撤离点的性质:即:以断桥为分界,断桥西部出生点的撤离点。然而,农场封锁区这个撤离点的关闭,意味着,出生在西部的特遣,只能走仓库撤离点,以及高速公路撤离点。然而,当你打开农场地图时发现,从装卸区,和别墅开始,地图地形开始向高速公路撤离点搜索,直至缩到该撤离点。这是典型的易守难攻地形。且在该路上有不少的障碍,也正是如此,当你来到东部撤离点区域,你经常会遭到一些人的阻击。这说明你就遇到红房局了,红房局其实是一种泛称,也就是以红房为中心,到装卸区别墅以及仓库这一块,你如果遇到了敌人,并且出现以及大量的盒子,这种局面很容易成红房局。因为遭到伏击最显著的地方以小红房为例。如果你没有戒备心理,很容易在前往高速公路的路上,遭到小红房区域的人伏击。当然,红房局也可以指西部区域的人没有被清完所以,西部区域的人来东部撤离区域反架,这种情况将更加恶劣,因为他可以卡时间跟你耗,然后撤离。可能人家走了,扔了个脚步发生器,但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走。
如果是东部出生一支队伍干掉了所有东部出生的人。这种还算好,因为他们需要去你们的出生点撤离。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跟你僵持太久。个人认为,农场封锁区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点是北部山区撤离点的不开放,第二点是农场东部地形的特殊性
第三点是游戏环境也有一部分恶劣的人故意进行蹲点。
破解方法:红房菊当然并不是没有破解方法,你可以尝试北上丝绸之路,路过装卸区空投,然后绕到仓库,走到破旧仓库,同样可以绕到高速公路撤离点。当然,这个方案你得确定,装卸区和仓库没人,相对来说,这两个区域蹲的人比较少。现在农场封锁区,这样的局面越来越多了,两队人卡在红房子,谁也不肯走。还望大家撤离时,别遇到这种局面。当然,如果你干掉了这队人,你也是,可以肥肥撤离的,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或者装备的压制。欢迎留言讨论,祝大家肥肥撤离。





首先了解红房局这种局面,我们要知道农场封锁区的一个特性。就是无论普通封锁区还是强化,有两个概率撤离点是不开放的,即:北部山区撤离点和人工湖撤离点。在普通农场,他们会开放。人工湖撤离点不说,我们细讲北部山区撤离点。北部山区撤离点在丝绸之路流水小桥,前面一段路,属于是丝绸之路东端区域(个人理解的丝绸之路是从流水小桥到,农场断桥分界。)在这段区域内,虽然有蹲点技巧,但是在蹲点人比较少,相对于我后面讲的撤离点算是安全的。然后再了解这个撤离点的性质:即:以断桥为分界,断桥西部出生点的撤离点。然而,农场封锁区这个撤离点的关闭,意味着,出生在西部的特遣,只能走仓库撤离点,以及高速公路撤离点。然而,当你打开农场地图时发现,从装卸区,和别墅开始,地图地形开始向高速公路撤离点搜索,直至缩到该撤离点。这是典型的易守难攻地形。且在该路上有不少的障碍,也正是如此,当你来到东部撤离点区域,你经常会遭到一些人的阻击。这说明你就遇到红房局了,红房局其实是一种泛称,也就是以红房为中心,到装卸区别墅以及仓库这一块,你如果遇到了敌人,并且出现以及大量的盒子,这种局面很容易成红房局。因为遭到伏击最显著的地方以小红房为例。如果你没有戒备心理,很容易在前往高速公路的路上,遭到小红房区域的人伏击。当然,红房局也可以指西部区域的人没有被清完所以,西部区域的人来东部撤离区域反架,这种情况将更加恶劣,因为他可以卡时间跟你耗,然后撤离。可能人家走了,扔了个脚步发生器,但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走。
如果是东部出生一支队伍干掉了所有东部出生的人。这种还算好,因为他们需要去你们的出生点撤离。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跟你僵持太久。个人认为,农场封锁区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点是北部山区撤离点的不开放,第二点是农场东部地形的特殊性
第三点是游戏环境也有一部分恶劣的人故意进行蹲点。
破解方法:红房菊当然并不是没有破解方法,你可以尝试北上丝绸之路,路过装卸区空投,然后绕到仓库,走到破旧仓库,同样可以绕到高速公路撤离点。当然,这个方案你得确定,装卸区和仓库没人,相对来说,这两个区域蹲的人比较少。现在农场封锁区,这样的局面越来越多了,两队人卡在红房子,谁也不肯走。还望大家撤离时,别遇到这种局面。当然,如果你干掉了这队人,你也是,可以肥肥撤离的,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或者装备的压制。欢迎留言讨论,祝大家肥肥撤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