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吧 关注:2,181贴子:8,945
  • 14回复贴,共1

反击的道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并不是你成功,然后用成功去反击别人,而是倒过来,你想要反击。在反击中才能成功,或者说焚寂是成功的一个前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11 13:05回复
    出来看书没那么难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12 15:58
    回复
      历史原因。我呢,经常是下午看完书之后没看完,然后打算晚上还得继续看。当然,晚上就没看。类似的事也有不少,就是做一件事开始。做了一段了,然后后边就不做了。每一次要想出去做的话,我都得重新再鼓动自己。这个过程很很痛苦。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历史原因”。说“历史原因”之前,首先说另外两种原因。另外两种原因分别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显然,我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不太好。
      那这个“历史原因”是什么呢?“历史原因”就是:我之前做了什么,没有做完;我接下来就继续做。
      其实,这不是一个“逻辑”的过程。也不算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为我之前的确在做这个事,那么我后边我很自然的,也需要把这件事完成。
      这个东西,它不费个人的脑力,甚至不需要去动用“分析程序”。
      而这是一个关于“完成任务”的自然的想法。除了这个想法,其他的动机逻辑分析才是画蛇添足,无中生有,有问题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15 12:14
      回复
        项目经验系统
        当你想总总结经验的时候,最简单的就是苦坐在那里,让突然间脑子里想出来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就写下来。就像我平常这么做的。
        但是呢,这么总结经验,效率是太低的。要真正想快速的总结经验,就是说参与一个项目,然后在这个项目之中总结经验。这样的经验是直接来源于实际的,甚至是一种强驱动的。
        比如说,今天我就计划在12点之前把这本习得性无助给看完。我感觉按平常的进度来讲,是看不完的。但是我强迫自己接受这么一个任务,我想在行为的过程中,我会有各种各样的措施和各种各样的想法。
        我会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样我就拥有了项目经验。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16 16:05
        回复
          学了就要记下来。而不是说光学习,然后看完了书之后,感觉什么都没有记住。不要老一味的这个强调读书的效率,其实要强调这个读书的效果。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第二次复习、明天复习之类的事儿上。你这一次都没学会、你今天都没学会,你怎么可能下次学会明天学会呢?
          而且读了书之后,然后感觉什么也没有记住,这个其实是对人读书、学习的动机影响很大的。长此以往的话,学习动机肯定会受挫。
          而反过来讲,看一点儿就会一点儿。这儿的几乎是100%。的,这样的话,自己的这个效果,自己不需要像自己说明学习的效果怎么怎么样。因为它就明摆着的。
          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16 16:09
          回复
            通过行为去治疗和缓解抑郁症的逻辑。
            抑郁状态或者是抑郁症。其中一个治疗和缓解方法就是积极行动。
            但是呢,这个其实是一个悖论。就是抑郁的人本身行动力就不足,然后说他通过积极行动来治疗和缓解抑郁症,这个逻辑上就不通。事实上也是,很多人根本就动不了,包括我在内。
            但是呢,如果是深入的了解了抑郁症或者抑郁状态的这个机制的话,就可以找到其中的这个逻辑上的线索。
            抑郁症也好,抑郁也好,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的“自尊”受到了损害。所谓的“自尊受到损害”,就是说一个人,他对自我的看法、一个自我的内在形象,受到了损伤。他感觉自己是渺小的,是懦弱的,是无助的等等,然后他就会抑郁。
            而这里边,就会有行动的逻辑。这个行动的逻辑在哪儿呢?积极行动的逻辑就在于,你通过积极行动,准确的说是卓有成效的行动。注意,不是单纯的积极行动就行,不是光让自己忙起来,而是要“卓有成效”,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读书学习——要么是不读;读的话,就要给它学会就要给它记住。不然的话,哗啦哗啦哗啦的翻书,然后看了一天,甚至看了一年,然后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学会。
            原本读书是想而充实自己的。结果发现费了半天劲,自己并没有得到充实。然后自己会更抑郁。因为你感觉,你这个行为就本身证明了你受损的自尊的那个弱小的自我。
            所以这里就是有积极行动的逻辑、积极行动的目的,第一是要有成效;然后因为有成效,所以说你是个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有用的人,牛逼的人。这样修复了自尊,才能会治疗和缓解抑郁。
            这就是要求抑郁症患者积极行动的内在逻辑。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16 16:24
            回复
              刚刚我在写那个列表的时候,刚刚写完了一列,写完一列之后发现。又产生的那个可怕的想法。就是有个声音告诉我,“你写的这一列没有用”——不知道要写多少列,可能得写四列五列之类的。针对这么一个想法,我写这篇日记。
              我认为,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坑害人的,就是一种坑害人的想法。
              比如说一个人做了100件事,里边99件都办好了,就一件都没办法。然后怎么定义这个人呢?有一种很恶毒的人就说,“你这件事没有办好”。用一件事抹杀你99件否定你。这话就太明显的恶心人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要一个平房改成二楼,你建一个小二楼的话,你肯定先把一楼盖完再盖二楼。但是别人也会盖一楼,有很多一楼的平房。等你盖了一楼了还没盖二楼,就有人说“你盖这个一楼没有用,盖二楼才有用”。这不就屁话吗,盖一楼没用盖二楼有用。那不盖一楼哪来的二楼呢?对吧,这种评价本身它就违背现实、违背做事的顺序和方法。顺序上你肯定能先写好一列再写第二列,写完两列再写第三列,你不可能第一列没写你写出第十列。而且也没规定,我需要写多少列。就好像我没规定,我需要读多少本书一样。
              什么是做事的方法?就是说我做了,然后按照正常的速率做了就好,我不能是,我写的第一列告诉自己写一列没用,写了第二列告诉自己写两列没用,写第三列告诉自己写三列没用——合着我干的都没用的,而且越干越没用。对吧,你想想看我合着我写多少的都是没有用,那我肯定越写越痛苦。这个思路绝对是***有问题的。看上去是个高标准。其实就是坑人的。
              水平都是从低往高走的,人的工作量也是从少做起来,也是从少量,然后慢慢增长起来的。
              我目前还没有办法,找出这个错误想法的根源之类,只能通过对比的方式提出这种想法肯定是错的。
              否定了一个人的工作,否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啥也干不下去,更别提做好。事情都干不下去,也更别提提高自我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16 17:36
              回复
                有两件事形成这个系统。
                一件事是c语言,java,c++,python到底学哪一个。
                回答是,他们都在赌一个未来。
                另一件事是玩米拉奇的时候,前方只要是形成兵团了,这时候就直接放马。对方能不能防得住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我有兵团不放,那我们就错了。
                就是说甭管有没有效果,只要有机会,只要我们有优势做某件事,就要去做。做的成做不成另说。但是不做、有优势不做,那就是错。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我这个行动力的受挫,主要就是说我对于自己的未来,太悲观了。感觉自己这做了没用,所以我就不做了。虽然我想了很久没有办法去解决它,但是呢,今天就有了办法了。
                未来是不确定的,很有可能会失败。是有这个可能,但是不妨碍我们去做他,我们不做就是错。这就是在赌。
                同样的,我现在在马路上说这个日记。一般来讲,我是不会在马路上说的,我也是在赌。我在赌自己走这一趟能够把这个日记写完。包括几分钟之前,我在家里边卷烟也是在赌,我在家里边洗漱也是在赌,就是赌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能不能完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18 17:20
                回复
                  刚刚在看习得性无助那本书的时候,准确说是整理的笔记。大概一个小时,整理笔记并没有整理多少,几乎是背水车薪。然后我就感觉很痛苦。
                  为什么我要读这么难懂的书,然后我还要做笔记,还要回忆?——又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他的动机其实就决定了追踪的结果。比如说我读书,读了十几年。但是,我的动机并没有支撑我把某一本书读完。
                  我之所以认为读书是痛苦的事,是因为我把读书变成了一个功利性的事,好像读了这书就有什么好处似的。其实不是这样。
                  这里,首先我要说一下。我写这篇日记,就想把读书这件事从一件痛苦的事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这个很不好讲。因为这个逻辑链很长,但是长也要讲。
                  我痛苦,我迷茫。然后读了那本书之后,我就能找到解决我痛苦的方法。然后,我也就不再迷茫,我也就找到了我前进的方向。
                  换句话说,读这个书并不会让我“不痛苦”,并不会让我“快乐”。但是,书中的内容——我是说学完了之后,我学会的内容——是我快乐的前提。
                  想想看,我痛苦了几十年了。所以,我就需要读这本书。
                  我早一天读完,我就可以早一天结束这个痛苦;早一天结束这个痛苦,就是早一天能够去追求快乐。
                  同样的,我也迷茫了这么几十年。我早一天读完这本书,我就早一天结束我的迷茫,我就早一天找到生活的方向。
                  这个不是用金钱衡量的,也不是用功利能衡量的。这是一个前提。
                  新的人生的前提。
                  一切重新开始的前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18 18:55
                  回复
                    首先,你一定要拒绝痛苦。
                    当你走到痛苦状态下的时候,你就什么正确的想法都不会有、什么正确的事也不会做。然后如果一件事儿让你痛苦的话,你也不会去做。
                    “痛苦”分为两类,就是这两类:一个是“状态痛苦”,一个是“任务痛苦”。
                    其中“状态痛苦”在前,“任务痛苦”在后。所以说你要改变的话,你首先要摆脱这种“痛苦的状态”,然后再去想怎么去做任务。然后才能摆脱“任务的痛苦”。
                    不能本末倒置:你现在状态很痛苦了,然后你想你要做什么,你就更痛苦了。然后你认为这个任务让你痛苦的,然后你想办法让自己对于这个任务不痛苦——但是你“状态”是“痛苦”的,你的任务就必然会痛苦。
                    所以说要摆脱“痛苦的状态”。
                    痛苦怎么摆脱?首先就是摆烂,你知道就是错了、就是浪费了,时间就是完了。但是我们就在这个废墟上,要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好了,你的状态就改变了;把状态改变了你的状态就不痛苦了。
                    这个是从“状态痛苦”转变,把这状态转为“不痛苦”,然后用这个“不痛苦的状态”去完成任务,然后任务完成了,之后又反过来改善自己的状态。
                    使这个状态改善了,就不痛苦了,这是一个循环。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27 14:14
                    回复
                      自尊这个事,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要讨论自尊,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别人的看法”。不然的话,反而成了那个用别人的好恶去取代,就是让别人去影响自己,决定自己,评判自己。这绝对不是“自尊”。只能养成讨好自轻自贱的人。所以说自己要讨论自尊,首先要排除的就是这个问题。
                      自尊,重视自己。感觉自己是个大人物,自己必然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庸庸碌碌,平平无奇,普普通通,做的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个人不会有自尊。再说,心理学来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有所成就的,不能说研究了半天心理学,把自己的心理建设的特别好,然后就为了把自己活成一个普通人。这没有意义。
                      要想有所成就的话,那显然就是要让自己去做什么。所以说,“自尊”与“成就”,它并不是一个直接的挂钩,但是自尊必然有成就成分在内。
                      不要想着所谓“人人平等”,“人们相互尊重”这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然的话,又回到了刚才我们所摒弃的那个环节了(别人的尊重)。
                      然后为了做这件大事,你就要调整自己。
                      给自己所有的状态都调整到最高。思维最敏捷,情绪最佳,认知最清醒、最客观。
                      这就是自尊对人整体的心理系统的影响。
                      我再说一遍,思维情绪和认知,都是由自尊来调来决定的。
                      然后为了做这件大事,你肯定要做其他的小事,比如说准备工作。那么,“执行力”,“时间管理”、“任务分配”这些个都一勺烩的被启动了。
                      这就是“自尊”对一个人的决定。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27 14:31
                      回复
                        我我现在正在看很多书,希望我看完书之后能够有些用。我现在每天都很焦虑,我怕我看不完之类的。同时呢,看书也很痛苦。要看、要理解、要记忆、要复习。
                        每一个环节,每1分钟都很痛苦。然后除此之外,我还焦虑:我看不完怎么办?看会了之后没用怎么办?事实上呢?如果我们付出了很多的代价,然后成功了。那么,之前付出的代价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付出了,然后没有成功,那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最可怕的就是我们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然后一无所获,这是最恐怖的事情。绝对绝对不能让它发生。要么就是不做、不付出;要么做了、付出了,就一定要有收获,一定要成功。
                        所以说,之前的那些个那些痛苦不应该去体会,我们应该向“成功”看齐,而不是注意自己的“痛苦”。
                        另外,那种焦虑于自己“能不能看完”、“看完之后有没有用”那些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那些想法看起来你感觉它很有意义,很客观,很真实,但是我告诉你,是“成功”去定义这些“痛苦”的性质。在“成功”面前,那种在成功这个注意的焦点面前,其实那些“焦虑”没有意义,只能拖后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27 22:50
                        回复
                          人格1——保证能够完成任务。这个人格是特别给自信心的。因为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任务是完不成的,也不会有效果,所以这是人格1。有了这个人格,我就不会在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一想要做什么就不想。
                          人格2是保证能够实现这个任务的前提条件。因为任务就做的时候,是有条件的。可能要做什么,可能要准备什么,可能要走到哪里。如果没有这么一个人格的话,任务的准备我就不会去做,更不可能把任务完成了。这个人格相当于一个日常的人格,处理日常事务。他的任务就是,他不管任务的执行与完成。他只是负责任务的开始,给你一个可以完成任务的条件。
                          第三个人格保证切割出可以被完成的任务。有时候计划做不好,做的时候心慌慌,其实是不保证自己能完成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一个大任务分割成若干小任务,如果这若干小任务都可以背完成的话,那么这个大任务就是可以背完成的。这样可以让我在面对这个小任务小目标的时候不再害怕。
                          第4个人格是保证能够完成任务。分割出来的可完成任务还不行,还得分出一个人格是保证能够完成的,比如说写三篇东西,或者完成一篇日记。
                          第五个人格。第5个人格是最为关键的,因为由他来监督任务的执行情况,有时候任务完成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任务来实现某种目的,自我提高也好,经验总结也好。这是这是一个兜底的人格。只有通过了这个人格的检验。然后任务才算彻底的完成。当然,这个人格也就意味着前任务完成之后,他会安排其他任务。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17 01:52
                          回复
                            抑郁的根源及解法。
                            我目前的“抑郁”是由“长期的焦虑”所引发的;而我的“焦虑”,是因为我的一种“无目标状态”。我们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或者对象来解决,想要通过这个目标或者对象来解决之后就不焦虑、不抑郁了。
                            不好整。好像有太多的事情。但是其实,这从焦虑又变转变成了一种任务的完成状态。我之所以有很多任务、很多目标没有完成,从行为的过程上来看,是因为我做一半就停了。所以我应该是把某一件未完成的任务完成把它完成了之后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这么做肯定是完成焦虑的第一步。
                            我现在的想法是,我感觉我无法完成任何一件事。我做很多件事,但是我感觉我无法完成任何一件事。从这个含义来看,我肯定会焦虑,肯定会抑郁的。
                            反过来,只要我完成了一件事,那就意味着我能完成了第二件第三件。“在做”和“完成”是两回事的。
                            这个就是我分析我抑郁的机制。我从“抑郁”到“焦虑”,又从“焦虑”到“没有目标和对象”、到“目标和对象的态度”——“我不知道哪一个好”,再到“我需要完成一个任务”。准确的说,我需要具备“完成的能力”,而不是“进行的能力”。一件事情开始很简单,过程却很困难;而“完成”,对我来说好几十年没有做到过。
                            我就是要完成一件事,哪怕只是看完一个视频。这样,即使我不会把所有任务都完成,但是这会给我一个巨大的信心。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4-18 01:14
                            回复
                              受罪的命怎么办?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6-11 1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