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04,942贴子:12,522,014

我还就搞不清楚司礼监的问题了 难道我不是正常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看大明王朝小说,因为感兴趣就上网查了一些拓展资料,对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1.皇帝为了偷懒而设立内阁(秘书集团),但是由于这些秘书经常和自己作对,于是皇帝又给司礼监的公公们批红的权利,进而让他们与内阁对抗。此时可以发现,内阁票拟权+司礼监批红权≈皇帝权利。既然如此,皇帝的存在岂不是很多余?
2.内阁的大臣一般是经过科举考试筛选出来的人才,他们做出的票拟具备一定的含金量。然而司礼监的公公们究其根本也只不过是干杂活的奴才罢了,即使设立了太监学校,他们的知识水平也远远不及内阁的那些知识分子。皇帝就这么放心把批红权交给这些蠢太监?
3.皇帝既然都愿意把批红权这样至关重要的大权交给太监,就说明皇帝信任、亲近太监,认为他们不会与自己对着干。既然如此,皇帝直接让太监来充当内阁不就好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09 01:26回复
    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09 01:45
    收起回复
      太监去内阁……这种违背祖制的旨意都可以的话,那文官是不是可以竞选皇帝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3-09 06:21
      收起回复
        第一,皇帝的权利是一票否决权,原来朱元璋时期,是皇帝和宰相打擂台,现在这种制度,皇帝变成了裁判。不过你说的确实对,皇帝可以什么事都不管,没有个添乱的皇帝,反而更方便,不过那样就容易架空皇帝。
        2,这个问题就要多方面考虑了,首先大臣里有真才实学的也是少部分,大部分和太监一样狗屁不是,啥也不懂,全靠师爷。其次,太监队伍里竞争也是很激烈的,靠近皇帝那帮太监,脑子不比大臣差,学东西很快的,比如汪直。除此之外,像魏忠贤,冯宝,张勇等实力也不可能太差,真的笨人,蠢人早被杖毙了。
        3.这个我在一里回答了,皇帝要的是当裁判,而不是把太监变成下一帮内阁,让太监和阁老打擂台,既可以防止赵高十常侍出现,又可以防止权臣出现,而且,这样效率还高,出了事皇帝可以批评内阁和太监,比议会都好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09 13:45
        收起回复
          感觉一,我是不是有点答非所问了?可以这么解释,皇帝是董事长,天下权利都是他的,内阁和司礼监只是方便他偷懒的。朱棣和朱元璋不就没有内阁和司礼监吗?什么事都是他们两个处理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09 13:51
          收起回复
            很简单,三个字,【斗蛐蛐】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09 14:27
            回复
              个人理解。1、皇帝不是偷懒设置内阁 而是忙不过来需要秘书 起初为了对抗六部提升秘书权利 后来发现文官才是大家庭 皇帝为了对付六部+秘书 只有俩条路 外戚或宦官 朱瞻基选择了宦官 自己加强军权 所以这时期是明朝各方面最均衡的时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09 14:39
              回复
                2、正是因为内阁都是高材生 他们的意见和批注往往带着浓郁的家族利益及个人利益及关系利益 而太监的分析问题的角度以皇上为利益导向 符合皇帝的需求 价值观一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09 14:45
                回复
                  3、祖宗法治:重八说太监不能干政 所以他们只能做判断题 不能做简答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09 14:47
                  回复
                    内阁压根没有架空皇权,所谓的批红权实际上是皇帝偷懒造成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09 15:24
                    回复
                      内阁和票拟制度出现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原本朝廷事务是先由宰相处理再由皇帝定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之后,所有的事务直接经过通政司交给皇帝负责,老朱身体好还能应对,其他皇帝更是吃不消,于是就产生了内阁和票拟制度。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09 15:24
                      回复
                        内阁最早产生于洪武时期,废除宰相后精力旺盛的朱元璋还是让几个内阁大学士在身边做顾问,但这时候内阁还只是个顾问机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朱元璋处理。到了朱棣时期局面就不一样了,朱棣虽然身体也不错但还是不如老朱,而且他常年出征,在这种情况下,内阁地位提高,朱棣经常将一下事务交给内阁处理,但总体上此时内阁地位还是不如。朱棣去世后继位的是朱高炽,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等人都是朱高炽老师,朱高炽给他们都加了尚书头衔,把他们的品级在了六部尚书之上,内阁此时开始有凌驾六部的趋势。朱高炽在位一年就去世了,新继位的朱瞻基是个才子,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其中绘画特别优秀,而且还喜欢斗蟋蟀。爱好这么多的皇帝你能指望他像朱元璋那么勤奋?于是票拟制度正式形成。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09 15:25
                        回复
                          票拟就是本来有皇帝亲自批阅处理的奏疏,皇帝从当中挑出一部分交给大臣处理,大臣用小纸条附上自己的意见供皇帝参考,票拟最开始不是内阁专属权力,宣德朝除了内阁三杨,尚书夏元吉等人也有票拟权力。而且票拟有个先天缺陷,就是你没有法定处理政务的制度,你处理政务只是来源于皇帝的教办,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明朝的内阁,并且宣德一方面扩充内阁权力同时,也开始培养宦官来制衡内阁。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09 15:25
                          回复
                            内阁和票拟制度成型是在正统初年。正统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务,太后又长期在深宫加上明朝不允许后宫干政,于是政务委托给三朝老臣的三杨,由于夏元吉等元老去世了,内阁开始专票拟职权,六部尚书不再票拟。而正统七年新的翰林院建成,内阁开始在文渊阁办公,而且从宣德时期就有中书舍人入阁协助大学士抄写处理政务,成化时期内阁已经达到了三四十人,可以说到了正统年间,内阁彻底拜托了顾问性质,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部下。由于按照规定,内阁处理奏疏并不是经过皇帝授权交办性质,由于英宗年幼,于是规定所有送到通政司的奏疏先抄写副本给内阁,内阁实现处理好再等皇帝走流程。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3-09 15:25
                            回复
                              样的,首先各地的奏疏先经过通政司,皇帝随便挑几份看一下走个过场,然后把奏疏下发给内阁票拟,如果皇帝有自己的意见会写上去,没写的内阁自行处理,皇帝写了内阁不同意也可以交回去,这叫“封还”,内阁拿到奏疏之后写上自己的意见,这叫“票拟”,票拟后内阁涉及六部经过六科发给六部各司案,各司再交给部里协商,这叫“部议或者部覆”,重大事项则召集大臣一起商讨,这叫“廷议”,部议或者廷议结果向内阁反馈,票拟的结果交给皇帝处理,皇帝如果有意见把奏疏退给内阁让他重拟,这叫“改票”,如果同意由司礼监秉再笔太监用朱笔誊写,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这叫“批红”,批红后奏疏再下发给内阁正式草拟文件,文件草拟后再交给六科审核,六科审核同意后正式发布,如果不同意可以要求重新处理,这叫“封驳”。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3-09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