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副热带高压用500hPa高度的5880位势米表示所存在的问题,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这几点:
1. 赤道(ITCZ)附近是低压区,但往往也被5880控制;
2. 如果5880意味着在这个高度是高压,为什么地面也是高压?对比冷高压,如果地面是高压,500hPa位势高度早都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3. 位势米作为压强的衡量本就有些牵强,因为已经是在500百帕等压面上了,更好的解释应该还是位势米越高,500百帕等压面往下的这一部分空气柱温度越高。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热带到极地呈总体的位势高度下降,而不是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这种分布。
4. 我似乎只在西太平洋的文献中看到过用对流层上层的特性来衡量副热带高压的做法,其它地方(北美,澳洲等)似乎都是直接用地面副热带高压带,或者高压中心。
那么下一步便是给5880找个替代,至少要满足这两点:
1. 水汽输送和梅雨锋;这部分我认为可以用副热带急流的位置来做衡量,因为副热带急流就是隔绝中纬度和热带的一道屏障,并且,冷暖碰撞越激烈,梅雨锋越强,正好对应温度梯度越大急流越强;
2. 强下沉(比如2022年8月南方持续高温,实际上太平洋高压离的很远,地面也基本可以算是低压):也许可以交给Chirpneko大佬提过的上升速度来衡量。不过这方面我不太懂。
至此,似乎就可以将副高的名头交还给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
各位觉得如何?
1. 赤道(ITCZ)附近是低压区,但往往也被5880控制;
2. 如果5880意味着在这个高度是高压,为什么地面也是高压?对比冷高压,如果地面是高压,500hPa位势高度早都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3. 位势米作为压强的衡量本就有些牵强,因为已经是在500百帕等压面上了,更好的解释应该还是位势米越高,500百帕等压面往下的这一部分空气柱温度越高。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热带到极地呈总体的位势高度下降,而不是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这种分布。
4. 我似乎只在西太平洋的文献中看到过用对流层上层的特性来衡量副热带高压的做法,其它地方(北美,澳洲等)似乎都是直接用地面副热带高压带,或者高压中心。
那么下一步便是给5880找个替代,至少要满足这两点:
1. 水汽输送和梅雨锋;这部分我认为可以用副热带急流的位置来做衡量,因为副热带急流就是隔绝中纬度和热带的一道屏障,并且,冷暖碰撞越激烈,梅雨锋越强,正好对应温度梯度越大急流越强;
2. 强下沉(比如2022年8月南方持续高温,实际上太平洋高压离的很远,地面也基本可以算是低压):也许可以交给Chirpneko大佬提过的上升速度来衡量。不过这方面我不太懂。
至此,似乎就可以将副高的名头交还给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
各位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