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吧友好,上回给大家介绍了备中高松城之战,这次我们继续上次的故事,讲讲羽柴秀吉的中国大返还。

一、备中高松城之战的后续结果
上次说到羽柴秀吉派黑田宫兵卫去和毛利家和谈,毛利家派出了自己的外交僧安国寺惠琼进行谈判,黑田故做强硬姿态让毛利家割让五国(备中、备后、美作、伯耆、出云)并让守将清水宗治切腹为条件,毛利家对割让五国极其反对,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双方各退一步,最终决定毛利家割让备中、美作、伯耆三国领土,并且命令让清水宗治和他哥哥弟弟以及毛利家的援将末近信贺四个人一起切腹,羽柴秀吉在得知清水宗治切腹以后也给出了古今武士之明鉴的赞誉,和谈达成后秀吉立刻撤退,负责和谈的黑田则为了防止毛利军突然变卦,自请殿后,时刻监视毛利军的动向,同时将宇喜多家的军队留在本阵,以保证秀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撤军,参与到混乱的权力斗争之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国”指的并非是当时的明朝,而是日本的关西地区,在古代日本的行政区以“令制国”作为单位,而这些“国”又以距离京都远近分为畿内、近国、中国、远国,关西地区以及甲信地区、四国岛部分,实际上都属于“中国”的范畴。但是随着律令制的崩坏,到了中世纪“中国”逐渐变成了特指关西地区的代称,此时的秀吉是“中国方面军”的军团长,负责该地区的战争。
二、长途奔袭
秀吉的部队6月4日出发,先将大军退回沼城后,经过一天调整,完成部队整装后,6月5日早上,2万大军从沼城开拔,中国大返还才算是真正开始,大军一路向着姬路城退去。一直到6月7日黄昏,秀吉大军就到达了70公里外的姬路城下。相当于一天走了35公里,这是个令人咋舌的速度,根据《太平记》记载,沼城和姬路城之间又一段被称为“山阳道第一难处”的船坂峠地区,此处谷深路窄,撤军途中还遭遇了暴风雨,两万先头部队只能在宽不到4米的上路上行军。这样恶劣地环境中,小股部队尚且勉强前行,何况两万人的部队,还带着粮草辎重,这怎么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抵达姬路的只可能是以秀吉为首的一批骑马武者,大队的足轻部队还延滞在路上昼夜不停地往回赶,因此,羽柴秀吉在姬路城待到6月9日,一来等候后继部队,二来集中城中兵粮弹药钱财做战斗准备,到达姬路城之后,大军休整了两天,到6月9日秀吉调集将领准备起兵讨伐明智光秀,又从姬路城到达明石,同样行军35公里,到达明石后再休息半日,再行军50公里于6月11日达到尼崎,然后汇合池田恒兴、中川清秀,继续向东行军,在6月13日到达淀川,和织田信孝、丹羽长秀汇合,至此中国大返还才算结束。在游戏里这段战役有毛利家追击,实际上,毛利家不太可能追击秀吉,因为在高松城堤坝毁坏以后,附近成了一片难走的泥泞地,大军很难进行追击,同时毛利家水军衰弱,本身也是处于补给不足的状态,很难有力量去追击;其次就是秀吉当时封锁了消息,哪怕是后面毛利家收到消息,他们也没办法确认真假,毕竟这个消息连在大阪的织田信孝都搞了两天才确认这个消息,等毛利家确认消息,黄花菜都凉了。


整体来看中国大返还秀吉行军速度一直维持在每天30-40公里,这个行军速度需要部队每天行军8个小时以上,而日本山地多,军队行军条件更加恶劣,还需要负重前行,所以达到尼崎时,有记载“途中有死去者”,因此在后续和明智光秀开战时,他的部队应该只有1万到达战场,虽然这个行军速度放在很多经典战役不算特别快,但是称得上奇迹的是秀吉反应速度,在短短几天就完成谈判、交接、集结、整装、急行军、休整、分配任务、出兵这一系列的工作,这才是称得上奇迹。

一、备中高松城之战的后续结果
上次说到羽柴秀吉派黑田宫兵卫去和毛利家和谈,毛利家派出了自己的外交僧安国寺惠琼进行谈判,黑田故做强硬姿态让毛利家割让五国(备中、备后、美作、伯耆、出云)并让守将清水宗治切腹为条件,毛利家对割让五国极其反对,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双方各退一步,最终决定毛利家割让备中、美作、伯耆三国领土,并且命令让清水宗治和他哥哥弟弟以及毛利家的援将末近信贺四个人一起切腹,羽柴秀吉在得知清水宗治切腹以后也给出了古今武士之明鉴的赞誉,和谈达成后秀吉立刻撤退,负责和谈的黑田则为了防止毛利军突然变卦,自请殿后,时刻监视毛利军的动向,同时将宇喜多家的军队留在本阵,以保证秀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撤军,参与到混乱的权力斗争之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国”指的并非是当时的明朝,而是日本的关西地区,在古代日本的行政区以“令制国”作为单位,而这些“国”又以距离京都远近分为畿内、近国、中国、远国,关西地区以及甲信地区、四国岛部分,实际上都属于“中国”的范畴。但是随着律令制的崩坏,到了中世纪“中国”逐渐变成了特指关西地区的代称,此时的秀吉是“中国方面军”的军团长,负责该地区的战争。
二、长途奔袭
秀吉的部队6月4日出发,先将大军退回沼城后,经过一天调整,完成部队整装后,6月5日早上,2万大军从沼城开拔,中国大返还才算是真正开始,大军一路向着姬路城退去。一直到6月7日黄昏,秀吉大军就到达了70公里外的姬路城下。相当于一天走了35公里,这是个令人咋舌的速度,根据《太平记》记载,沼城和姬路城之间又一段被称为“山阳道第一难处”的船坂峠地区,此处谷深路窄,撤军途中还遭遇了暴风雨,两万先头部队只能在宽不到4米的上路上行军。这样恶劣地环境中,小股部队尚且勉强前行,何况两万人的部队,还带着粮草辎重,这怎么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抵达姬路的只可能是以秀吉为首的一批骑马武者,大队的足轻部队还延滞在路上昼夜不停地往回赶,因此,羽柴秀吉在姬路城待到6月9日,一来等候后继部队,二来集中城中兵粮弹药钱财做战斗准备,到达姬路城之后,大军休整了两天,到6月9日秀吉调集将领准备起兵讨伐明智光秀,又从姬路城到达明石,同样行军35公里,到达明石后再休息半日,再行军50公里于6月11日达到尼崎,然后汇合池田恒兴、中川清秀,继续向东行军,在6月13日到达淀川,和织田信孝、丹羽长秀汇合,至此中国大返还才算结束。在游戏里这段战役有毛利家追击,实际上,毛利家不太可能追击秀吉,因为在高松城堤坝毁坏以后,附近成了一片难走的泥泞地,大军很难进行追击,同时毛利家水军衰弱,本身也是处于补给不足的状态,很难有力量去追击;其次就是秀吉当时封锁了消息,哪怕是后面毛利家收到消息,他们也没办法确认真假,毕竟这个消息连在大阪的织田信孝都搞了两天才确认这个消息,等毛利家确认消息,黄花菜都凉了。


整体来看中国大返还秀吉行军速度一直维持在每天30-40公里,这个行军速度需要部队每天行军8个小时以上,而日本山地多,军队行军条件更加恶劣,还需要负重前行,所以达到尼崎时,有记载“途中有死去者”,因此在后续和明智光秀开战时,他的部队应该只有1万到达战场,虽然这个行军速度放在很多经典战役不算特别快,但是称得上奇迹的是秀吉反应速度,在短短几天就完成谈判、交接、集结、整装、急行军、休整、分配任务、出兵这一系列的工作,这才是称得上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