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模型吧 关注:11,338贴子:423,887

pnso埃德蒙顿龙分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次分享贴中的主角是pnso埃德蒙顿龙“扎巴德”。仔细想来上一次某罗写鸭嘴龙类分享贴时应该还是几年前刚出副栉龙的时候。当时处于自己“有信心能写好一篇分享贴”的初期,整体的风格还比较稚嫩,在内容上也可能会有一些小错误或瑕疵——比如说在准备这篇稿子时当我回看副栉龙篇时就发现了一些化石标本配图或代号的错误(虽然不影响内容整体的准确性)。时隔接近3年,某罗希望这次能借pnso埃德蒙顿龙的“东风”,重新写出一篇质量更高的分享贴弥补一下过去的遗憾和不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27 09:45回复
    先说说我对这只埃德蒙顿龙的看法。虽然副栉龙对我来说有童年滤镜和病理结构设计加成,但如果让我选择pnso现阶段最值得入手的鸭嘴龙模型,那现在可以将其称号易主为这只埃德蒙顿龙了(当然,如果从细节清晰的角度来看更推荐副栉龙)。埃德蒙顿龙属下有多个保存得非常精美的“木乃伊化石”,并且也有得到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为复原准确性提供了充分保障;另一方面从这件模型上来看,闯哥充分地发挥了建模的优势,即在不影响整体质感的前提下将一些非常细微的化石证据融入到模型的外观中(这部分某罗在后文会具体说明)。因此尽管这款模型在一些区域确实略微模糊,但我依然愿意为此买单。在这篇分享贴中,那些比较著名的鸭嘴龙类“木乃伊化石”也会随着对模型身体各部位的分析被归纳以飨同道——毕竟这些标本在网络上时常混淆,所以这项“工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7 09:48
    回复
      先来说说pnso埃德蒙顿龙复原的参照对象。这次pnso更多偏向于对多个标本后再进行形象提炼的复原方式,而并非对某个特定个体的完全还原。或许有的模友会质疑这种复原方式的可靠性,但其实无论是“形象提炼”还是“特定还原”,是否可靠都应该基于复原者是否有做足够的功课并且选用合理的化石证据并如实地将其表现出来,而不是以复原方式定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27 09:50
      回复
        “扎巴德”的头部来源于BHI 126416这个标本,而身材比例也是基于其它连接种的身材比例进行复原。关于其归属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包括黑山研究所在内的大多数资料中这个头骨被归为“连接埃德蒙顿龙”(E.annectens。以下简称为“连接种”),而在Witmer Lab中这个标本则被归为“帝王埃德蒙顿龙”(E.regalis,以下简称为“帝王种”)。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也请教了一下恐龙吧吧主@RAX是一块豆腐 和闯哥这个标本的相关信息,经过讨论我们都更倾向于认为这个标本应该属于“连接种”。
        图为BHI 126416的头骨标本,黑山研究所也像类似“斯坦”头骨那样,有贩售其复制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2-27 09:53
        回复
          热乎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27 10:02
          回复
            拿到手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扎巴德”体型的巨大。虽然pnso在商品介绍页中介绍这款模型是根据8-12米的体型进行复原,但一些埃德蒙顿龙标本可能有着更大的体型。如图中的连接种标本MOR 1142被认为是体型最大的埃德蒙顿龙之一,其体长被认为能达到15米。这个标本被发现于地狱溪组,最开始甚至被当成了暴龙(因此这个标本被称为“X-rex”)。在这个标本上也能发现一些软组织痕迹。除了“X-rex”外,MOR 1609也可能有着如此的体型。
            图一:X-rex
            图二:X-rex的软组织痕迹
            图三:MOR 1609
            图四:一些连接种个体体型对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2-27 10:02
            回复
              接下来简单说说埃德蒙顿龙属中这两个种类头部的区别。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帝王种的头部比例显得比较短高,如此也让它显得更加方正;而连接种的头部比例和形态则显得更为修长。此外帝王种的眼眶一般会明显向外突出,包括整个头骨轮廓看起来会有比较多转折;而连接种的眼眶和整个头骨轮廓一般则较为平滑。另外我个人认为帝王种的骨质鼻孔后上方一侧的也会稍微向上突,骨骼边缘也会略微外翻。当然,现实中也存在着特征介于二者之间的个体,比如眼眶稍微略微突出的连接种等——比如BHI 126416就是这样的个体,闯哥在复原时这样的特征还原得非常到位。尽管如此,我认为如果综合上述这些特征进行考量,应该还是能在分辨时做到十拿九稳的。
              埃德蒙顿龙的分类在早期留下了许多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在此图中不仅出现了帝王种和连接种,可以留意标本对应标注的种名。这种问题也是影响"埃德蒙顿龙体型最大能有多大"结论的影响因素之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2-27 10:06
              回复
                另一个版本,可以留意到一些标本的归类与上一楼的有所不同,这也是埃德蒙顿龙错综复杂的分类史的缩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2-27 10:12
                回复
                  正佳自然博物馆的埃德蒙顿龙装架应该也是连接种。等下次有机会去广州时看看能不能带上“扎巴德”再去一趟哈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2-27 10:13
                  回复
                    此时可能有的模友就会疑惑:为什么你不提帝王种头顶的肉冠和颈部大鳞片/装甲呢?既然“扎巴德”全身是基于连接种复原的,那么模型中肉冠和颈部大鳞片/装甲的存在是否说明pnso做错了?实际上这种复原方法也是合理的。诚然,上述的这两种结构都源于帝王种标本UALVP 53722中,这同样也是一具木乃伊化的化石且是目前唯一一个保存这两种结构的标本。
                    图为UALVP 53722,保存了部分头骨和头、颈部的软组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2-27 10:16
                    回复
                      我们先来说说肉冠(通常表述为“comb”),包括原论文中也并没有将这一结构解释为仅限于帝王种的物种特征,而是解释为一种社会信号或性选择的结果,例如这可能与年龄或性别有关。在一些复原中会将帝王种的这个肉冠当做保存不完整的形态后复原成半球形或半球体,而闯哥则是将化石的保存形态作为实际形态进行还原。肉冠的颜色为鲜艳的红色,显然这更多是作为性选择的解释。
                      扎巴德肉冠的质感表现得非常好,看起来很可口(确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2-27 10:19
                      回复
                        接下来再看看UALVP 53722的颈部大鳞片/装甲/结节。首先我们可以留意到颈部的这些大鳞片/装甲/结节并不是密铺的,即各部分之间存在一些间隙;而在这种较大结构的表面也有小的六边形鳞片状纹理,这样的纹理与埃德蒙顿龙身上的鳞片纹理类似,因此这些小纹理应该也应与身上的结构是一致的(如表皮鳞片)。在“扎巴德”还没有出货、某罗还在观察官图时,最初还以为官图的颈部大鳞片/装甲/结节上出现了打印纹,放大图后才发现原来是闯哥也将上面的小的六边形鳞片结构细致地还原了出来。而到手看到实物后发现这样的细节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这真的是让我非常惊喜的一点。另外,模型颈部大鳞片/装甲的纹理细节和质感是非常统一、恰到好处的,并不会出现刻意堆砌细节的问题,这也是我认为闯哥充分发挥了建模优势的原因之一。
                        拍特写和直接看整体是两种不同的感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2-27 10:21
                        收起回复
                          因为大鳞片/装架的沟壑非常深并且上面也已经有了小的六边形鳞片状纹理,所以某罗个人认为这些较大的结构分区更可能是装甲(如具有皮肤覆盖的皮内成骨)或者别的比较坚硬的结构——毕竟大鳞片上又重复附着着更小的鳞片似乎有些匪夷所思。这样的结构究竟是帝王种和连接种的区别之一亦或是性二态尚不清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2-27 10:23
                          回复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将帝王种的肉冠和颈部大鳞片作为连接种复原依据是否可行的问题上。既然肉冠并未被解释为帝王种的特定特征且连接种和帝王种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将肉冠和颈部装甲/大鳞片这些结构运用到连接种上也并无不妥。实际上,将“帝王种肉冠和颈部大鳞片/装甲赋予到连接种”的复原方式也并非只见于pnso。例如在埃德蒙顿龙木乃伊Dakota的前肢化石被研究后Natee Himmapaan绘制的复原图也是这样处理的。因为Dakota被发现于地狱溪组,因此不难判断出它属于连接种,而它的身上也有加上UALVP 53722的肉冠和颈部大鳞片/装甲。
                            图一为闯哥绘画的“威尔逊”一家。背景中的连接种同样有肉冠设计。这幅图的完成时间大约为2017年,要早于Natee画的Dakota复原图(图二)。
                            如果我们对比UALVP 53722和Natee画的复原图还能发现他将肉冠还原到了头顶较为靠后的位置,对此是否有具体解释某罗也并不清楚。当然我们参照现代生物,像鸟类肉冠也是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2-27 10:25
                            收起回复
                              虽然某罗不想重复讨论鸟臀类恐龙是否具有脸颊的问题——毕竟相关话题已经在过去很多鸟臀目恐龙的分享贴中都有重点说明。目前已知的鸭嘴龙类木乃伊化石中并没有发现脸颊结构保存的确凿痕迹,否则这个话题不会一直扯皮这么久。虽然之前有鸟臀目颌部肌肉研究的论文指出鸟臀目可能缺乏竖直方向连接上下颌的肌肉结构,但在这篇分享贴中我只想再次强调一下“大口裂”和“无脸颊”并非一回事——如同现存的鸟类或龟类,内收肌同样可以作为脸颊的一部分,在大口裂的同时具有脸颊,只不过这种脸颊形式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哺乳动物类型的脸颊不同。
                              图为Mark Witton画的埃德蒙顿龙复原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2-27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