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焦距同为9mm,七工匠与星曜视场角为132°,老蛙视场角达135°,后者视野更广;
2.七工匠与星曜发色偏暖,老蛙偏冷;
3.全开光圈时老蛙锐度略优于七工匠与星曜,收一档光圈后差距不明显;
4.老蛙的售价接近七工匠和星曜新品的两倍;
5.星曜可加装后置ND滤镜。
6.三家的边缘均可能出现偏色,这点老蛙较为严重,七工匠时有时无,星曜未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以上几张均使用七工匠新品9mm f/5.6拍摄,未针对镜头本身的畸变、暗角、偏色进行处理,仅供参考。
由于本人自持老蛙9mm f/5.6,最近也向七工匠借了9mm f/5.6来试用(在此感谢),身边也有朋友借到了星曜9mm f/5.6,大家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画质方面,B站up主“永远的文太大叔”已投稿过老蛙、七工匠、星曜三家9mm f/5.6直线投射超广角镜头的对比横评,结论也大致相近。
但作为职业建筑摄影师,我其实想写写这个规格镜头在工作中最大的三个痛点:
1.老蛙9mm f/5.6官方畸变校正文件在物距较近时失准,七工匠跟星曜的官方校正文件还没出来,故先不评价;
2.边缘偏色;
3.装卸前置渐变ND过程繁琐,很难适应快节奏的项目拍摄。
这几点里面第一点影响最大,对尺度较小的室内设计项目/空间摄影而言更是如此,毕竟这也是这个规格的超广角镜头为数不多能对移轴超广角产生优势的应用场景之一。
拍摄现场不一定每一处施工细节都完美,如果线条倾斜再叠加畸变的影响的话就只能放辅助线逐根对着画了。希望老蛙官方对镜头校正文件加以改进,也希望七工匠跟星曜在推出校正文件时能注意这一点,这对后期工作效率影响非常大。
严格来说边缘偏色几乎都是这类超广角的通病,并非后期不可校正的大问题,但修图时工作量会增加。试用的过程中发现七工匠在光线不佳的情况下边缘也同样会偏色,室内较明显,但较老蛙程度轻不少。当然,老蛙9mm f/5.6的视角稍大,也可以理解。
另外这个规格的超广角镜头确实有后置滤镜的需要,但比起ND1000,工作上更需要的是渐变ND,因为只有渐变ND才能在室外只压低天空的进光量从而缩小画面整体的光比。可星曜目前的后置滤镜方案也只有ND1000,比较可惜。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摄影/空间摄影,有15mm/17mm/19mm/20mm/24mm/28mm等规格的移轴广角/超广角镜头不也够用了吗?不够广,仍可以接片,真的需要9mm/11mm这么广又无法移轴的超广角镜头吗?
诚然,广角/超广角移轴镜头在建筑摄影/空间摄影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也只有移轴镜头能够实现画面构图的几何中心异于透视中心,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可见即所得。这为构图及后续的沟通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便利,比如,拍得“横平竖直”。又比如,由于现场原因,立面的正前方无法设置机位但又需要一点透视,就只有移轴镜头才能在可见即所得地灵活调整构图;当需要更广的视角时,移轴镜头仍可以接片来满足需求。
不过这跟9mm/11mm的定位不相冲突,以老蛙9mm f/5.6为例,它的视场角(135°)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老蛙15mm移轴的视场角(水平127.6°,对角线129.1°),而超广角移轴镜头接片无法满足所有需要更大视角的情形,比如:
1.视频拍摄;

如前期采用9mm等超广角镜头配合4:3比例的规格录制素材,能获得质量较移轴镜头轻且重心固定便于调平、缩小两档光圈即可实现泛焦无需考虑追焦等优势,在后期输出16:9或17:9成片时画面上下方仍能保留较多空间用以二次构图。
2.所需视场角大于超广角移轴镜头平移接片(若以老蛙15移轴为例,即大于127.6°)的拍摄;

比如这张图是使用老蛙9mm f/5.6配合云台多张接片得到的,拍摄完整立面所需的视场角已经接近150°。

3.LED灯光渐变及投屏动画无法配合的拍摄;


4.会展临时展位或者地产营销广告等快节奏高周转又需所见即所得以便现场沟通敲定细节的拍摄。

其实在七工匠跟星曜的9mm f/5.6新品,甚至是老蛙9mm/11mm推出之前,Voigtlander(福伦达)跟Irix都分别推出过10mm f/5.6与11mmf/4的超广角镜头,当其时发售价格都不低。不论如何,还是感谢七工匠、星曜、老蛙这三家国产产商在画质可用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这类规格超广角镜头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