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山原矿?
本山就是黄龙山,黄龙山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西北处,这座山被称之为紫砂之源,是无数紫砂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山,最好的、最丰富的紫砂矿就蕴藏在这黄龙山上,它也是紫砂人的母亲山,经过几百年的开采制作出大量的紫砂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紫砂人。
以下对紫砂矿料相关的主要矿井及宕口分别做简要介绍。
黄龙山一号矿井(斜井):1958年下半年由红旗宕改造扩建,为单井筒设计,宽1.8米,高2.2米。落矿采用榔头、冲条凿炮眼、炸药爆破。1964年落矿采用风钻打眼后炸药爆破,地面运输改为矿车自溜。一号矿井最高年产量近2万吨,1965年停止开采,井口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黄龙山二号矿井(斜井):
1965年按国家对小型矿山的设计要求,由距一号矿井东约30米的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改变原来的独头井为主副井筒。主井标高11米,副井标高14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28米,同方向排列。二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3万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停止开采,矿井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黄龙山三号矿井(斜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早期容口改建,为单并简设计,位于五号矿井主井口南约40米处,井口朝北。矿井坑道位于二号矿井东侧,其分支巷道曾相互贯通。三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1万吨。该矿井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结束开采,今并口已平没于地下。

黄龙山四号矿井(斜井):1972年在黄龙山西侧新建四号矿井。主井标高24米,副井标高11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约200米。井筒斜坡17度,宽2.4米,高2.4米。据井深度为-36米,采用分层开采(每层高约7米)。落矿采用电煤钻,装车采用装岩机,提升采用直径1.2米绞车,利用轨道使矿车直达工作面。1982年5月,四号矿井二期工程上马,掘井深度为-80米。同年10月,开拓采用全断面爆破,一次成型新工艺。1984年10月,为降低井下粉尘浓度,试用湿式电煤钻打眼后炸药爆破、“空房悬顶”有轨无底柱分段落矿,中深孔回采等新工艺,既改善了开采环境也使开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四号矿井原计划年开采量为5万吨,至1987年,统计表明已达到近7万吨,其中紫泥2671吨,绿泥9吨。1997年10月,四号矿井因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而停止开采。今主、副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黄龙山五号矿井(斜井):1979年8月,按照四号矿
井的设计要求,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五号矿井。该矿井为主、副井筒并行排列设计,主井在南,副井在北,相距约15米,往西偏北方向开采。由于五号矿井本身处于台西村范围内,五号矿井的开采与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五号矿井原计划年开采量2万~3万吨。1987年统计表明年产量不足5000吨。直到1993年,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同年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理继续进行开采。直到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渗透等因素,关闭停止开采。今矿井尚存,主、副井口皆已封闭。
青龙山甲泥矿:位于黄龙山西端,被青龙山山体覆盖交接处。1987年青龙山甲泥矿开始进行露天开采,该年度陶土开采总量为17836吨,其中紫泥850吨,红棕泥1381吨。青龙山甲泥矿于1994年上半年结束开采。
台西村矿井(山脚):1992年底由台西村在黄龙山北面山脚处新建,为单井简斜井设计。井口朝北,坑道向南延伸开采,后与五号矿井深度约-13米处相互贯通。1999年因五号矿井渗水严重,停止开采。今矿井尚存,井口已封闭。
台西村矿井(山上):1996年由台西村新建,为单井筒斜井设计。并口位于五号矿井主井口西南约80米处,坑道朝南偏西方向进行开采。该矿井直到2002年5月停止井下采掘,开始露天开采。今矿井尚存,井口已封闭。
台西村露天矿:自台西村矿井(山上)关闭后,开始在其矿井西侧进行露天开采。最初是小规模露天开采,至2003年开始大面积开采。2004年元旦,宜兴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发展议案》后,黄龙山矿区全面停止开采。过去的露天宕口,如今成了一个约七八千平方米的大水池。
宝山矿区:位于黄龙山西北面至青龙山东侧交接处。该矿区北面是赵庄村,西段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即早期所称的团山。在宝山矿区曾有明代至清初的宝山寺龙窑两座。宝山矿区是老采矿区,如今山上还留存着一些古时开采留下的暗宕。该矿区基本是以小规模的露天人工浅表层采掘为主,是黄龙山朱泥、紫砂红泥、降坡泥、墨绿泥、嫩紫泥、团泥等矿料的主要出产地。其矿区下部即为四号矿井开采工作面。现经长年采掘和陶都路、双龙路、宝山工业园、黄龙山休闲广场等一些市政工程建设,仅存留宝山工业园东南面的一块山体。
大水潭矿区:属于蠡墅,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砂矿料的宕口,天青泥即产于此。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了一个水潭。现在大水潭周围还掩埋着一些早期采掘留下的暗宕。
本山就是黄龙山,黄龙山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西北处,这座山被称之为紫砂之源,是无数紫砂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山,最好的、最丰富的紫砂矿就蕴藏在这黄龙山上,它也是紫砂人的母亲山,经过几百年的开采制作出大量的紫砂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紫砂人。

以下对紫砂矿料相关的主要矿井及宕口分别做简要介绍。
黄龙山一号矿井(斜井):1958年下半年由红旗宕改造扩建,为单井筒设计,宽1.8米,高2.2米。落矿采用榔头、冲条凿炮眼、炸药爆破。1964年落矿采用风钻打眼后炸药爆破,地面运输改为矿车自溜。一号矿井最高年产量近2万吨,1965年停止开采,井口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黄龙山二号矿井(斜井):
1965年按国家对小型矿山的设计要求,由距一号矿井东约30米的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改变原来的独头井为主副井筒。主井标高11米,副井标高14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28米,同方向排列。二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3万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停止开采,矿井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黄龙山三号矿井(斜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早期容口改建,为单并简设计,位于五号矿井主井口南约40米处,井口朝北。矿井坑道位于二号矿井东侧,其分支巷道曾相互贯通。三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1万吨。该矿井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结束开采,今并口已平没于地下。

黄龙山四号矿井(斜井):1972年在黄龙山西侧新建四号矿井。主井标高24米,副井标高11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约200米。井筒斜坡17度,宽2.4米,高2.4米。据井深度为-36米,采用分层开采(每层高约7米)。落矿采用电煤钻,装车采用装岩机,提升采用直径1.2米绞车,利用轨道使矿车直达工作面。1982年5月,四号矿井二期工程上马,掘井深度为-80米。同年10月,开拓采用全断面爆破,一次成型新工艺。1984年10月,为降低井下粉尘浓度,试用湿式电煤钻打眼后炸药爆破、“空房悬顶”有轨无底柱分段落矿,中深孔回采等新工艺,既改善了开采环境也使开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四号矿井原计划年开采量为5万吨,至1987年,统计表明已达到近7万吨,其中紫泥2671吨,绿泥9吨。1997年10月,四号矿井因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而停止开采。今主、副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黄龙山五号矿井(斜井):1979年8月,按照四号矿
井的设计要求,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五号矿井。该矿井为主、副井筒并行排列设计,主井在南,副井在北,相距约15米,往西偏北方向开采。由于五号矿井本身处于台西村范围内,五号矿井的开采与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五号矿井原计划年开采量2万~3万吨。1987年统计表明年产量不足5000吨。直到1993年,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同年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理继续进行开采。直到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渗透等因素,关闭停止开采。今矿井尚存,主、副井口皆已封闭。
青龙山甲泥矿:位于黄龙山西端,被青龙山山体覆盖交接处。1987年青龙山甲泥矿开始进行露天开采,该年度陶土开采总量为17836吨,其中紫泥850吨,红棕泥1381吨。青龙山甲泥矿于1994年上半年结束开采。
台西村矿井(山脚):1992年底由台西村在黄龙山北面山脚处新建,为单井简斜井设计。井口朝北,坑道向南延伸开采,后与五号矿井深度约-13米处相互贯通。1999年因五号矿井渗水严重,停止开采。今矿井尚存,井口已封闭。
台西村矿井(山上):1996年由台西村新建,为单井筒斜井设计。并口位于五号矿井主井口西南约80米处,坑道朝南偏西方向进行开采。该矿井直到2002年5月停止井下采掘,开始露天开采。今矿井尚存,井口已封闭。
台西村露天矿:自台西村矿井(山上)关闭后,开始在其矿井西侧进行露天开采。最初是小规模露天开采,至2003年开始大面积开采。2004年元旦,宜兴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发展议案》后,黄龙山矿区全面停止开采。过去的露天宕口,如今成了一个约七八千平方米的大水池。
宝山矿区:位于黄龙山西北面至青龙山东侧交接处。该矿区北面是赵庄村,西段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即早期所称的团山。在宝山矿区曾有明代至清初的宝山寺龙窑两座。宝山矿区是老采矿区,如今山上还留存着一些古时开采留下的暗宕。该矿区基本是以小规模的露天人工浅表层采掘为主,是黄龙山朱泥、紫砂红泥、降坡泥、墨绿泥、嫩紫泥、团泥等矿料的主要出产地。其矿区下部即为四号矿井开采工作面。现经长年采掘和陶都路、双龙路、宝山工业园、黄龙山休闲广场等一些市政工程建设,仅存留宝山工业园东南面的一块山体。
大水潭矿区:属于蠡墅,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砂矿料的宕口,天青泥即产于此。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了一个水潭。现在大水潭周围还掩埋着一些早期采掘留下的暗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