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e生活吧 关注:16贴子:3,371
  • 4回复贴,共1

.╰☆★【】★☆╮.佛语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把门关好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个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份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能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


敬钟如佛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的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的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如如入定的禅心,和用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的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但识人,而从钟声里能听出一个人的品德,这也由于自己是有禅心的人。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沙弥虽小,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的禅心,难怪长大之后,成为一位禅匠!可见凡事带几分禅心,何事不成? 

从心流出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的指导道:

  “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   “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中还有所执取,无法止息妄念,“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IP属地:辽宁1楼2006-03-17 21:36回复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的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的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的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的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IP属地:辽宁2楼2006-03-17 21:36
    回复
      2025-08-29 14:07: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谢谢


      3楼2007-03-29 14:39
      回复
        • 59.38.32.*


        4楼2007-05-22 15:56
        回复
          • 60.210.95.*
          hao


          5楼2007-09-16 2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