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itting前容易产生的误区?
4.1对装备的误区
误区1 公路车尺码:
新人入坑最怕无良老板推荐,第一辆瑞克多5000是52码,原因是老板说正合适,手里也刚好有,骑行不到一年,各种身体不适,脖子酸,腰酸,膝盖痛,手麻脚麻,各种问题都出现过,究其原因是尺码偏差过大。不同尺码的公路车对身高是有要求的,和穿衣服一个道理,买车前可以官网了解一下对应品牌的尺码表,并且找一个负责的车店。以闪电为例,44码~61码都有对应推荐的身高,新人不懂S/R值可以问问销售,特殊身材建议亲自到店试车,但是官网的对应身高能适合大多数人的选择。
误区2 坐垫:
前后位置:坐垫的前后位置不是车架大了就往前挪,车架小了就往后挪,坐垫位置的确认需要当脚踏与地面平行时,膝盖和脚踝呈一条直线。
坐垫座宽:男女生坐骨有差别,最常见的是宽坐骨买了窄坐垫会导致支撑性差,容易压迫敏感部位,因为好多整车出厂就是入门级窄坐垫,不合适需要及时更换,窄坐骨买了宽坐垫,容易磨大腿根,发力受限。以闪电为例,常用的坐垫宽度有143,155,(160较少),测量坐骨宽度后选择,以12cm为分界线选择143/155。
坐垫长短:因人而异,没有具体的标准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外观和舒适的长度。一般长鼻坐垫控车相对好一点,较短鼻略激进,但是爬的太低压迫也会更明显。
坐垫材质:碳板/填充物/3D打印,无论从实用性还是价格,填充物坐垫都是最值得推荐的,碳板坐垫极值减重,舒适度最差,价格也并不低,3D打印的舒适度和价格相比可以忽略,不是大沙发,只是夏天透气性好,但是冬天也窜风。发烧友可以试试,但是价格真心不推荐。
坐垫导轨:钢/钛/碳,导轨材质仅仅是为了减重,钢/钛一般可以通用坐管夹,碳需要单独准备,材质选择前两者比较坚固,也根据价格选择自己能承受的,尽管我使用的是3d mirro 碳轨道,但是不推荐骑友们购买,纯粹是体验新鲜感,舒适度,性价比,减重角度来说,它都有点上税的意思。
误区3 坐高
坐高卡着跨高去设定,跨高恨不得卡到肚脐眼去量,180的身高恨不得跨高能量到150,座管拔到天上,然后就有了大落差,然后就显得身材比例好,大长腿的骑友们,踏踏实实的量跨高,坐垫太高了对你的膝盖,颈椎没有任何好处,关键是坐高的设定不完全依赖跨高的测量值,显摆那个数字没有任何意义,跨高再高,柔韧性不足,依然要降低坐高,不愿意牺牲落差,那就牺牲膝盖。
因为柔韧性差,或者测量跨高不实,足底无法于地面平行,一直都是惦着脚尖骑车,那小腿肌肉一定在代偿,发力点不对,使多大劲也骑不快,反而对膝盖的压力越来越大,小腿越来越粗。有经验的pro不需要看这个帖子,看这个贴子看到这里的,就别听“网络大佬”的经验告诉你怎么量跨高怎么调高低,亲自去做一下fitting,既然能坚持这个爱好,那错误的累积也是很可怕的。
误区4 曲柄长度
曲柄长度并不是按照身高去选择的,常见有155~175,越短的曲柄踏频越高,适合巡航,越长的曲柄踏频越低,爬坡发力的有效行程越长,曲柄长度和坐高相关联,尽管长度选择范围较小,但是过长也容易产生代偿,过短不适合发力,fitting结果会准确一些,一个个的长度去尝试也可以,但是不如把钱花在fitting上。
误区5 横把长度
分体把一体把本质上选对适合自己尺寸后,使用方面是没有区别的,无非是重量和外观因人而异。那容易有误区的是尺寸选择,首先说横把,不是越宽越好,也不是越窄越好,同样和穿衣服是一个道理,穿适合自己肩宽的衣服,需要测量肩峰间距,越宽的横把控车越稳定,但是风阻越大,越窄的车把控车越有难度,但风阻会越小,一味追求气动性选择过窄的横把,长距离骑行会造成肩部不适。
亚洲人肩峰相对欧洲人较窄,因此购买的整车携带的横把会略宽,测量身体数据后可选择性更换,常见尺寸360~440mm,本人肩峰386,fitter建议380或400。本人360~440都使用过,真实感受420以上控车更稳定,特别是下坡安全感很足,也相对舒适,380以下的短时间使用没问题,长距离肩旁受不了。怎么选看自己的身体条件。
误区6 立把长度
新人,包括很多像我这样骑过几年车的车友,对把立误区比较大,总觉得把立越长的立把都是给pro用的,特别费腰,普通人用就是身子长腿短,所以就选个短把立,或者使用原车把立,把立常见尺寸有90~140,多数原车把立在100附近。其实把立的选择不光是看身体比例,多数人的身材比例是正常的,没有腿特别长或者特别短的,当然我看到的很多网上骑友的跨高都很惊人,但现实中很难发现有腿这么长的人,这部分骑友建议做个fitting,因为你的车子设定和姿势设定一定不是看几篇介绍就能搞好的。
把立的选择还和柔韧性有很大关系,不是你的后背弯曲角度越大柔韧性就越好,或者腰子越好,尝试做一下体前屈,如果柔韧性差,那对应坐高就需要降低,此时再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