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口村,是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下辖的最著名的沿海村庄,也是两千多年来黄骅境内最著名的沿海港口重镇,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南排河镇镇政府驻地北18公里处,土地总面积16.4平方公里,无耕地,全村共有1739户、10000人。作为单一行政村,仅就过万的人口规模,在全国也是极其罕见,被称为渤海湾第一村、黄骅市第一村,甚至被称为“北方第一村”(笔者无史记考证)。
岐口,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更是为史学家和广大民众津津乐道。
史载,此地秦朝前是古黄河入海口,汉朝时称章口。唐朝乾符二年(875)改称乾口。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后称歧口。清康熙十三年(1674)修《沧州新志》载:时歧口隶属浮河坊。后隶属浮河铺,民国为沧县第十区歧口乡管辖。
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沧县志》载:歧河,士人名为西河,又名长港,距州治一百五十里。为沧境南减河并狼洼以下各洼及石碑河汇合诸水入海之总海口也。上溯十余里名曰张金沟,在牧猪港东水落时有沟形,下通于海。旧有限海潮横堤一道,春堵秋开,旁出一支南引至岑子头约长五六里;汇合诸水入海曰歧河口。因是多条河流汇集入海之地,故此地为歧口(亦称祁口,意为河口大)。后居于此地民众称村名为歧口村。河口遂为码头或曰港口。清《畿辅通志》卷六十八载:歧口营,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守备驻此。
据历史记载,黄骅境域两千年来内河海运输首提歧口港。歧口在汉时,因地处章武县域,称章口,位于章武和东平舒两县交界处,是古滹沱河入海的地方。后漳河入海口被淤塞,改道北流汇入滹沱河也由章口入海。 至此,章口成为华北平原滹沱河以南地域全部河流的入海处,因而成为汇江海航运的枢纽。
《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中记载沧州海域的大事:开元十四年,沧州大风,海运船没者十之一二,失平卢军粮五千余石,舟人皆死。这次沉没的海船仅占总数的10%到20%,但损失的军粮却达5000余石,可见海运船只的数量之多和运量之大。 安禄山反叛之后,曾以海运使刘道玄摄景成太守,清池尉贾载、盐山尉穆宁共斩道玄,得共甲杖50余船;携道玄首谒长史李韦,韦收严庄宗族,悉诛之。清池尉贾载、盐山尉穆宁斩杀刘道玄,仅甲杖船就获得50余艘,可见当时境内河海联运的兴盛。史载:明嘉靖元年有浙江海上商人经东海、黄海、渤海来歧口一带上岸进行易货贸易。
在近代史上,岐口作为沿海重镇,见证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历史发展。
歧口做为渤海登陆的必经之地,清政府为抵御外侵,从东沽炮台中选运两门铁炮大将军、二将军到歧口,建立了歧口炮台,遗址位于黄骅市南排河镇沧浪渠入海口。北岸为“大将军”炮台,南岸为“二将军”炮台。并在歧口炮台一带设了四个兵营。
修复后的歧口炮台遗址
清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文州,打宁波,溯东海、黄海北上,咸丰八年(1858年)抵及歧口,倚仗其坚船利炮强行登陆。歧口炮台驻军,顽强抵抗,奋死力战,使其不得不转往大沽口。后来,清廷主动撤掉两炮台,终致一支侵略者的海军陆战队从此登陆,包抄攻陷大沽炮台,而有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
清军撤退时没有将两炮损毁,大将军炮不知所终, “二将军”落入敌手,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由于“二将军”粗大笨重无法运上大船,英法联军遂将其弃于海滩,沉睡百年后,1981年方打捞出水,现置于黄骅市博物馆门前。
岐口,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更是为史学家和广大民众津津乐道。
史载,此地秦朝前是古黄河入海口,汉朝时称章口。唐朝乾符二年(875)改称乾口。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后称歧口。清康熙十三年(1674)修《沧州新志》载:时歧口隶属浮河坊。后隶属浮河铺,民国为沧县第十区歧口乡管辖。
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沧县志》载:歧河,士人名为西河,又名长港,距州治一百五十里。为沧境南减河并狼洼以下各洼及石碑河汇合诸水入海之总海口也。上溯十余里名曰张金沟,在牧猪港东水落时有沟形,下通于海。旧有限海潮横堤一道,春堵秋开,旁出一支南引至岑子头约长五六里;汇合诸水入海曰歧河口。因是多条河流汇集入海之地,故此地为歧口(亦称祁口,意为河口大)。后居于此地民众称村名为歧口村。河口遂为码头或曰港口。清《畿辅通志》卷六十八载:歧口营,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守备驻此。
据历史记载,黄骅境域两千年来内河海运输首提歧口港。歧口在汉时,因地处章武县域,称章口,位于章武和东平舒两县交界处,是古滹沱河入海的地方。后漳河入海口被淤塞,改道北流汇入滹沱河也由章口入海。 至此,章口成为华北平原滹沱河以南地域全部河流的入海处,因而成为汇江海航运的枢纽。
《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中记载沧州海域的大事:开元十四年,沧州大风,海运船没者十之一二,失平卢军粮五千余石,舟人皆死。这次沉没的海船仅占总数的10%到20%,但损失的军粮却达5000余石,可见海运船只的数量之多和运量之大。 安禄山反叛之后,曾以海运使刘道玄摄景成太守,清池尉贾载、盐山尉穆宁共斩道玄,得共甲杖50余船;携道玄首谒长史李韦,韦收严庄宗族,悉诛之。清池尉贾载、盐山尉穆宁斩杀刘道玄,仅甲杖船就获得50余艘,可见当时境内河海联运的兴盛。史载:明嘉靖元年有浙江海上商人经东海、黄海、渤海来歧口一带上岸进行易货贸易。
在近代史上,岐口作为沿海重镇,见证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历史发展。
歧口做为渤海登陆的必经之地,清政府为抵御外侵,从东沽炮台中选运两门铁炮大将军、二将军到歧口,建立了歧口炮台,遗址位于黄骅市南排河镇沧浪渠入海口。北岸为“大将军”炮台,南岸为“二将军”炮台。并在歧口炮台一带设了四个兵营。
修复后的歧口炮台遗址
清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文州,打宁波,溯东海、黄海北上,咸丰八年(1858年)抵及歧口,倚仗其坚船利炮强行登陆。歧口炮台驻军,顽强抵抗,奋死力战,使其不得不转往大沽口。后来,清廷主动撤掉两炮台,终致一支侵略者的海军陆战队从此登陆,包抄攻陷大沽炮台,而有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
清军撤退时没有将两炮损毁,大将军炮不知所终, “二将军”落入敌手,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由于“二将军”粗大笨重无法运上大船,英法联军遂将其弃于海滩,沉睡百年后,1981年方打捞出水,现置于黄骅市博物馆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