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很多人只是出于玩梗,才说张八百孙十万,但也有不少是跟风的人。甚至见到过有人以为是八百人全歼十万,不免让人流冷汗。虽然简单看看《三国志》就能搞清楚,但似乎很多人都不看书。故楼主在此小作科普,不当之处,欢迎指正补充。
1、孙权带了多少人?
魏国一方明确记载是十万:
“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魏书十七
吴国一方楼主在孙权、吕蒙、凌统、甘宁的传记里均没找到具体数字。可以认为确实是十万。
2、张辽守城一方有多少人?
张辽传里很明确地记了:七千
“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魏书十七
3、那常说的张八百是怎么回事?
张辽从守城的七千人里招募的敢死队有八百人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魏书十七
4、八百人对上十万人了吗?
没有,是趁孙权军队未到齐,打的突击战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魏书十七
不过孙权已经到了的人还是比张辽的八百人多
“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魏书十七
5、八百人突击,取得了什么成果?付出了什么代价?
其实也并没有打出类似夷陵那样的歼灭,让孙权仅以身免
“杀数十人,斩二将”“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魏书十七
八百人肯定有战死的,但没有具体数字,以下做参考
“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魏书十七
6、十万军队到了后发生了什么?
双方对这部分记载的都很简略,
“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魏书十七
“合肥未下,彻军还”——吴书二
倒是甘宁传有别的说法
“从攻合肥,会疫疾”——吴书十
这个原因在孙权传里没有记,但记在甘宁传里,存疑,也有可能是疫疾范围不大?
7、孙权撤退后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后面张辽打得可能比前面打得更好
“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魏书十七
“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吴书二
8、双方的参战人数为多少?
张辽一方没找到具体数字,认为人数最高不会超过守城的七千人
不过孙权一方则是大军已经撤退,在甘宁传记得比较详细
“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吴书十
有可能孙权带着的亲卫人数还没有张辽带的人多。
“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吴书十
认为只有人数更少才会“陷围”
1、孙权带了多少人?
魏国一方明确记载是十万:
“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魏书十七
吴国一方楼主在孙权、吕蒙、凌统、甘宁的传记里均没找到具体数字。可以认为确实是十万。
2、张辽守城一方有多少人?
张辽传里很明确地记了:七千
“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魏书十七
3、那常说的张八百是怎么回事?
张辽从守城的七千人里招募的敢死队有八百人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魏书十七
4、八百人对上十万人了吗?
没有,是趁孙权军队未到齐,打的突击战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魏书十七
不过孙权已经到了的人还是比张辽的八百人多
“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魏书十七
5、八百人突击,取得了什么成果?付出了什么代价?
其实也并没有打出类似夷陵那样的歼灭,让孙权仅以身免
“杀数十人,斩二将”“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魏书十七
八百人肯定有战死的,但没有具体数字,以下做参考
“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魏书十七
6、十万军队到了后发生了什么?
双方对这部分记载的都很简略,
“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魏书十七
“合肥未下,彻军还”——吴书二
倒是甘宁传有别的说法
“从攻合肥,会疫疾”——吴书十
这个原因在孙权传里没有记,但记在甘宁传里,存疑,也有可能是疫疾范围不大?
7、孙权撤退后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后面张辽打得可能比前面打得更好
“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魏书十七
“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吴书二
8、双方的参战人数为多少?
张辽一方没找到具体数字,认为人数最高不会超过守城的七千人
不过孙权一方则是大军已经撤退,在甘宁传记得比较详细
“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吴书十
有可能孙权带着的亲卫人数还没有张辽带的人多。
“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吴书十
认为只有人数更少才会“陷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