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04年初,一个名为刀郎的人的个人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顿时红透了中国流行乐坛。一个沙哑的略带忧伤的歌喉,几个月间唱遍大江南北。
和全国各地一样,汕头的出租车里、歌舞厅里,甚至街边小店都纷纷扬扬地下起好大的“第一场雪”,人们口中哼唱着《冲动的惩罚》……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刀郎之所以成为刀郎,是因为在他背后,有一位在新疆创业的年轻汕头老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并长期为他投资、为他包装。这位汕头“伯乐”就是潮阳成田人、新疆德威龙音像公司总经理———郑金标。
近日,记者对这位刀郎走红的“幕后人物”进行了专访。
拨通郑金标的电话,话筒里传来的是一曲悠扬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优美的旋律突然被一声“喂,你好”打断,交谈也就开始了。听到家乡的媒体记者用家乡话问候,远在新疆的郑金标似乎有些意外,也显得格外热情。专访的话题自然从他和刀郎是如何走到一起开始———
潮阳后生新疆创业
“和刀郎天南地北走到一块儿,确实是缘分……”郑总慢慢地讲述起过去。
1989年,在湖南当兵的郑金标复员之后,回到汕头的一家空白录音录像带工厂当业务员,被派驻到乌鲁木齐的新疆办事处工作。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潮汕人,郑金标一直对音乐尤其是潮汕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别看当时的郑金标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可吹笛子吹萧他很在行,直到现在还时不时能露两手。来到新疆后,这个广东佬喜欢上了新疆,也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新疆音乐。
1996年,他创办了新疆德威龙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在新疆众多颇具实力的音像批发经营大户中,德威龙是唯一一家在销售经营以外一直坚持从事本土音乐唱片制作出版的生产商,行内总喜欢称郑金标为“阿标”。一方面出于个人的喜好,另一方面,具有潮阳人善于经商血统的郑金标嗅觉灵敏地发现,在有13个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新疆,优秀的民族音乐存在相当大的市场,他很快就盯上了新疆的旅游文化市场。1997年他开始投资制作一部音乐风光片《走进新疆》。然而,无论是开发旅游文化市场,还是开发新疆音乐市场,都面对一个难题:在当时,新疆的本土音乐少,优秀的歌手更少。阿标需要出色的歌手,优秀的制作人。
偶遇刀郎慧眼独钟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金标在新疆有线电视台遇上了一个叫罗林的四川青年。
川人罗林是一位苦苦追寻艺术梦的音乐人,之前,他辗转四川内江、海南,成立乐队,搞演出,但都草草收场,最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新疆,创建了“罗林音乐工作室”。1998年的冬天,他全力投入新疆原创音乐的开发,希望能够推出唱片,但谁来投资?他曾多方寻求合作,但都碰上“闭门羹”。业务上不去,个人经济也十分尴尬,房租已经3个月没交了,电话也停机了,口袋里剩下的钱只够几天的生活费。就在罗林的音乐生涯陷入落魄境地的时候,郑金标出现了。
阿标之前在电台上听过罗林的节目,很感兴趣。就在那第一次见面中,他问罗林有没有把原创歌曲整理出版的想法,罗林如实道出自己的困境,郑金标听完后说:“这件事别人不愿投资,那就让我来做吧!”一句话,拉开了“刀郎旋风”的序幕。
郑金标告诉记者,当时尽管对罗林的音乐制作水平、作词水准以及唱歌功底不是十分了解,但出于对音乐共同的爱好,他觉得罗林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其次,他的“第六感”告诉他,对罗林投资不会有错,权当是给朋友一个机会。于是,从为郑金标的《走进新疆》制作背景音乐起,罗林与郑金标开始了长达近8年的合作,这8年,刀郎一直担任新疆德威龙音像公司的音乐总监。
屡遭挫折患难之交
“其实,大家只看到我们的成功,却不知道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曲折和艰难。”说起和罗林的合作,阿标感慨万千。1998年以后,德威龙每年都投入资金由刀郎制作唱片,从《喀什噶尔》、《丝路乐韵》到《楼兰钟鼓》。这些唱片进入市场后,最多只能保本,大多数是血本无归。2000年上市的《新疆原创第一击》甚至只卖了1800多张。阿标也是一脸的无奈,好不容易卖了两张,还是自己买了去送朋友的。整整一个月,大家都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见了面后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然而,难得的是,作为商人的郑金标竟然坚持了下来。
阿标扭亏刀郎出名
2003年8月底,制作精良的《西域情歌》悄然面市,马上出现脱销!也正是从《西域情歌》开始,罗林开始以“刀郎”的名字来面向广大歌迷。《西域情歌》上市10天左右,发行量超过了2万张,不到两个月,市面上已经卖出了7万张,新疆的大街小巷开始传唱,出租车司机几乎人手一张。除了新疆外,山东、广东等地的音像市场也已飘扬起刀郎的歌声。那段时间,最忙的人就是阿标。他一个人拿两个手机,总是奔波在乌鲁木齐和广州之间,坐飞机的频率就像是坐中巴车。
2004年1月,《刀郎》正式发行,主题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2004年的新年里传唱全国。《刀郎》以突破1000万张的销量谱写出新疆流行音乐的神话!

和全国各地一样,汕头的出租车里、歌舞厅里,甚至街边小店都纷纷扬扬地下起好大的“第一场雪”,人们口中哼唱着《冲动的惩罚》……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刀郎之所以成为刀郎,是因为在他背后,有一位在新疆创业的年轻汕头老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并长期为他投资、为他包装。这位汕头“伯乐”就是潮阳成田人、新疆德威龙音像公司总经理———郑金标。
近日,记者对这位刀郎走红的“幕后人物”进行了专访。
拨通郑金标的电话,话筒里传来的是一曲悠扬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优美的旋律突然被一声“喂,你好”打断,交谈也就开始了。听到家乡的媒体记者用家乡话问候,远在新疆的郑金标似乎有些意外,也显得格外热情。专访的话题自然从他和刀郎是如何走到一起开始———
潮阳后生新疆创业
“和刀郎天南地北走到一块儿,确实是缘分……”郑总慢慢地讲述起过去。
1989年,在湖南当兵的郑金标复员之后,回到汕头的一家空白录音录像带工厂当业务员,被派驻到乌鲁木齐的新疆办事处工作。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潮汕人,郑金标一直对音乐尤其是潮汕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别看当时的郑金标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可吹笛子吹萧他很在行,直到现在还时不时能露两手。来到新疆后,这个广东佬喜欢上了新疆,也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新疆音乐。
1996年,他创办了新疆德威龙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在新疆众多颇具实力的音像批发经营大户中,德威龙是唯一一家在销售经营以外一直坚持从事本土音乐唱片制作出版的生产商,行内总喜欢称郑金标为“阿标”。一方面出于个人的喜好,另一方面,具有潮阳人善于经商血统的郑金标嗅觉灵敏地发现,在有13个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新疆,优秀的民族音乐存在相当大的市场,他很快就盯上了新疆的旅游文化市场。1997年他开始投资制作一部音乐风光片《走进新疆》。然而,无论是开发旅游文化市场,还是开发新疆音乐市场,都面对一个难题:在当时,新疆的本土音乐少,优秀的歌手更少。阿标需要出色的歌手,优秀的制作人。
偶遇刀郎慧眼独钟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金标在新疆有线电视台遇上了一个叫罗林的四川青年。
川人罗林是一位苦苦追寻艺术梦的音乐人,之前,他辗转四川内江、海南,成立乐队,搞演出,但都草草收场,最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新疆,创建了“罗林音乐工作室”。1998年的冬天,他全力投入新疆原创音乐的开发,希望能够推出唱片,但谁来投资?他曾多方寻求合作,但都碰上“闭门羹”。业务上不去,个人经济也十分尴尬,房租已经3个月没交了,电话也停机了,口袋里剩下的钱只够几天的生活费。就在罗林的音乐生涯陷入落魄境地的时候,郑金标出现了。
阿标之前在电台上听过罗林的节目,很感兴趣。就在那第一次见面中,他问罗林有没有把原创歌曲整理出版的想法,罗林如实道出自己的困境,郑金标听完后说:“这件事别人不愿投资,那就让我来做吧!”一句话,拉开了“刀郎旋风”的序幕。
郑金标告诉记者,当时尽管对罗林的音乐制作水平、作词水准以及唱歌功底不是十分了解,但出于对音乐共同的爱好,他觉得罗林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其次,他的“第六感”告诉他,对罗林投资不会有错,权当是给朋友一个机会。于是,从为郑金标的《走进新疆》制作背景音乐起,罗林与郑金标开始了长达近8年的合作,这8年,刀郎一直担任新疆德威龙音像公司的音乐总监。
屡遭挫折患难之交
“其实,大家只看到我们的成功,却不知道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曲折和艰难。”说起和罗林的合作,阿标感慨万千。1998年以后,德威龙每年都投入资金由刀郎制作唱片,从《喀什噶尔》、《丝路乐韵》到《楼兰钟鼓》。这些唱片进入市场后,最多只能保本,大多数是血本无归。2000年上市的《新疆原创第一击》甚至只卖了1800多张。阿标也是一脸的无奈,好不容易卖了两张,还是自己买了去送朋友的。整整一个月,大家都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见了面后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然而,难得的是,作为商人的郑金标竟然坚持了下来。
阿标扭亏刀郎出名
2003年8月底,制作精良的《西域情歌》悄然面市,马上出现脱销!也正是从《西域情歌》开始,罗林开始以“刀郎”的名字来面向广大歌迷。《西域情歌》上市10天左右,发行量超过了2万张,不到两个月,市面上已经卖出了7万张,新疆的大街小巷开始传唱,出租车司机几乎人手一张。除了新疆外,山东、广东等地的音像市场也已飘扬起刀郎的歌声。那段时间,最忙的人就是阿标。他一个人拿两个手机,总是奔波在乌鲁木齐和广州之间,坐飞机的频率就像是坐中巴车。
2004年1月,《刀郎》正式发行,主题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2004年的新年里传唱全国。《刀郎》以突破1000万张的销量谱写出新疆流行音乐的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