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几年,一直潜水。平时以流行女声为主,虽然坐标北京,但自己圈子很小,平时也不太爱聚会,人到中年,身边有共同爱好的人也越来越少。闲时逛逛各种坛子,拜读各位前辈们的高论,聊以自慰和学习。
记得19年在北京音响展上听过一次mac+hm1000接的小香,这是第一次听到静电的声音,当时我的系统是马兰士sa10+ear hp4+大乌(6.5 dana ref线),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性价比不错的大乌系统,作为对比,即便是如此潦草的音源,但小香那种纯净,透明的声音仍然深深的打动了我,相比于大乌偏向流行的调音,小香的声音是纯粹的,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很有杀伤力的。
这几年,也陆陆续续对系统做了升级:

音源+解码:Accuphase DP750,电源线:晶彩FD 15周年
耳放 :VIVA 845 (5u4g*2 - 40年代马可尼5u4g*2 ;845*2 - 贵族之声复刻we845*2 ;ECC32 - mullard咖啡座方环ECC32;6n7p - 忘记了) 电源线:银圣 Tredent
信号线。 :银彩35周年公主XLR S8导体
耳机 :HIFIMAN Susvara ,耳机线:归宿N2 屏蔽版
网桥 :CelAudio PNA + PSX线性电源
USB线 :晶彩 diamand2 usb
墙插 :明宫 CSE CON-4
排插 :音乐丝带 QB4 MK2 + QK1
总线 :Isotek Syncro EVO3
地盒 :联盟地盒
架子 :复刻架宗 ,灌满3mm铁砂
路由器 :CelAudio NW100
网线 :CelAudio NC100
Roon Core :群晖 Synology DS218+
其他 :KRYNA电子管套
cd和roon双修。其实对于这套系统的整体声音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我没听过功放驱动下的SUSVARA,但在这套系统下的SUSVARA声音大气、中正、饱满,厚重,声场撑的很开,和大乌相比,大乌就像电影院里的普通厅,SUSVARA就像看IMAX,声音很有权威感,结像扎实,三频均衡,两端延伸很好,乐感很强,细腻度,解析度,动态也很好,可能就是所谓的六边形战士吧,不管从硬素质还是乐感上,找不到明显的短板,如果作为退烧,其实应该满足了。
但,还是忘不了静电的声音,那种纯净,透明的声音。
尤其是年过40之后,对于所谓的流行调音已经越来越没有感觉,迫切地想要回归那种干净的、高解析的、无音染、细腻的声音。
我也是个典型的“单机党”,除了穷之外,我也喜欢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到一个点上(孩子也坚持只要一个。。。)。于是在23年末,做了出掉整套SUSVARA系统换静电系统的选择。我的总体目标是在不降低系统硬素质的情况下,音色像静电靠拢,突出透明度,同时不盲目追求六边形,而要优先适合小编制下的流行女声。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过程中也夹杂了很多我个人听音观上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想写出来,也仅是给正在升级X9000的人一些不成熟的参考。
之前看过很多帖子,尤其是F兄的几篇关于静电系统的高论、灵兄那篇《谈谈折腾的7788的009s系统和这次的复烧之旅》、H兄17年那篇《还记得你和SR-009的邂逅吗》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灵兄那篇文章,促使我有了记录下今天这些文字的动力。
首先是静电耳机的选择,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选择了X9000.
接下来是耳放的选择,其实射程内主要感兴趣的就是那么几个:T8000,BHSE,Woo Audio 3es,Viva Audio STX。通过逛坛子,对这几个静电耳放的初印象大概是:首先排除了woo,担心会烧毁耳机;T8000胜在官配但可能推不满X9000后面大概率要走前级流;BHSE按照F总的建议需要MOD套,然后就是一个六边形战士风格;STX虽然没听过,但根据845,对Viva的调音也有了理解,当然调音什么的都可以通过换管一定程度上调整。
这几年搭配系统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试听,而且最好是在你自己的系统里听。其实就我自己的经验,论坛里很多大佬对器材的描述大都是正确的,也是负责任的,但由于每个人在听音观和接受程度上的不同,比如“透明度好”,是不是好到你认为“好”的程度,比如推力不够,这个推力是不是你反而可以接受等等,最终还要靠自己耳朵来判断。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约了X9000+T8000的试听,音源相对比较一般具体就不说了,在这套系统下我认识到几点:
1 X9000本身的素质是非常不错的,显然在这套系统下不能充分发挥X9000的潜力
2 T8000在Internal和Bypass下来回切换,不知道是不是这套系统解码自带的数字前级不行,总之我更喜欢在Internal下的声音。
T8000在Internal下的音色是有点晶莹剔透的,胆味不重,中性且比较干净,乐感稍差,结像扎实比较瘦所以密度是够的,声场还可以,在这个声场内的分离度也是没问题的(毕竟结像瘦),动态一般,不会提高肾上腺也不会睡着的那种。
Bypass下,乐感提升了,更流畅,三频衔接更顺滑,音色变暖,透明度下降,能明显感觉到蒙了一层纱,没有了在Internal下的那种晶莹剔透,高频延伸弱了。
3 官配就是官配,我大概能理解STAX为什么推荐T8000作为X9000的官配,这个Internal的声音应该就是STAX想传递给受众的,当然也允许受众通过Bypass的方式调整成自己的声音喜好,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素质。
然而,对于我来说,先抛开素质不谈,STAX正在表达的声音,恰恰就是我想要的。
对于我来说,这次系统升级,音色首先是第一位的,我需要中性、纯净、尽量无染的声音;硬素质的考量里透明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声音密度(不能太厚也不能太瘦)、结像立体、质感与解析,再其次是声场与高频延展;动态、低频这些对于我听听流行小编制并不是非常关注的指标。
于是最终下单了T8000。
之前出掉了845和SUSVARA,但还保留了DP750.
东西收到后把FD给750,Tredent给T8000,仍然用公主35年做信号线,这个声音的完成度比较高了,但首先声音还是不够中性,纯净,解析也还有空间。于是狠狠心,把750和PNA出掉换成N-01XD。
之前一直喜欢二嫂这个牌子,所以说到中性、透明、素质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它。然而选择N-01XD还是K-01XD或者K-03XD也是一个纠结的过程:
因为我主要听流行女声,所以我的cd数量并不多,大概不到100张,主要是从亚马逊上订的日版日系、韩系和欧美女生,淘宝上买的华语cd和sacd等。但确实很多韩系和日系歌手的cd不太好买到,中间也尝试过自己刻录的方式,效果也还可以。
所以,核心问题是,是不是还要坚持cd和数字音源双修?
嗯,前面说到,我喜欢单纯的把热情打到一个点上,这几年双修让我也比较纠结,虽然cd和sacd的音质很好,但找好碟很麻烦,平时自己确实也是听roon比碟要多,这次索性就先考虑网播的方式,尽量把这种方式做深,后面如果想玩转盘可以再单独配。
出掉PNA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时钟。N-01XD是把时钟信号同步给了网桥和数字部分,确保两个子系统是同时序的。
当然过程中也是爬了很多评论来看,除了绿坛紫坛外,也看了AudioShark里面N-01XD的帖子,这里面看起来都是真实用家,对声音的评价也比较客观,还有油管的评测视频。
很信任二嫂用家的评价,也很信任小日本的做工,于是直接下了订单。
回来迫不及待插上,ok,一切都是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 — 声音更加中性、透明,调音也不软,我没听过XD之前的版本,但新研发的Master Sound Discrete DAC确实不像XD之前版本用家说的,特别偏素质的那种声音,这个声音乐感很好,很流畅,结像也不瘦,同时保留了中性和高素质,完成度非常之高。
基本上目前系统离我预期已经可以打75分左右了。音色上是吻合的,主要关注指标上有差距,具体来说(这里面的10分指的是我基于原来系统预设的目标,也就是部分素质比如透明度要高于之前的系统,密度要等于或者稍微超过之前的系统,有些指标可以预期低一些比如低频):
第一梯队:
透明度:9/10
第二梯队:
声音密度:8/10
结像立体:7/10
质感:8/10
解析:7/10
第三梯队
声场:7/10
高频延展:8/10
第四梯队:
动态:7/10
低频:7/10
方向对了,虽然整体素质和我之前的系统相比还是有差距。
那么下一步理所应当就是Bypass+前级了,预算初步定了4-5万收个二手次旗舰。
在前级的选择上,确实就没啥经验了。但方向上更倾向于胆前级一些,因为想着T8000不是前胆后石么,既然Bypass掉胆了,那就再给它换个胆,同样逛了很久,最终选择了Audio Note M6.
线材由于没预算了,电源线先用二嫂的机线,rca找了条之前送的普通铜线。
回来一插上,还没开声,就不能接受,原因就是底噪,我是一点底噪都接受不了的。第二个pass的原因是音染,其实m6的音染非常抓人,尤其是人声,第一耳朵非常抓人,但我希望的方向是尽量减少音染。第三个原因是阻抗不匹配,m6的步进器要么就是声音大一些要么就是声音小一些。虽然可以通过修改N-01XD的设置改用roon控制音量,但roon控制音量会影响透明度。
但是通过这次前级的体验,我确实感受到了系统整体素质的提升,除了刚才说的这三点,其他方面基本都是正向的。而且T8000对前级的接受度,就像H总所说,基本上你给它什么前级它就出什么音色。
考虑底噪问题,再次选择前级,我倒向了石前级,经过一番比较,选择了Ayre kx5 20周年,同样是透明、素质路线。xlr线也找了一条普通的铜线。
这次的声音,没有任何底噪,阻抗匹配也没有问题,同时在素质上是提升的,但也有几点:
1 声音偏暖,而我想要中性,T8000对前级的音色实在是太敏感了
2 透明度下降,这个很可能和线材有关
3 没有了胆机那种晶莹的结像感
4 高频延伸不够
通过这两次前级的尝试,我认识以下四点:
1 T8000的Bypass对前级的音色非常敏感,几乎可以说是忠实还原
2 必须先准备好线材,这块两根线至少5万左右,否则很可能由于木桶效应对整体素质是降级
3 必须考虑好阻抗匹配
4 折腾前级比折腾其他更累:一方面可参考的帖子太少,另一方面换手很不友好
主要是第四点让我意识到,折腾前级这个事,需要静下心来,多听多比较,我期望的目标前级,可能会在胆前级里,找到音染相对少的那一类。
这么一说,其实就是比现在T8000的机内前级,在保持控制力和音色不变的同时,推力再大一些,基本就可以。
然而为了这个目标,可能要花出去8-10万,性价比又太低了。
到此为止,已经没有任何现成的帖子可以直接抄了,我陷入了困境。
回过头看目前的系统:音色是对的,我要加素质,那么既然前级加不了素质,那么就在音源上下功夫吧。这样做同样也出于几点考虑:
1 不管结果如何,对于数播系统来说,提高音源的素质对整个系统的素质提升肯定是正向的
2 虽然不能确保是否会改变音色,但至少在保留了T8000的前级音色情况下,单纯的提高音源的素质对音色的影响肯定比直接bypass换胆前级要小
说干就干。
第一个要换的是时钟。其实这代N-01XD的时钟已经升级到VCXO二代,而且自带时钟输出也表明了二嫂对于这代时钟的信心。所以在原来的升级计划里时钟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但既然要提高数字音源的素质,那么降低Jitter肯定是首先要考虑的,何况还要升级交换机。
选择么,预算上既然前级的钱省下来了,那么时钟+线材就可以考虑3-5万左右,另外这一代二嫂取消了wck字时钟入口,只保留10M标准时钟入口,那么就在二嫂G02X、Cybershaft op21e-d、mutec ref10 se120中选择了。又是爬了很久的帖子,mutec有虚标参数的嫌疑,而且声音走向应该是大气稳重路线,官配G02X时钟素质提升有限主要在乐感上,Cybershaft这款op21e,主要在素质的提升上,走均衡路线,尤其是在香港论坛上看到了很多Cybershaft的正面评价,很多日本玩家也都是选择op21搭配N-01XD。
下单op21.
到手后,急忙换到系统,时钟线用的是老虎鱼的50欧普通时钟线,电源线就用的机线,设置到50欧姆、isolate、低电平,然后。。。
提升巨大!!!
这个提升完全超过我的认知。在我原本的浅薄认识里,原来给二嫂加钟,主要解决的是老一代二嫂素质过强听感欠佳的问题,那么既然这代二嫂的流畅度和乐感已经不是突出矛盾的情况下,再加上本身又加强了内置时钟,加钟的提升应该是有限的。但在OP21E的加持下,声场完全打开,解析度提高了不止一个级别,结像更加立体,动态显著加强。最关键的是,完全保留了原本系统的音色。如果要和之前的打分做一个对比:
第一梯队:
透明度:10/10
第二梯队:
声音密度:9/10
结像立体:9/10
质感9/10
解析:9/10
第三梯队
声场:9.5/10
高频延展:9/10
第四梯队:
动态:9/10
低频:9/10
这还只是刚插上电,ocxo时钟一般都需要一段时间稳定期,OP21E的说明书上写着30天是最佳稳定期。这个钟加的简直不要太惊喜了。素质确实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基本达到了我期初想加前级的目标。
快乐不能停,既然发现在音源方面投入的价值,那么就尽可能再进化。
接下来是把Roon Core从NAS里迁出来。我原来的NAS里跑了不少东西,比如用docker同步icloud照片,HomeAssistant玩智能家居,虚拟机跑软路由,emby做影视服务等等,而且NAS在客厅,系统在卧室,10几年前装修的时候走了一根10多米的5类线。
这次直接选择了Roon Nucleus,作为官方的Inter NUC,主要看中的就是简单,低耗,N-01XD本身也不支持NAA,所以不用考虑Hqplayer的事了。我购买的是标准版不是plus版本,原配4G内存升级了16*2内存(英睿达 DDR4 SODIMM插脚 2633 1.2v )和4T 三星870EVO(看中5年质保),内存升级效果很明显。
再把Nucleus直接搬到了主卧,避免了那10多米5类线的影响。
声音听下来,没有预期的提升大,结像变的瘦了一些,动态也下降了一些,但是声音的细腻度和结像的质量明显提升,之前结像的边缘仔细听是不清晰的,现在非常圆润。应该说是去除了一些系统的毛躁,提高了整体的结像质量。总的来说是是正面的。从原理上讲,不管是独立Roon core还是避免长距离非屏蔽网线的影响,对音源的质量肯定都是正面的。
下一步是交换机。交换机本身对声音的影响是很大的,我用普通家用交换机换到NW100的时候,声音的纯净度的提升很明显。但这次我需要具有10M输入的,隔离做的更好的路由。最终选择了老虎鱼家的SW6+FMC光隔离套。
这套插上后,提升是超过预期的,而且是全方位的。我没有确认这个提升的权重在本身交换机的提升、光隔离的提升、10m时钟输入之间哪个更大,但这套声音在nucleus的基础上,背景更黑、结像更立体(又回到了之前没有加nucleus的厚度)、动态更大(正好弥补了动态下降的劣势),人声更富有感情。
到此为止,再来评估一下与预期的距离:
第一梯队:
透明度:10/10
第二梯队:
声音密度:10/10
结像立体:10/10
质感9.5/10
解析:10/10
第三梯队
声场:9.5/10
高频延展:9.5/10
第四梯队:
动态:9.5/10
低频:9.5/10
这次调整让我明白,对于数字流来说,投入在音源上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接下来预算吃紧了,简单给Nucleus上了老虎鱼家的线性电源,给SW6和FMC升级了老虎鱼家的电源,网线也做了小幅升级,这些改变虽然不大,但也是正面的。
最终的系统也定格在了:
Roon Core:Roon Nucleus ,电源:老虎鱼 160W DC19V线性电源,电源线:机线
交换机 :老虎鱼 SW6+FMC光隔离套装 电源线:瑞士 Gotham
网线 :德国Sommer CAT.7 PUR*2
时钟 :Cybershaft OP21E-D
网桥+解码 :Esoteric N-01XD 电源线:晶彩FD15周年
耳放 :STAX T8000 电源线:银圣Tredent
信号线 :银彩公主35周年 XLR S8导体
耳机 :STAX X9000
墙插 :明宫 CSE CON-4
排插 :音乐丝带 QB4 MK2 + QK1
总线 :Isotek Syncro EVO3
地盒 :联盟地盒

目前这套系统和我原来750听cd的音质已经非常接近,目前还是比较满意的。
然而HIFI发烧这类项目,除去个体间的听音观差异,就算个体本身,也会随着时间、心境、阅历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今天的10分,可能是明天的6分,然而不断让自己苦心经营设计的、独有的系统跟上自己审美的变化,不正是发烧的乐趣之一么?
摄影的境界分别是悦己、悦人、悦世界,那么HIFI发烧呢?对我而言也许只要悦己就好了。
最后也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找到并实现自己的发烧小目标,取悦自己。
记得19年在北京音响展上听过一次mac+hm1000接的小香,这是第一次听到静电的声音,当时我的系统是马兰士sa10+ear hp4+大乌(6.5 dana ref线),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性价比不错的大乌系统,作为对比,即便是如此潦草的音源,但小香那种纯净,透明的声音仍然深深的打动了我,相比于大乌偏向流行的调音,小香的声音是纯粹的,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很有杀伤力的。
这几年,也陆陆续续对系统做了升级:

音源+解码:Accuphase DP750,电源线:晶彩FD 15周年
耳放 :VIVA 845 (5u4g*2 - 40年代马可尼5u4g*2 ;845*2 - 贵族之声复刻we845*2 ;ECC32 - mullard咖啡座方环ECC32;6n7p - 忘记了) 电源线:银圣 Tredent
信号线。 :银彩35周年公主XLR S8导体
耳机 :HIFIMAN Susvara ,耳机线:归宿N2 屏蔽版
网桥 :CelAudio PNA + PSX线性电源
USB线 :晶彩 diamand2 usb
墙插 :明宫 CSE CON-4
排插 :音乐丝带 QB4 MK2 + QK1
总线 :Isotek Syncro EVO3
地盒 :联盟地盒
架子 :复刻架宗 ,灌满3mm铁砂
路由器 :CelAudio NW100
网线 :CelAudio NC100
Roon Core :群晖 Synology DS218+
其他 :KRYNA电子管套
cd和roon双修。其实对于这套系统的整体声音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我没听过功放驱动下的SUSVARA,但在这套系统下的SUSVARA声音大气、中正、饱满,厚重,声场撑的很开,和大乌相比,大乌就像电影院里的普通厅,SUSVARA就像看IMAX,声音很有权威感,结像扎实,三频均衡,两端延伸很好,乐感很强,细腻度,解析度,动态也很好,可能就是所谓的六边形战士吧,不管从硬素质还是乐感上,找不到明显的短板,如果作为退烧,其实应该满足了。
但,还是忘不了静电的声音,那种纯净,透明的声音。
尤其是年过40之后,对于所谓的流行调音已经越来越没有感觉,迫切地想要回归那种干净的、高解析的、无音染、细腻的声音。
我也是个典型的“单机党”,除了穷之外,我也喜欢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到一个点上(孩子也坚持只要一个。。。)。于是在23年末,做了出掉整套SUSVARA系统换静电系统的选择。我的总体目标是在不降低系统硬素质的情况下,音色像静电靠拢,突出透明度,同时不盲目追求六边形,而要优先适合小编制下的流行女声。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过程中也夹杂了很多我个人听音观上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想写出来,也仅是给正在升级X9000的人一些不成熟的参考。
之前看过很多帖子,尤其是F兄的几篇关于静电系统的高论、灵兄那篇《谈谈折腾的7788的009s系统和这次的复烧之旅》、H兄17年那篇《还记得你和SR-009的邂逅吗》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灵兄那篇文章,促使我有了记录下今天这些文字的动力。
首先是静电耳机的选择,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选择了X9000.
接下来是耳放的选择,其实射程内主要感兴趣的就是那么几个:T8000,BHSE,Woo Audio 3es,Viva Audio STX。通过逛坛子,对这几个静电耳放的初印象大概是:首先排除了woo,担心会烧毁耳机;T8000胜在官配但可能推不满X9000后面大概率要走前级流;BHSE按照F总的建议需要MOD套,然后就是一个六边形战士风格;STX虽然没听过,但根据845,对Viva的调音也有了理解,当然调音什么的都可以通过换管一定程度上调整。
这几年搭配系统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试听,而且最好是在你自己的系统里听。其实就我自己的经验,论坛里很多大佬对器材的描述大都是正确的,也是负责任的,但由于每个人在听音观和接受程度上的不同,比如“透明度好”,是不是好到你认为“好”的程度,比如推力不够,这个推力是不是你反而可以接受等等,最终还要靠自己耳朵来判断。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约了X9000+T8000的试听,音源相对比较一般具体就不说了,在这套系统下我认识到几点:
1 X9000本身的素质是非常不错的,显然在这套系统下不能充分发挥X9000的潜力
2 T8000在Internal和Bypass下来回切换,不知道是不是这套系统解码自带的数字前级不行,总之我更喜欢在Internal下的声音。
T8000在Internal下的音色是有点晶莹剔透的,胆味不重,中性且比较干净,乐感稍差,结像扎实比较瘦所以密度是够的,声场还可以,在这个声场内的分离度也是没问题的(毕竟结像瘦),动态一般,不会提高肾上腺也不会睡着的那种。
Bypass下,乐感提升了,更流畅,三频衔接更顺滑,音色变暖,透明度下降,能明显感觉到蒙了一层纱,没有了在Internal下的那种晶莹剔透,高频延伸弱了。
3 官配就是官配,我大概能理解STAX为什么推荐T8000作为X9000的官配,这个Internal的声音应该就是STAX想传递给受众的,当然也允许受众通过Bypass的方式调整成自己的声音喜好,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素质。
然而,对于我来说,先抛开素质不谈,STAX正在表达的声音,恰恰就是我想要的。
对于我来说,这次系统升级,音色首先是第一位的,我需要中性、纯净、尽量无染的声音;硬素质的考量里透明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声音密度(不能太厚也不能太瘦)、结像立体、质感与解析,再其次是声场与高频延展;动态、低频这些对于我听听流行小编制并不是非常关注的指标。
于是最终下单了T8000。
之前出掉了845和SUSVARA,但还保留了DP750.
东西收到后把FD给750,Tredent给T8000,仍然用公主35年做信号线,这个声音的完成度比较高了,但首先声音还是不够中性,纯净,解析也还有空间。于是狠狠心,把750和PNA出掉换成N-01XD。
之前一直喜欢二嫂这个牌子,所以说到中性、透明、素质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它。然而选择N-01XD还是K-01XD或者K-03XD也是一个纠结的过程:
因为我主要听流行女声,所以我的cd数量并不多,大概不到100张,主要是从亚马逊上订的日版日系、韩系和欧美女生,淘宝上买的华语cd和sacd等。但确实很多韩系和日系歌手的cd不太好买到,中间也尝试过自己刻录的方式,效果也还可以。
所以,核心问题是,是不是还要坚持cd和数字音源双修?
嗯,前面说到,我喜欢单纯的把热情打到一个点上,这几年双修让我也比较纠结,虽然cd和sacd的音质很好,但找好碟很麻烦,平时自己确实也是听roon比碟要多,这次索性就先考虑网播的方式,尽量把这种方式做深,后面如果想玩转盘可以再单独配。
出掉PNA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时钟。N-01XD是把时钟信号同步给了网桥和数字部分,确保两个子系统是同时序的。
当然过程中也是爬了很多评论来看,除了绿坛紫坛外,也看了AudioShark里面N-01XD的帖子,这里面看起来都是真实用家,对声音的评价也比较客观,还有油管的评测视频。
很信任二嫂用家的评价,也很信任小日本的做工,于是直接下了订单。
回来迫不及待插上,ok,一切都是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 — 声音更加中性、透明,调音也不软,我没听过XD之前的版本,但新研发的Master Sound Discrete DAC确实不像XD之前版本用家说的,特别偏素质的那种声音,这个声音乐感很好,很流畅,结像也不瘦,同时保留了中性和高素质,完成度非常之高。
基本上目前系统离我预期已经可以打75分左右了。音色上是吻合的,主要关注指标上有差距,具体来说(这里面的10分指的是我基于原来系统预设的目标,也就是部分素质比如透明度要高于之前的系统,密度要等于或者稍微超过之前的系统,有些指标可以预期低一些比如低频):
第一梯队:
透明度:9/10
第二梯队:
声音密度:8/10
结像立体:7/10
质感:8/10
解析:7/10
第三梯队
声场:7/10
高频延展:8/10
第四梯队:
动态:7/10
低频:7/10
方向对了,虽然整体素质和我之前的系统相比还是有差距。
那么下一步理所应当就是Bypass+前级了,预算初步定了4-5万收个二手次旗舰。
在前级的选择上,确实就没啥经验了。但方向上更倾向于胆前级一些,因为想着T8000不是前胆后石么,既然Bypass掉胆了,那就再给它换个胆,同样逛了很久,最终选择了Audio Note M6.
线材由于没预算了,电源线先用二嫂的机线,rca找了条之前送的普通铜线。
回来一插上,还没开声,就不能接受,原因就是底噪,我是一点底噪都接受不了的。第二个pass的原因是音染,其实m6的音染非常抓人,尤其是人声,第一耳朵非常抓人,但我希望的方向是尽量减少音染。第三个原因是阻抗不匹配,m6的步进器要么就是声音大一些要么就是声音小一些。虽然可以通过修改N-01XD的设置改用roon控制音量,但roon控制音量会影响透明度。
但是通过这次前级的体验,我确实感受到了系统整体素质的提升,除了刚才说的这三点,其他方面基本都是正向的。而且T8000对前级的接受度,就像H总所说,基本上你给它什么前级它就出什么音色。
考虑底噪问题,再次选择前级,我倒向了石前级,经过一番比较,选择了Ayre kx5 20周年,同样是透明、素质路线。xlr线也找了一条普通的铜线。
这次的声音,没有任何底噪,阻抗匹配也没有问题,同时在素质上是提升的,但也有几点:
1 声音偏暖,而我想要中性,T8000对前级的音色实在是太敏感了
2 透明度下降,这个很可能和线材有关
3 没有了胆机那种晶莹的结像感
4 高频延伸不够
通过这两次前级的尝试,我认识以下四点:
1 T8000的Bypass对前级的音色非常敏感,几乎可以说是忠实还原
2 必须先准备好线材,这块两根线至少5万左右,否则很可能由于木桶效应对整体素质是降级
3 必须考虑好阻抗匹配
4 折腾前级比折腾其他更累:一方面可参考的帖子太少,另一方面换手很不友好
主要是第四点让我意识到,折腾前级这个事,需要静下心来,多听多比较,我期望的目标前级,可能会在胆前级里,找到音染相对少的那一类。
这么一说,其实就是比现在T8000的机内前级,在保持控制力和音色不变的同时,推力再大一些,基本就可以。
然而为了这个目标,可能要花出去8-10万,性价比又太低了。
到此为止,已经没有任何现成的帖子可以直接抄了,我陷入了困境。
回过头看目前的系统:音色是对的,我要加素质,那么既然前级加不了素质,那么就在音源上下功夫吧。这样做同样也出于几点考虑:
1 不管结果如何,对于数播系统来说,提高音源的素质对整个系统的素质提升肯定是正向的
2 虽然不能确保是否会改变音色,但至少在保留了T8000的前级音色情况下,单纯的提高音源的素质对音色的影响肯定比直接bypass换胆前级要小
说干就干。
第一个要换的是时钟。其实这代N-01XD的时钟已经升级到VCXO二代,而且自带时钟输出也表明了二嫂对于这代时钟的信心。所以在原来的升级计划里时钟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但既然要提高数字音源的素质,那么降低Jitter肯定是首先要考虑的,何况还要升级交换机。
选择么,预算上既然前级的钱省下来了,那么时钟+线材就可以考虑3-5万左右,另外这一代二嫂取消了wck字时钟入口,只保留10M标准时钟入口,那么就在二嫂G02X、Cybershaft op21e-d、mutec ref10 se120中选择了。又是爬了很久的帖子,mutec有虚标参数的嫌疑,而且声音走向应该是大气稳重路线,官配G02X时钟素质提升有限主要在乐感上,Cybershaft这款op21e,主要在素质的提升上,走均衡路线,尤其是在香港论坛上看到了很多Cybershaft的正面评价,很多日本玩家也都是选择op21搭配N-01XD。
下单op21.
到手后,急忙换到系统,时钟线用的是老虎鱼的50欧普通时钟线,电源线就用的机线,设置到50欧姆、isolate、低电平,然后。。。
提升巨大!!!
这个提升完全超过我的认知。在我原本的浅薄认识里,原来给二嫂加钟,主要解决的是老一代二嫂素质过强听感欠佳的问题,那么既然这代二嫂的流畅度和乐感已经不是突出矛盾的情况下,再加上本身又加强了内置时钟,加钟的提升应该是有限的。但在OP21E的加持下,声场完全打开,解析度提高了不止一个级别,结像更加立体,动态显著加强。最关键的是,完全保留了原本系统的音色。如果要和之前的打分做一个对比:
第一梯队:
透明度:10/10
第二梯队:
声音密度:9/10
结像立体:9/10
质感9/10
解析:9/10
第三梯队
声场:9.5/10
高频延展:9/10
第四梯队:
动态:9/10
低频:9/10
这还只是刚插上电,ocxo时钟一般都需要一段时间稳定期,OP21E的说明书上写着30天是最佳稳定期。这个钟加的简直不要太惊喜了。素质确实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基本达到了我期初想加前级的目标。
快乐不能停,既然发现在音源方面投入的价值,那么就尽可能再进化。
接下来是把Roon Core从NAS里迁出来。我原来的NAS里跑了不少东西,比如用docker同步icloud照片,HomeAssistant玩智能家居,虚拟机跑软路由,emby做影视服务等等,而且NAS在客厅,系统在卧室,10几年前装修的时候走了一根10多米的5类线。
这次直接选择了Roon Nucleus,作为官方的Inter NUC,主要看中的就是简单,低耗,N-01XD本身也不支持NAA,所以不用考虑Hqplayer的事了。我购买的是标准版不是plus版本,原配4G内存升级了16*2内存(英睿达 DDR4 SODIMM插脚 2633 1.2v )和4T 三星870EVO(看中5年质保),内存升级效果很明显。
再把Nucleus直接搬到了主卧,避免了那10多米5类线的影响。
声音听下来,没有预期的提升大,结像变的瘦了一些,动态也下降了一些,但是声音的细腻度和结像的质量明显提升,之前结像的边缘仔细听是不清晰的,现在非常圆润。应该说是去除了一些系统的毛躁,提高了整体的结像质量。总的来说是是正面的。从原理上讲,不管是独立Roon core还是避免长距离非屏蔽网线的影响,对音源的质量肯定都是正面的。
下一步是交换机。交换机本身对声音的影响是很大的,我用普通家用交换机换到NW100的时候,声音的纯净度的提升很明显。但这次我需要具有10M输入的,隔离做的更好的路由。最终选择了老虎鱼家的SW6+FMC光隔离套。
这套插上后,提升是超过预期的,而且是全方位的。我没有确认这个提升的权重在本身交换机的提升、光隔离的提升、10m时钟输入之间哪个更大,但这套声音在nucleus的基础上,背景更黑、结像更立体(又回到了之前没有加nucleus的厚度)、动态更大(正好弥补了动态下降的劣势),人声更富有感情。
到此为止,再来评估一下与预期的距离:
第一梯队:
透明度:10/10
第二梯队:
声音密度:10/10
结像立体:10/10
质感9.5/10
解析:10/10
第三梯队
声场:9.5/10
高频延展:9.5/10
第四梯队:
动态:9.5/10
低频:9.5/10
这次调整让我明白,对于数字流来说,投入在音源上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接下来预算吃紧了,简单给Nucleus上了老虎鱼家的线性电源,给SW6和FMC升级了老虎鱼家的电源,网线也做了小幅升级,这些改变虽然不大,但也是正面的。
最终的系统也定格在了:
Roon Core:Roon Nucleus ,电源:老虎鱼 160W DC19V线性电源,电源线:机线
交换机 :老虎鱼 SW6+FMC光隔离套装 电源线:瑞士 Gotham
网线 :德国Sommer CAT.7 PUR*2
时钟 :Cybershaft OP21E-D
网桥+解码 :Esoteric N-01XD 电源线:晶彩FD15周年
耳放 :STAX T8000 电源线:银圣Tredent
信号线 :银彩公主35周年 XLR S8导体
耳机 :STAX X9000
墙插 :明宫 CSE CON-4
排插 :音乐丝带 QB4 MK2 + QK1
总线 :Isotek Syncro EVO3
地盒 :联盟地盒

目前这套系统和我原来750听cd的音质已经非常接近,目前还是比较满意的。
然而HIFI发烧这类项目,除去个体间的听音观差异,就算个体本身,也会随着时间、心境、阅历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今天的10分,可能是明天的6分,然而不断让自己苦心经营设计的、独有的系统跟上自己审美的变化,不正是发烧的乐趣之一么?
摄影的境界分别是悦己、悦人、悦世界,那么HIFI发烧呢?对我而言也许只要悦己就好了。
最后也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找到并实现自己的发烧小目标,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