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8年开始,德国陆军统帅部为了保证施里芬计划的顺利实施,委托克虏伯公司开发了几款口径达到28厘米和30.5厘米的攻城炮用来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快速铲除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钢筋混凝土堡垒。然而,德军发现这些大型攻城炮太过笨重,只能在提前布置好的固定阵地上开火,而且它们的射程太过有限(比如30.5厘米口径的Beta-Gerat榴弹炮的射程只有9800米),也就是说这些大块头在实战中既不能避开敌军堡垒炮的反击,也不能有效伴随步兵进攻,甚至连及时跑路也会因为自己的体格问题成为“不可能”。为此,德国陆军统帅部提出研发大口径远程加农炮来帮助攻城炮压制敌军的反击炮火,同时用来轰炸攻城炮射程无法触及的目标:敌军要塞后方的兵营、仓库和运输道路。
第一个做出回应的是在后来为德国陆军开发了3款成功的堑壕迫击炮的莱茵金属公司,他们于1907年向德国战争部主管火炮研发装备的炮兵测试委员会(APK)提交了一份口径达到15厘米的重型加农炮的草稿。但此时的克虏伯公司已经在打造新式的13厘米加农炮,炮兵测试委员会认为莱茵金属公司的15厘米加农炮与克虏伯公司的新作品相比没有技术优势,而且成本和重量还要更大,为此他们决定驳回莱茵金属的设计,并引入了13厘米加农炮。
讽刺的是,克虏伯公司自己也认为15厘米加农炮与13厘米火炮相比无论是射程还是破坏力都要更甚一筹。因此在1909年5月,克虏伯公司也制造了一门安装了液压复进器和轮式炮架的15厘米重型加农炮原型,但此时该公司开发的13厘米加农炮已经被德军命名为“Kanone.09”(1909年型加农炮)并装备军中,炮兵测试委员会认为该型加农炮的性能已经能够满足需要,而且其相对15厘米加农炮更轻的重量也更加符合此时德国陆军在大平原进行快速突破的“机动炮兵”要义,所以克虏伯公司的新设计也被测试委员会驳回了。
然而,当德国陆军于1914年8月5日正式向比利时发动侵略战争后,他们很快就为自己曾经的偏见付出了血的代价:此前看好的K.09加农炮数量只有区区32门,而且由于口径的限制,该炮只能使用40千克轻弹,其破坏力不足以对敌军堡垒炮群和后方目标构成严重威胁。眼看13厘米加农炮表现不佳,德国步兵总监察局才终于想起曾经被轻视的15厘米重型加农炮,并开始考虑引入这种武器。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国陆军开始向法国边境进军,对远程火炮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于是德国炮兵测试委员会在1914年9月发布了一份招标书,并发送给了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公司。测试委员会要求该炮应满足引入的13厘米加农炮的基本参数,在射击位置的重量不得超过8吨,运输的部分载荷不应超过5吨。来自前线的初步反馈导致了设计要求的短期变化,陆军要求新炮具备海军舰炮的弹道性能,射程要超过18公里且可以用火车运输。
但是,即使是克虏伯公司想在短时间造出一种远程加农炮也绝非易事,因此该公司将一批从退役的前无畏舰上面淘汰下来的15厘米40倍径舰炮(全重4820千克)与轮式炮架(7000千克)结合起来,凑合出了一种15厘米陆战重型加农炮。由于该炮本质上是安装了轮式炮架的舰炮,所以德国人称其为“15cm Schnelladekanone L/40 in Räder Lafette”,简称“15cm SK L/40 i.R.L”,意为“轮式炮架上的15厘米40倍径速射加农炮”。这种改装了150门的临时加农炮于1915年春季装备到直属于陆军统帅部的加农炮连队,而它们的威力也确实符合要求:由于口径可达15厘米,该炮可以发射更强大的45千克弹丸(装药量4.6千克),而且更凶悍的发射药(9.6千克)让其最大射程可达18.7公里,在当时爆杀所有英法重型火炮。但前线德军炮兵表示该型火炮太过笨重,虽然其本身重量不到12吨,但它粗笨的厢式炮架不具备改变横向射界的能力,所以必须提前在发射阵地上安装一种特制的混凝土平台,这种平台上的弧形铁轨可以和大架尾轮联动来让火炮左右旋转,可这种平台的重量高达7450千克,所以布置它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炮兵要求尽快推出更轻便更容易操纵的15厘米加农炮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幸运的是,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1915年10月,克虏伯公司成功制成了一种使用液压复进器和轮式厢型炮架的15厘米加农炮原型并交给炮兵测试委员会检查,由于该炮尚只是个测试原型,所以克虏伯公司命名其为“15cm Versuch Kanone Krupp”,意为“克虏伯15厘米实验型加农炮”。

第一个做出回应的是在后来为德国陆军开发了3款成功的堑壕迫击炮的莱茵金属公司,他们于1907年向德国战争部主管火炮研发装备的炮兵测试委员会(APK)提交了一份口径达到15厘米的重型加农炮的草稿。但此时的克虏伯公司已经在打造新式的13厘米加农炮,炮兵测试委员会认为莱茵金属公司的15厘米加农炮与克虏伯公司的新作品相比没有技术优势,而且成本和重量还要更大,为此他们决定驳回莱茵金属的设计,并引入了13厘米加农炮。
讽刺的是,克虏伯公司自己也认为15厘米加农炮与13厘米火炮相比无论是射程还是破坏力都要更甚一筹。因此在1909年5月,克虏伯公司也制造了一门安装了液压复进器和轮式炮架的15厘米重型加农炮原型,但此时该公司开发的13厘米加农炮已经被德军命名为“Kanone.09”(1909年型加农炮)并装备军中,炮兵测试委员会认为该型加农炮的性能已经能够满足需要,而且其相对15厘米加农炮更轻的重量也更加符合此时德国陆军在大平原进行快速突破的“机动炮兵”要义,所以克虏伯公司的新设计也被测试委员会驳回了。
然而,当德国陆军于1914年8月5日正式向比利时发动侵略战争后,他们很快就为自己曾经的偏见付出了血的代价:此前看好的K.09加农炮数量只有区区32门,而且由于口径的限制,该炮只能使用40千克轻弹,其破坏力不足以对敌军堡垒炮群和后方目标构成严重威胁。眼看13厘米加农炮表现不佳,德国步兵总监察局才终于想起曾经被轻视的15厘米重型加农炮,并开始考虑引入这种武器。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国陆军开始向法国边境进军,对远程火炮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于是德国炮兵测试委员会在1914年9月发布了一份招标书,并发送给了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公司。测试委员会要求该炮应满足引入的13厘米加农炮的基本参数,在射击位置的重量不得超过8吨,运输的部分载荷不应超过5吨。来自前线的初步反馈导致了设计要求的短期变化,陆军要求新炮具备海军舰炮的弹道性能,射程要超过18公里且可以用火车运输。
但是,即使是克虏伯公司想在短时间造出一种远程加农炮也绝非易事,因此该公司将一批从退役的前无畏舰上面淘汰下来的15厘米40倍径舰炮(全重4820千克)与轮式炮架(7000千克)结合起来,凑合出了一种15厘米陆战重型加农炮。由于该炮本质上是安装了轮式炮架的舰炮,所以德国人称其为“15cm Schnelladekanone L/40 in Räder Lafette”,简称“15cm SK L/40 i.R.L”,意为“轮式炮架上的15厘米40倍径速射加农炮”。这种改装了150门的临时加农炮于1915年春季装备到直属于陆军统帅部的加农炮连队,而它们的威力也确实符合要求:由于口径可达15厘米,该炮可以发射更强大的45千克弹丸(装药量4.6千克),而且更凶悍的发射药(9.6千克)让其最大射程可达18.7公里,在当时爆杀所有英法重型火炮。但前线德军炮兵表示该型火炮太过笨重,虽然其本身重量不到12吨,但它粗笨的厢式炮架不具备改变横向射界的能力,所以必须提前在发射阵地上安装一种特制的混凝土平台,这种平台上的弧形铁轨可以和大架尾轮联动来让火炮左右旋转,可这种平台的重量高达7450千克,所以布置它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炮兵要求尽快推出更轻便更容易操纵的15厘米加农炮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幸运的是,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1915年10月,克虏伯公司成功制成了一种使用液压复进器和轮式厢型炮架的15厘米加农炮原型并交给炮兵测试委员会检查,由于该炮尚只是个测试原型,所以克虏伯公司命名其为“15cm Versuch Kanone Krupp”,意为“克虏伯15厘米实验型加农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