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兰吧 关注:13贴子:2,658
  • 6回复贴,共1

铁凝访谈实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铁凝作客新浪 

  铁凝:我很尊重茅盾文学奖这个奖项,确实它是迄今为止长篇小说里最高的奖。在此之前,前几届也有一些我非常敬佩的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获过奖。至于《大浴女》,我对《大浴女》竞争茅盾文学奖其实就跟我的其他小说获奖的心态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做作地说,获奖对一个作家来说当然是某一方面的认可,至少您的劳动得到的一种认可。但是一个作家的写作又的确不是为了某种奖项,所以我一向觉得我最费脑筋想的还是怎么样写好我眼前的小说,或者下一部作品。怎么样获奖或者如何竞争,我在竞争当中的优势和劣势,说实话,真的想的不多,我也不太清楚,因为他们也是保密的,我不清楚,也没有打听过,因为这个不是作家的事情,都是评委的事情。 


1楼2006-03-12 20:54回复
    铁凝:我也不同意他说石家庄是文化沙漠,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的祖籍是河北石家庄赵县,我自己从来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我很多描绘村庄的小说——《棉花垛》,笼统地成为大平原的气质和呼吸,它的文化积淀还是很厚的。如果说有很多缺点的话,但它有一个优点,就是不排斥外来的事和人。所以这个城市有一种厚道,就是说谁来发展,都可以占据它的。但由于这种随随便便、太厚道,也造就了它自满自足,不求上进。 

       我觉得在这个城市生长得到了很多的益处,我看到的非常发达的一个城市就是旧金山,实际上就是人工填海成就的一座梦幻般的城市,但它的城市对我的经历、对我的文学、对我的牵挂没有任何意义,“旧金山”就是一个名词,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对石家庄还是非常感谢。


    3楼2006-03-12 20:54
    回复
      2025-05-20 14:49:26
      广告
      网友:您也是作协的副主席,您对中国当代的文坛怎么看?您觉得自己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怎样的定位? 

         铁凝 : 问得好、这个题也很大。我认为中国当代文坛八十年代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群星灿烂的局面,这包括老、中、青几代作家,我特别要强调女性作家的崛起,不是因为这些作家是女性,很多男性作家说她们是女性,写成这样就不错了。我觉得中国女作家群体是非常了不起的队伍。 

         在八十年代以后,延续到九十年代不断有新的作家出来,可能文学的辉煌,对八十年代作家头顶上的那些很光芒四射的桂冠,或者说还有,但桂冠的光芒有些暗淡。那种万人争读一本小说,全中国都在议论一个作家的时代,被明星一样被大众所包围,那是一去不复返了。有人说是中国文坛的麻烦,不景气,小说还能存活几天。我不这么看,八十年代的过于热闹有它的正常,也有它的不正常。到新世纪不断出现了新锐作家,有40岁左右的、有25岁左右的作家,他们有很大的才华,也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许没有爆炸了、也许没有骚动了,但它确实是新的活力。 

         从八十年代一直走下来的作家,还保持了他们成熟作家的那种稳固的势头。也许不是风头,但这个势头是很稳健的,这个也是不得了的。但喧嚣没有了,也许更正常,我是这么看中国现代文坛,我认为是有活力,而且是多元发展的,尤其不存在一个权威,多元并存的,包括一些作家自由畅快的自我表达,我觉得九十年代以后也多了起来。 

         主持人 : 您对自己的定位怎么看? 

         铁凝 : 我是从八十年代一直真实写作的人,对文学不感疲倦的人。希望会更好。


      4楼2006-03-12 20:55
      回复
        而对于女性来说,被冠以“美女作家”的名字,我认为有一些人是很清醒地对待这个问题,我见过几个30多岁的女性作家,她们觉得自己不是这个“美女作家”。还有一些人愿意戴这顶帽子,在得到关注的同时确实也容易失掉一些东西,因为长的比较出众,而且也有文学才华的女作家。我觉得由于“美女”这个词过热,反而使一些没有太强的鉴别力的大众不会认真享受她们属于文学的才华,而她们的才华也许是巨大的,而这种“美女”反而是对文学的转移和遮蔽,我觉得“文学”还是文学,“美女”还是美女,她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5楼2006-03-12 20:56
        回复
          主持人:您以后在创作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铁凝:我正在准备一篇新的长篇小说的写作,如果运气好,有足够的时间,希望今年能够完成。 

             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请您再跟网友说两句吧。 

             铁凝:我非常高兴,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新鲜的体验,就是与网友聊天。虽然你们能够看到我,但我看不到你们,有点可惜。我通过今天的聊天,知道你们对我还是很热情的,记住今天,我希望我能做得更好,不让大家失望。 

             主持人:谢谢铁凝老师,谢谢各位网友的积极参与。今天我们的聊天到此结束,再见!


          6楼2006-03-12 20:56
          回复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铁凝在<<永远有多远>>里最后让人们默默记住的那句话:" 永远有多远,真爱就有多长......"


            8楼2006-03-13 12:21
            回复
                “这是一个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假如各式各样的小说技巧,相似于演员的舞台肌肉,那么这种舞台肌肉的确有发展和强化的必要。但我以为营养灵魂比营养舞台肌肉更为要紧。”《中青在线》刊出张洪清的文章,记叙了日前刚刚捧得鲁迅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殊荣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女作家铁凝,近日在河北省沧州文学事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妙语连珠。说“她独特的文学思考、精辟的文学见解,以及充满人生哲理和智慧的话语,都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流露出来。”

               
                铁凝说,她有一次出差,看到某地乡村公路旁有一家小饭铺,里面有两个老头儿坐在小板凳上吃凉皮儿。然而小饭铺破旧的门框上,却悬挂著一个特别醒目而响亮的招牌———“希尔顿大酒店”。铁凝说,“希尔顿大酒店”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文学界有时能见到。这是一个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现在好多搞文学艺术的人,也都特别害怕被人说成是“匠”,而不是“家”。

                她说,记得从前常听一位文学前辈告诉我说,做人要最大限度的老实,写小说要最大限度的大老实。当时以为老实做人是容易的,大老实写小说是很难的。因为这“大老实”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近年来,越写小说越觉得,写小说实在需要“大老实”。当然,“大老实”是指创作者对文学本身的态度,没有这个“大老实”的文学姿态或者说是文学态度,就没有谋篇布局、落笔行文的智慧,“大老实”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新境界,是一种顶点智慧。

                铁凝说,小说不是玄学,事实上,小说赖以活跃的思想圈是非常狭隘的。小说对读者的进攻能力,不在于诸种深奥思想的排列组合,而在于小说家富于生命的气息中,创造出思想的表情及这种表情的力度和丰富性。我以为这是一种无法性急的事情。无论任何小说家,都不该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那些性急的演员,那些性急的演员留意怎样发展他们的“舞台肌肉”,而不注重去营养自己的心灵。

                我想,我必须有本领描绘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我的小说才能有向读者进攻的实力和可能。小说可以如苏加诺对革命的形容那样,是“一个国家宣泄感情的痉挛”,小说家更应该耐心而不是浮躁地、真切地而不是花里胡哨地关注人类的生存、情感、心灵,这样,读者才有可能接受你的进攻。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心智的获得与小聪明无关,它需要一种“大老实”的态度,一颗工匠的朴素的心。出现在作品中的任何小聪明,都可能败坏一种小说、诗歌……甚至是一个人。

                铁凝说,小小说的优势很强大,世界上的一些通都大邑,诸如东京、纽约等等,小小说都很发达。为什么会发达?当然,小小说不是因为城市大,就自然而然地大起来。日本有位作家一辈子只写小小说。他有篇小小说迄今我还印象很深;一个单身汉的家里弄得非常杂乱,有一天,一个非常爱干净的小偷来到他家偷窃。当小偷看到屋子里如此杂乱不堪时,忍无可忍,迅速地将屋子拾掇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尔后,给单身汉的家留了个字条,让他以后要保持室内清洁。小偷什么也没偷就走了。不久前,铁凝去日本访问时,见到了这位专写小小说的作家,问:“写小说时,你是怎么想起这样的情节的。”那位作家说:“我女儿的房间经常那么乱。”

                铁凝还讲了这样一篇美国小小说:一个美国人到一家餐馆去吃饭,用完餐后把20美元放在了餐桌上就往外走,快到门口时,服务员把他叫住了,问他用餐后怎么不付钱。这个美国人看了看服务员,什么也没说,又给了服务员20美元。当服务员收拾餐桌时,却发现盘子底下压著20美元。

                铁凝总结说,有许多通都大邑里生存著这样的小小说作家。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越是坚硬的大城市里,越容易发现这种犄角旮旯里的软弱与无奈。作家们都明白,用语言表达不完的,读者可以用智慧去填充。如今,在许多读者的眼里,这些写小小说的作家,丝毫不比写长篇小说的作家逊色.


              9楼2006-03-13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