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吧 关注:200,742贴子:3,056,103
  • 3回复贴,共1

汉阴历史上的书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民间教育组织,与科举制度有关,是为生童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所。书院一般设山长1人,主持讲学及院务;首士1人,办理生活事务;学长1人,负责学习事宜。入学者一是生员为应乡试,每月进行2次“文生月课”;二是童生为进府应考生员,常年在院学习。书院学习方法主要是学生各自钻研、相互问答、山长答疑解惑,有时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学。
老《汉阴厅志》《汉阴县志》载明,汉阴在明清时期才有两所书院。
一所名叫仰山书院,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由知县杨惟藩将城内关帝庙(在今马道巷妇幼院家属楼)改建而成,为安康地区最早的书院。由于缺乏固定经费,嘉靖二十一年(1542)停办。
第二所名为育英书院,是清嘉庆八年(1803)由通判杜蕙与生员许逢熙等人创建,经历了百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名育英高等小学堂(汉阴中学前身)。《汉阴地名志》载,育英书院、育英高等小学堂设书院街(即今后街,民国年间曾改称义学街)观音堂(在今经委、棉织厂家属院)。
有人说,县城新街江南会舘里设有汉阴书院,根据是2004年江南会舘改建为“三沈纪念舘”时在其楼上发现有书院遗物。那是怎么一回事呢?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后街观音堂改建县农具厂(县计量厂前身)时,将原育英书院的遗物存放在了江南会舘楼上。不能据此就臆断江南会舘里设有书院。江南会舘是原江南省(今安徽省部分地方)来汉阴移民聚会、议事、活动和祭祀的场所,不是读书学习的地方。书院才是用来读书的。一个“动”,一个“静”,咋能放在一起?同时,古代书院是不可移动文物,也不得将清代后街育英书院硬生生地搬来新街更名为汉阴书院。据查《陕西省志》《兴安州志》《汉阴县(厅)志》,并无名为汉阴书院的书院。查全国明清书院名录,亦无以当地府、郡、州、县名命名书院的先例。
汉阴两所书院,特别是百年育英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作出过巨大贡献。育英书院开办后,据不完全统计,汉阴出了进士16名,举人24人。
有人称:“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兄弟在汉阴书院“学习生活过”。那就缺乏依据了。沈大先生沈士远在《过陕南》一文中,沈二先生沈尹默在《自述》中,都说他们兄弟姐妹在汉阴家中读的私塾。所有史料中,没有看到沈氏三兄弟参加清晚期科举考试的举动,也没有进过书院学习的记载。
(原载李家成著《汉阴文史大观》一书中,此次有增删)


IP属地:陕西1楼2023-12-19 19:51回复
    仰山 育英


    IP属地:江西2楼2023-12-22 03:57
    回复
      2025-08-30 06:42: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没有具体研究的资料?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24 08: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