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势平坦,阡陌纵横,水网密布,灌溉的河渠比较多;特别是有金马河、杨柳河、凤溪河、江安河四条河流穿流过境,以及与郫县交界的清水河,使温江又有川西水乡之称。在历史上,温江的河流都通航,这些河流又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途径。既然有这么多河流,自然就应该有桥,以便于通行。温江历史上究竟有多少桥呢?据清乾隆版《温江县志》载,有38座;清嘉庆版《温江县志》载,有79座;民国版《温江县志》载,一共有216座桥;而这些桥都是叫得出名的,所以史书上有记载。至于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小桥,则不知道有多少。
一、
文字记载最早的桥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曾在温江游玩。一次,他陪李七司马在金马河(在今三渡水附近)上观看造桥,留下了三首诗。第一首有序:“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告成,往来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其诗为:“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描写了建桥过程,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歌颂了李司马的建桥之功。第二首诗为:“观竹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把烛桥成夜,回州客坐时。天高云去尽,江回粤来迟。衰谢多扶病,招摇屡有期。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抒发了诗人到夜晚看到竹桥的造成,个人感概良多。第三首诗为:“李司马桥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功成事出群。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诗中的“高使君”,是指唐代大诗人高适,他当时任蜀州(今崇州市)刺史。诗人这里描写的是李司马造竹桥,三天建成时,恰好高适从这里经过,好像是专门为了欢迎使君的到来。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到四川游玩,并到过温江。他为此还专门作了一首诗,题名为《温江道中》,其诗为:“温江离省近,民俗尚称饶。处处是流水,时时当渡桥。沤麻成白雪,酿酒比红蕉。底事归心发,惊闻估客桡。”诗中极力赞颂温江的富饶,盛产制造绸缎的原材料—洁白如雪的麻;人们喜欢的待客佳品—润红如美人蕉的酒。尤其是诗中描述了温江宋代时期的景象:“处处是流水”,可见,当时就是水乡之地,并且河流之多—“处处”皆是;由于处处是河流,所以“时时当渡桥”—又说明温江的桥之多。
二、
传说中最早的桥
据《中国民间文学集》载,鱼凫桥的传说最为古老。因为说的是鱼凫为古蜀王架桥的事,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传说在古时候温江有条很宽很大的马坝河,河边的人们以打鱼为生。在南边的一个王国里的大王,带领大家除了用渔网打鱼以外,还饲养鱼老鸹下河逮鱼。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子,古时候又称鱼凫。因而,这个王国就取名为鱼凫国,国王自然就叫鱼凫王了。后来,鱼凫王国为了扩大领土范围,就计划占领对岸的地方。一天晚上,鱼凫王带领众人过河,打了胜仗,占领了现在郫县一带的犀浦、花园、德源等地方。再后来,鱼凫王又占领了彭州。他还不满足,又带兵去攻打绵阳。结果,因为路途太远,供给不足,队伍疲乏,大败而回。敌人还不放松,一直追到马坝河边。当时又没有渡船,鱼凫王急得手足无措。心想,这下完了,只有背水一战,但又寡不敌众。正在鱼凫王万难之际,突然,河面上一道金光,不知道从那里飞来漫天的鱼凫,在马坝河面上搭成了一座浮桥。鱼凫王乘机带领队伍从浮桥上撤退到鱼凫城。待追兵到时,鱼凫则全部飞走了。敌兵无可奈何,只好退兵。后来,鱼凫王为了感谢鱼凫搭救之恩,同时也为了方便两岸往来,就在马坝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为鱼凫桥。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万春镇广福村江岸河面上建了一座桥,因靠近古鱼凫城,故名鱼凫桥。后来万春镇政府就设在鱼凫桥头。因年代久远,桥已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1966年,对鱼凫桥进行了重修。重建的鱼凫桥为预制式拱桥,3孔,长8米,宽5米。以后又在鱼凫桥西头安放了一座大型的鱼凫王雕塑。
一、
文字记载最早的桥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曾在温江游玩。一次,他陪李七司马在金马河(在今三渡水附近)上观看造桥,留下了三首诗。第一首有序:“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告成,往来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其诗为:“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描写了建桥过程,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歌颂了李司马的建桥之功。第二首诗为:“观竹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把烛桥成夜,回州客坐时。天高云去尽,江回粤来迟。衰谢多扶病,招摇屡有期。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抒发了诗人到夜晚看到竹桥的造成,个人感概良多。第三首诗为:“李司马桥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功成事出群。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诗中的“高使君”,是指唐代大诗人高适,他当时任蜀州(今崇州市)刺史。诗人这里描写的是李司马造竹桥,三天建成时,恰好高适从这里经过,好像是专门为了欢迎使君的到来。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到四川游玩,并到过温江。他为此还专门作了一首诗,题名为《温江道中》,其诗为:“温江离省近,民俗尚称饶。处处是流水,时时当渡桥。沤麻成白雪,酿酒比红蕉。底事归心发,惊闻估客桡。”诗中极力赞颂温江的富饶,盛产制造绸缎的原材料—洁白如雪的麻;人们喜欢的待客佳品—润红如美人蕉的酒。尤其是诗中描述了温江宋代时期的景象:“处处是流水”,可见,当时就是水乡之地,并且河流之多—“处处”皆是;由于处处是河流,所以“时时当渡桥”—又说明温江的桥之多。
二、
传说中最早的桥
据《中国民间文学集》载,鱼凫桥的传说最为古老。因为说的是鱼凫为古蜀王架桥的事,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传说在古时候温江有条很宽很大的马坝河,河边的人们以打鱼为生。在南边的一个王国里的大王,带领大家除了用渔网打鱼以外,还饲养鱼老鸹下河逮鱼。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子,古时候又称鱼凫。因而,这个王国就取名为鱼凫国,国王自然就叫鱼凫王了。后来,鱼凫王国为了扩大领土范围,就计划占领对岸的地方。一天晚上,鱼凫王带领众人过河,打了胜仗,占领了现在郫县一带的犀浦、花园、德源等地方。再后来,鱼凫王又占领了彭州。他还不满足,又带兵去攻打绵阳。结果,因为路途太远,供给不足,队伍疲乏,大败而回。敌人还不放松,一直追到马坝河边。当时又没有渡船,鱼凫王急得手足无措。心想,这下完了,只有背水一战,但又寡不敌众。正在鱼凫王万难之际,突然,河面上一道金光,不知道从那里飞来漫天的鱼凫,在马坝河面上搭成了一座浮桥。鱼凫王乘机带领队伍从浮桥上撤退到鱼凫城。待追兵到时,鱼凫则全部飞走了。敌兵无可奈何,只好退兵。后来,鱼凫王为了感谢鱼凫搭救之恩,同时也为了方便两岸往来,就在马坝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为鱼凫桥。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万春镇广福村江岸河面上建了一座桥,因靠近古鱼凫城,故名鱼凫桥。后来万春镇政府就设在鱼凫桥头。因年代久远,桥已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1966年,对鱼凫桥进行了重修。重建的鱼凫桥为预制式拱桥,3孔,长8米,宽5米。以后又在鱼凫桥西头安放了一座大型的鱼凫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