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长方形盒里吧 关注:282贴子:20,393
  • 16回复贴,共1

[音乐科普]古典和弦与现代和弦系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发现很多音乐人要么只学习了古典和声体系而对现代体系了解甚少,要么只学习现代体系而不清楚古典体系,所以作为一个两种都会的玩家,我决定开一个贴进行科普
在此贴里,我将大致讲解古典体系与现代体系的命名系统,以及简单探讨一点两者之间的异同,希望能也给我自己带来一点启发
由于24号才考完,所以暂时开个坑先,不定时更新,但大概会更完吧?


IP属地:湖南1楼2023-12-11 22:14回复
    第零节 音程
    对于和弦的判定来说,无论是古典和弦体系还是现代和弦体系,最重要的都是判断音程关系,因此作为起始章节我们需要先过一遍音程的关系
    音程简单来说就是音与音之间的距离的描述,在音乐里我们用度这个概念来作为计量单位。首先最基本的,同样一个音,比如1与1之间,我们称之为一度。而在音阶上每往上走一个音,我们便需要加1度,比如2与1之间就是二度,5与1之间便是五度,而高七个音的1,便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八度。所以单纯判断音与音之间度数是多少非常简单,只需要数数就好了
    但是我们知道,对于大部分音阶来说音与音之间是有半音和全音的差别的,所以同样是二度,7与1之间和1与2之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为了更精准地描述详细的音程关系,我们还需要在度数前面加入一定的形容词。具体来说,一共有五种,分别是:大、小、纯、增、减。下面我们以半音为基准逐渐递增来介绍一下基础的这些音程名称
    小二度:一个半音的关系。比如刚刚说的7到1的关系,或者3到4的关系
    大二度:两个半音或者一个全音的关系。比如刚刚的1到2之间。小二度与大二度分别代表两种构成音阶的常用关系,即全音与半音
    小三度:一个半音加一个全音的关系。比如2到4之间
    大三度:两个全音的关系。比如1到3之间。小三度与大三度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音程,因为他们是组建和弦的重要部分
    纯四度:两个全音加一个半音的关系。比如1到4之间
    增四度/减五度:这两个都是三个全音的关系,不同的仅是音之间的度数区别。增四度的代表是4到7,而减五度的代表是7到4。很明显大家可以观察到这两组之间都是刚好隔了三个全音或者六个半音,但是4到7只隔了56两个音,而7到4隔了123三个音,所以造成了虽然实际音程一样但名称不一样的情况
    纯五度:三个全音加一个半音的关系。比如1到5之间。纯五度也是构成和弦的极其重要部分,很多现代音乐中也经常仅使用纯五度来作为强力五和弦来演出
    小六度:四个全音的关系。比如6到4之间
    大六度:四个全音加一个半音的关系。比如1到6之间。六度在和弦中运用得不是很多,但是在音阶中六度的改变很容易营造特殊听感,比如多利亚调式
    小七度:五个全音的关系。比如2到1之间
    大七度:五个全音加一个半音的关系。比如1到7之间。七度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七和弦上,这是一个贯穿着古今的重要度数,虽然说不如三五度基础,但也十分重要
    总结来说,二三六七度我们通常使用大小的概念来区分,而四五度则会用到增减纯的概念。但这其实只是一些基础音程,在实际音乐中我们会遇到临时升降记号或者一些特殊调式,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不止上述情况的音程。比如2如果到降4,他们本身之间是三度,但是音程比小三度还小,那么这个时候他们的度数叫作减三度。所以由此也需要提醒读者,判断音程决不能仅看隔了多少半音,还必须要分清到底是多少度。度的概念与相隔半音数完全无关,仅和纸面上两个音之间分别是什么有关。关于这一点如果还不清楚可以详细区分一下增四度与减五度的区别
    这里最后也做一个小科普。很多人都会疑问升4和减5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学了音程就应该理解一点:有一些东西看起来是一个东西,但他字面上强调的东西不一样。就好比你的父亲和你爷爷的儿子都是指代的你爸,但是很显然一个强调的是你的关系另一个强调的是你爷爷的关系,虽然他们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人,但是在纸面上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升4和减5虽然在十二平均律下是一个音,但是通常来说这意味着这是两种不同方式得到的。比如C大调里出现升4,一般说明是重属或者临时转D大调,但如果出现了降5,除了等音替换,那更多可能性是在于做过渡音,因为含有降5的调式与C大调距离太远,正常手段很难连接。当然除了这一层面的不同,对于弦乐器这种能出现十二平均律以外的音的乐器,升4降5更是存在着音高上就有可能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我们记谱如果遇到弦乐器是不能随便乱标升降号的


    IP属地:湖南2楼2023-12-14 15:55
    回复
      2025-08-21 11:49: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节 古典-正三和弦
      古典的和弦体系,基本来自于法国音乐家拉莫的《和声学》里。由于我们不是音乐史课,所以我们直接简要地介绍他的观点,也以此大致介绍一下古典的和弦理念
      1.和声是音乐的基础,旋律由和弦派生而来
      2.一个振动体振动产生泛音列,泛音列第1/2/4个音是和谐的,由此产生了三和弦
      3.和弦是三度叠置产生的,进一步叠置可以产生七和弦
      4.决定和弦性质的是根音
      5.转位和弦性质不变
      6.和声中最重要的是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
      由此我们可以注意到,古典音乐是非常重视和声的,因为人家祖师爷就是强调旋律是和弦派生的。当然这也不是说旋律就不重要,只是相比于现代音乐,古典确实是更喜欢在和声上下功夫。对我这种重视旋律的人来说,其实我是不太喜欢这一点的
      第二和第三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古典的和声是严格按照三度关系来的,也就是三度三度的音程才能产生和弦。现代和弦体系中则解放了这一条,几乎任何度数都可以作为和弦的音,包括你一屁股坐在钢琴上都可以认为产生了一个和弦。因此古典的和声分析中,很多音如果无法加进来就会算作是经过音,而现代体系中则往往都能找到相应命名体系
      最后这三点则是古典体系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最后一点可以说是区分古典和现代的基础。关于四五点我再临时做一个简单科普防止有人不懂。一个最基础的三和弦由根音、三音、五音构成,比如C大调的135。根音这个1决定了这个和弦的性质,所以如果你把1放到高八度,变成了351,那这个和弦根音依然是1,只不过这个时候最低的音我们叫低音,我们把这种和弦叫转位和弦。理论来说,现代和弦体系也是有这两点的,但是据我了解来看,由于很多人要么是不会要么是故意改革,搞得转位和弦这种概念在现代体系中能吵上一大架,所以这个问题我们等到讲现代体系了再慢慢说


      IP属地:湖南3楼2023-12-14 16:18
      回复
        那么说了这么半天,古典的和弦到底怎么构成,又怎么标记呢?刚刚说的第六点又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这就要说说功能的概念了。古典的和声学认为,在明确了调式之后,调式的音无论怎么进行,都会有回到一个音的倾向,这样一个特别的音我们叫主音。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一只恋家的鸽子,无论你把它扔在哪个角落,最后它都会自然而然地回到主音这个家中。那么确立了主音之后,音阶上的其他音就可以以此排座位了,这个座位就是级数,而这个概念现代体系中也依然在使用。不过不同的是,古典并不是简单地分一到七级就完事了,它给每一级都赋予了独特的功能作用,这便形成了独特的功能和声体系。以主音为例,它的功能就是作为起点,同时作为稳定、结束的力量。事实上,如果你自己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而且又不是那种脑洞特别大的人的话,你可以试试去找从没听过的音乐,然后在出现结束段前暂停然后自己脑补之后的走向。虽然说这个走向你基本上不太可能完全一样,但是你会注意到你大概率会和歌曲结束在同一个音上面,这就是主音的魅力。而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主音本身就是稳定结束的象征,你在希望一首歌结束时自然而然就会希望音落在它上面。反过来,如果你不希望结束,那你就会避免使用这个音。主音如此重要,主音为根音所形成的和弦也自然而然相当重要,我们把这个和弦称之为主和弦,以字面T或者t表示。以C大调为例,这个时候135的和弦,便是主和弦。那么大小写如何区分呢?很简单,大三和弦就是大写,小三和弦就是小写。所以如果是a小调的主和弦,613这是一个小三和弦,那么我们就需要使用小写字母t来标记
        介绍完主和弦,我们来说下一个重要和弦。它是第五级的音所构成的和弦,名称叫属和弦。关于属音,我们在介绍三分损益法的那一节已经科普过了,这里我们也再复习一下。属音在无论古中国还是古西方都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协和的音程,而古时的人们甚至通过不断生成五音的办法来生成音阶,这个办法在中国叫三分损益法。而古典中的功能体系则认为,属和弦的功能在于,它有一个回到主和弦的趋势,因为它与主和弦相反,它的气质是不稳定的,有刺激性的。属和弦我们使用D或者d来标记,同样地,大小写与否取决于大三还是小三。不过如果你做古典和声分析,你会发现大部分时间你不需要区分,因为西方的小调默认使用和声小调,因此除非弗里几亚进行或者模进等特殊场景,你只会遇到大三和弦的属和弦。属和弦在现代体系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与主和弦配合形成的听感十分美妙。我们前面说过,属和弦本身具有强烈不稳定的功能,它咋一看就好像一块脏东西,带来了不好的感觉,但实际上,音乐上的精髓就在于提出矛盾和解决矛盾,如果音乐全都是稳定的主和弦,这样的音乐是没有起伏感的。就好比你写小说,通篇都在写日常生活,主线是一点也不提,最后写了一通流水账,结束,这样的小说是没人看的。什么样的小说有人看?当然是提出矛盾,比如公主被恶龙抓了,然后解决矛盾,比如一番搏斗王子救出了心爱的公主,这样才算有剧情性。哪怕你就是写纯日常,你的日常也是必然发生了一些不一样的小插曲,只是相比于其他小说没有戏剧性,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否则那不叫日常,那叫写日记。所以音乐也是一样,属和弦就如同小说中的高潮部分一样,它代表着相比于开始于结束不一样的戏剧性,所以它在音乐中相当重要
        而最后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三和弦,就是下属和弦。我们同样在三分损益法那一篇文章里讲过,下属音可以理解成往下的属音,所以这个名字其实是翻译得很精髓的。下属音组成的和弦叫下属和弦,我们用S或s标记。下属和弦相比于属和弦,它同样具有不稳定功能,但是没有属和弦那么强烈。所以如果又用小说打比方的话,下属和弦就是高潮之前的铺垫,比如王子在出发救公主前的准备那些。所以古典和声进行一个理想的例子是T-S-D-T,用小说解释就是:先用平静的日常确立背景(T),然后告诉你公主被抓了,大家都很着急(S),然后王子挺身而出,与恶龙激烈搏斗(D),最后救出公主,皆大欢喜,回归日常(T)。所以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古典和声中一个重要的规则:S与D是不能反过来的,因为D是比S更不稳定的,它不符合古典希望给人的听感。就好比你不能先写王子一番打斗,再跟大家说公主被抓了,这样虽然你可以说是倒叙,但古典的系统认为这是很违和的。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是这样,因为首先现代体系就可以随便用,虽然我认为现代体系中你用也用不好。其次比如弗里几亚进行和模进中,D就经常在S前面,而且很多不常用的搭配也经常被使用。所以大家在学习时一方面要注意不要教条主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么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这三类和弦,我们就称为正三和弦。他们可以说是古典和声体系中的基础,因为之后章节要讲的其他和弦,都将或多或少地参考他们的功能基础


        IP属地:湖南4楼2023-12-14 16:56
        回复
          第二节 古典-副三和弦
          介绍完正三和弦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正常音阶上还有其他的级数也是可以构成和弦的,这些除了正三和弦以外的和弦都被称为副三和弦。由于正三和弦被认为是基础,所以对于副三和弦的分析都建立在与正三和弦的比较上
          首先我们来看二级和弦。以C大调为例,二级的和弦音为246。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四级的461只差一个音,因此二级在功能性上有着与下属功能极其相似的共性,因此古典上对于二级和弦的标记为SII或者sii。二级的功能使用上也与四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且使用规则上也遵循着不能与属功能组反功能的规则。二级相比于四级,功能性上虽然相似,色彩性上却有着细微差别。像刚刚提到的C大调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其四级是一个大三和弦,而二级是一个小三和弦,这便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和声对比。而在小调中,虽然四级是小三和弦,但二级变成了减三和弦,因此小调的二级会有着更加特别的听感。二级在使用中会经常使用第一转位,比如说还是C大调的例子,就会变成462的结构,这样低音就会与四级一样,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下属功能的听感。在小调中,由于减三和弦的原位本身就十分不稳定,二级的使用更是会避免使用原位,而是非常多地使用转位
          接下来我们来看七级和弦。以C大调为例,七级和弦是724,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减三和弦。我们可以注意到其音与属和弦572同样只相差一个音,因此它具有属功能相似的共性,因此古典上对于七级的标记为DVII或者dvii。七级音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导音,这是因为七级音距离主音只有半音,具有强烈的解决到主音的趋势。由于古典默认使用和声小调,因此这条规则在小调中也依然适应,而且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在小调中导和弦也是一个减三和弦,因此七级和弦在古典中的使用无论大小调都会尽量使用第一转位形式。当然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724的音其实也与刚刚说的二级246也只差一个音,所以七级和弦会不会也有下属属性呢?这么想的读者非常聪明,因为答案是肯定的,七级事实上也有一定的下属功能,比如七级和弦可以出现在K46面前,此时它是并不作为属功能的。不过除此之外,七级和弦在古典中的用处就远没有二级多了。七级最主要出现的场合还是作为导七和弦出现,在大部分作品还是挺冷板凳的。不过在现代作品中,由于小调经常使用自然小调,导和弦此时变成了一个小三和弦,导和弦的使用还是增多了很多


          IP属地:湖南5楼2023-12-15 00:35
          收起回复
            随后我们看看两个比较特殊的副三和弦。首先是六级和弦,以C大调为例的话我们可以观察到它是613,与主和弦135和下属和弦461都只相差一个音。因此,我们认为它同时具有主和弦和下属和弦的性质,古典上标记为TSVI或者tsvi。六级无疑是一个很特别的和弦,因为它具有双重性质,这意味着它是一个万金油的角色。但是万金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杂糅,因为这使得当六级和弦奏出来时,很容易让人无法确定到底表达了什么功能,所以六级的使用虽然不受反功能和切分的限制,其使用频率上往往不如二级。由于六级的主功能属性,六级最为重要的使用在于阻碍进行与阻碍终止。简单来说就是,S-D-TSVI这样的组合,如果在句中就是阻碍进行,如果在终止式就是阻碍终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和现代的456进行可以说几乎没有关联。现代的456如果全篇只有456的话,往往更可能是小调的671进行。而哪怕是大调的456进行,它也与古典的听感不是一回事。古典中最常使用的阻碍终止搭配往往是:K46-D7-TSVI,这个有条件的可以自己演奏看看,很显然和现代的456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那最后一个便是三级和弦,以C大调为例它是357,与主和弦135和属和弦572也都只差一个音。因此,我们认为它同时具有主和弦和属和弦的性质,古典上标记为DTIII或者dtiii。如果说导和弦在古典里好歹还能以导七和弦的形式刷点存在感,那么三级和弦无疑是古典里冷板凳里的冷板凳,因为它的使用实在少的可怜。三级无论原位转位还是七级形式都几乎不会在古典里出现,基本上也就弗里几亚进行或者模进这种地方能一窥它的声影。我曾问过我老师原因,而她的答复是因为这个和弦同时具有主和属所以作曲家认为它不稳定所以不用。说实话,这个回答不算很好,因为六级也是双重性质,但是六级就有人用,而且还有专门的阻碍进行和阻碍终止。那么三级明明也有主功能性质,为什么没有三级的阻碍进行呢?我自己的解释只能说是,习惯问题。因为和声学本身是一门建立在经验与总结的学科,而它的直接来源是大量前辈作曲家的作品。三级为什么没人用?可能原因很多,比如老师说的作曲家认为不好,但也可能有更多或复杂或简单的原因,甚至比如可能作曲家就是不喜欢三这个数字,或者他们就是单纯不喜欢这个听感。但无论原因是什么,结果就是,大量的作品都没有人用到三级,所以秉着继承前辈的传统,三级就一代代的更加没人用了。当然现代作品还是经常使用的,比如我自己就会使用到这个
            总的来说,副三和弦在古典里是作为辅助出现的,因此使用频率是通常低于正三和弦的。这一方面是源于大量先前作品得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和声学》的影响。等到了现代体系,这个概念就没多少人在意了,因此大量原本在古典里不常用的和弦也经常被自由使用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和声也不是没有出彩之处的


            IP属地:湖南6楼2023-12-15 00:56
            回复
              第三节 古典-转位和弦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和弦的转位这一概念。总的来说,和弦的根音并不取决于它的位置,也不取决于最低音是谁。当最低音是其他音时,这个时候最低音被称为低音,此时的和弦被称为转位和弦。所有的三和弦都只有两种转位,因为三和弦由根音三音和五音构成,只存在着三音和五音构成低音两种可能。我们把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也就是以三音为低音的形式,称为六和弦。这是因为当三音为低音时,其与上方最近的根音是六度的关系。在标记时,我们只需要在和弦的右下方标上一个数字6即可。比如以C大调为例,它的主和弦的第一转位我们可以标记为T6
              古典作品中,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出现得还是比较频繁的。六和弦因其低音不同,通常具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构成低音线条使得低音平稳。比如还是C大调,我们可以发现只观察低音声部的话,如果是原位T进行到S是一个C音到F音的进行,这种超过三度的进行我们称为跳进;但如果我们使用T6进行到S,那就是E音进行到F音,这种二度进行我们称为级进,古典上一般认为这样的听感是更好的。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在音乐里,我建议各位读者一定要忌讳教条主义。跳进未必就不好,比如你如果想要表达的效果就是这种不稳定的感觉时。级进也未必就是优秀的音响,因为过多的级进也容易没有起伏而丧失新鲜感。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特性构建自己所需效果是每一位音乐制作人需要深思的
              第二个作用则是制造比原位和弦更多的不稳定感。六和弦由于根音不在低音位置,相比于原位和弦是更加不稳定的,所以其和声听感会比原位和弦要特别一些。因此使用一些六和弦是有利于增加和声的色彩性,尤其是能与原位和弦形成一定的对比。比如我们前面说到了古典认为的一个理想和声进行是T-S-D-T,如果两边都用原位,这样的进行就会显得有些呆滞,变化不够丰富。如果我们在开头把T替换成T6,这样就会与后面具有稳定结束感的原位T形成对比,更加凸显出主和弦作为结束和弦的重要性
              而对于副三和弦,六和弦的使用则微妙许多。首先三级作为冷板凳中的冷板凳,原位都不常用,六和弦形式更是只存在于少数作品中。其次作为另一个双功能属性的六级,六和弦也是不常用的,这可能是因为六级本身就因为双重属性被作曲家不待见,所以哪怕使用也基本上是用于阻碍进行和阻碍终止。而另外两个和弦就比较有意思了,二级和七级和弦与其他和弦刚好相反,是六和弦出现频率明显大于原位的和弦。对于七级来说,前文我们已经提过,无论大调还是小调七级都是减三和弦,因此可以说七级是必须使用六和弦形式来降低过高的不稳定感。而二级呢小调由于也是减三和弦所以不必多说,大调虽然可以使用原位但因为在介绍二级时我们说过,使用第一转位可以更多地强调下属功能,所以二级也是能使用六和弦就会使用六和弦形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副三和弦,要么是完全不使用六和弦,要么是只使用六和弦或者尽可能使用,这还是非常有趣的


              IP属地:湖南7楼2023-12-17 01:04
              回复
                说完了第一转位,我们来说说第二转位的情况。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即以五音为低音的转位,我们称为四六和弦。标记时将阿拉伯数字4标于下标,6标于上标,没有条件可以就如本文一样写成诸如T46的形式。四六和弦命名来源于五音距离上方最近的根音是四度关系和距离上方最近三音是六度关系。那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六和弦只叫六和弦,为什么四六和弦不叫四和弦?或者既然四六和弦叫四六和弦,为什么六和弦不叫二六和弦?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回答是:
                我不知道
                我只能说,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和弦的命名都真的是一团浆糊,充满着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所以对于命名方面的为什么,除非能找到专门的文献,不然基本上只能理解成习惯使然
                对于古典来说,如果六和弦还能经常一览身影的话,那四六和弦则是被相当限制的。无论正三还是副三和弦,四六和弦都不是能自由使用的存在,因为四六和弦主要的作用是经过与辅助这样的功能。所以什么叫经过呢?简单来说,就是固定搭配。如果你学习过四部和声写作你就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我这里以C大调举一个例。假如你现在旋律音遇到了C D E音连在了一起,那么这就是一个I级 II级 III级的经过,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固定搭配为它配置和弦,即:T6-D46-T

                这种固定搭配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套路,就如同流行中用烂了的卡农和弦、4536一样,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之前作曲家大量使用所形成的经验总结。很多级数的经过音都有这样的固定搭配,如果要考和声写作这种常用固定搭配是一定要记牢的。也因此对于和声分析我们也是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这样的固定搭配的,所以如果你和声分析得出了一些看起来很不合理的四六和弦,那么要么这是转调后的K46,要么很有可能你的分析就是有问题的
                那么辅助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极其特殊的四六和弦了,那就是终止四六和弦,也叫K46,同样正常标记应该是4下标6上标。K46与T46的构成完全一样,它就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在特定场合被使用时形成的。K46是一个古典里极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存在,因为它出现的目的就是告诉你这里要准备终止了。就如同看柯南,如果某个带眼睛的小朋友要准备掏麻醉枪时,大家就会知道这是要准备推理了一样。K46的存在就是明牌告诉你我要准备终止了,并且利用其独特的音响与之后的和弦配合带来非常圆满的终止感。现代作品里可以说很少,甚至基本上没有人会使用这个,所以K46的听感完全就是和古典绑定的
                K46后面原则上只能接三种和弦:D/D2/D7,可以看出来都是属功能组。这是因为主和弦的五音刚好是属和弦的根音,所以K46形态和属和弦的听感是非常契合的。最为经典的一个运用是K46-D7-T的一个组合,这在古典上被称为完满终止,因为它就如同名字一样非常完满,演奏起来让人非常舒心,如同上厕所而不便秘一样,讲究的就是一个顺畅。因为我们并不是和声写作课,所以关于这个更多的用法就不详细科普了。大家还需要注意一点是,虽然K46构成上和T46完全一致,它和T46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性质,因为K46被认为是属于属功能组的,所以和声写作的一个禁忌和声切分会适用于它,具体来说就是在K46前使用主和弦不会构成切分,但是使用属和弦反而会。所以要判断一个和弦到底是K46还是T46必须综合来看,比如在句尾且有着经典的K46-D7-T的结构那就是K46,而如果在句中且两端是级进的低音那就很可能只是T46作为经过和弦使用


                IP属地:湖南8楼2023-12-17 13:44
                回复
                  2025-08-21 11:43: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什么你的头像一直没变过


                  IP属地:湖北9楼2023-12-20 13:15
                  收起回复
                    第四节 古典-七和弦
                    前面拉莫的《和声学》里我们提到了,和弦三度叠置形成,因此在三和弦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往上叠置一个三度,就可以得到新的和弦形式,即七和弦。我们知道常规来说叠置的三度有大三度和小三度两种形式,就如同三和弦就是由这两种基础的形式构成的。那么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三和弦一共有四种形式,所以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排列组合就可以知道,再往上叠三度的话有小三大三两种方法,所以七和弦理论上来说一共有八种形式
                    所以我们要学习整整八种七和弦吗?幸运的是,在古典里并不是很需要,因为古典里对于七和弦的使用是严谨的。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级数都可以构造七和弦,但是在古典和声里,只有三个级数的七和弦是会经常使用的,他们是二级、五级和七级,我们可以分别记为:SII7 D7 DVII7
                    我们可以注意到,之前在三和弦时,除了比较特殊的增三和减三,大小三和弦的和弦音构成都是三音五音这样的和谐的音程,所以三和弦在使用时通常只有反功能这样的限制,而本身不需要考虑这个和弦会不会带来不好的听感。但是七和弦不同,我们可以注意到,七音与根音是一个七度的关系,这在乐理上是被认为是不和谐音程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七和弦的存在就是具有不和谐不稳定的效果的,这是它内在构成决定的,也是它最为显著的特征。你可能会问音乐不应该是追求和谐的吗,为什么这样的摆明了就是不和谐的和弦会被使用。其实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体系的音乐都不会追求绝对的和谐,就像我们在介绍正三和弦时就说过的,音乐如果过于一汪清水也不会好听,因为这样就会太平淡了,这也是为什么古典之后的人们开始追求和弦的色彩感,就是因为人们希望不断解放新的可能性。而七和弦就是一个和三和弦相比更具有色彩感的存在,正是因为它具有不和谐感,才给音乐带来了新鲜的体验
                    但是,也正因为它的不和谐感太严重了,所以在古典体系里面,我们如果使用到了七和弦,就需要考虑一个事情,那就是解决。解决在古典里,意味着像七和弦这样的极不稳定的和弦,我们在给出来之后必须要进入另一个相对更稳定的和弦,使得音乐的听感重新回到稳定的感觉。用哲学的话来讲,使用七和弦叫提出矛盾,解决就意味着解决矛盾,所以古典里原则上来说不允许你提出了一个矛盾却不解决它,这就如同占着茅坑不拉屎,脱了裤子只放屁一样,是会给音乐带来不完整的体验的。那么什么样的和弦可以作为解决呢,很显然我们既然需要稳定感,那目光当然应该投向T功能体系的和弦,也就是T和TSVI。所以说,对于大部分七和弦来说,一级和六级都是可以作为解决对象的。当然了,由于不同的和弦不和谐程度不一样,稳定感不一样,所以具体到不同的七和弦,解决方式是会有额外选择的,甚至说七和弦也可以解决到另一个七和弦中。由于我们不是和声写作课,所以我们不会详细介绍如何去解决七和弦,但我们在讲具体三种常用七和弦时也会简单提及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体系中是没有解决这个概念的,而且不同级数的七和弦也是会被随意使用的。这是因为现代体系通常已经不讲功能体系的概念了,所以一般会直接追求色彩感,而不会这样严谨地分析稳定与不稳定,所以解决这个概念也算是古典特有的说法了


                    IP属地:湖南10楼2023-12-25 14:20
                    回复
                      和三和弦一样,七和弦也是有转位的,并且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七和弦有四个和弦构成音,所以会比三和弦多一种转位形式,也就是说七和弦一共会有三种转位形式。七和弦的第一转位,称为五六和弦,以下5上6形式标记;第二转位,称为三四和弦;第三转位,称为二和弦。所以说这个转位记起来其实非常好记,就是56342这样一路排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国外似乎有的地方会把二和弦称为四二和弦,标记也是写成比如说D24形式,由于我们国内大部分人都是以斯波索宾和声学以及其背后的苏联体系为基础,所以本文会采用国内这种通用叫法。相比于三和弦的四六和弦只能严格用于固定搭配等地方,七和弦的转位形式使用起来就随意很多,基本上你能在各种作品里见到各种各样的七和弦形式,毕竟作曲家写出来的东西是不能叫错的,你写出来的才叫)
                      那铺垫了这么多,我们就来一一说一说这几个最常用的七和弦吧。首先,整个古典里最为重要的七和弦,当属D7这个和弦了,它也被称为属七和弦。以C大调为例,D7是一个5724的形式。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是一个大三和弦再加一个小三度的情况,这种七和弦我们称之为大小七和弦。由于十二平均律的存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得知所有大调不管你怎么变属七和弦肯定都是一样的性质,也就是说大调里属七和弦一定是大小七和弦。那么小调有没有不同呢,我们来看看a小调,看起来好像自然小调里,属七和弦应该是3572的形式,但是不要忘了,古典体系小调默认应该使用和声小调,所以实际上应该是3#572才对,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小调的属七和弦也是一个大小七和弦。至此我们就可以负责地说,至少在古典体系里,属七和弦一定是大小七和弦,而事实上西方体系中更是很少使用大小七和弦这个叫法,而是直接就使用属七和弦来反过来称呼所有的大小七和弦,这其实是颇有意思的。我们已经知道属和弦本身就具有奔向主和弦的倾向,那么再加上一个七级音这种同样具有不稳定感的音后,属七和弦的被解决倾向是非常高的,就如同难忘今宵一播你就知道节目要结束了一样,属七和弦一出来就会给人一种就是很想听到主和弦的感觉。正是因为它会让主和弦理所当然地出场,所以作曲家经常会在结尾时用到D7-T这样一个组合,而曲式分析中这个组合也经常用来判断是否一个乐句结束了,也就是说这个组合某种程度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句号来使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TSVI本身也有一定的主和弦功能,所以D7同样也可以解决到TSVI上,我们前文在讲TSVI时说过如果前面还跟着S这其实就是阻碍进行或者阻碍终止。通常来说属七只会解决到这两种和弦上,除了比较特殊的连锁进行,但是这个过于复杂我们不会在此介绍。一般来说原位的D7通常都会像上文所说一样用在句尾作为句号使用,而转位的三种属七则会比较随意地在句中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属和弦其实还有进一步拓展成九和弦、十一和弦甚至十三和弦的形式,但是越往后这种情况越少,一般都是现代体系中才会用得这么狂野。这主要是因为叠加太多的音会破坏和弦本身的性质,因为比如说你一个C大调的属十三和弦,那就是5724613,仔细一数其实就是1234567全都来了一遍,那这是不是意思是我屁股往钢琴上一坐就是一个属十三和弦呢?而且这里面有属功能的572有主功能的135有下属功能的461那其实什么功能都有了另一方面就是什么功能都没有,也就是说这个和弦指向性过于模糊,这对于功能体系的和声来说是极其不好的


                      IP属地:湖南11楼2024-03-02 18:32
                      回复
                        接下来,我们说说另一个和属七和弦性质相似的和弦,那就是导七和弦。导和弦功能标记是DVII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本身就具有属功能的和弦,所以导七和弦这一形式在功能性上也和属和弦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知道导和弦本身无论在大调还是小调里都是减三和弦,所以导和弦是一个比属和弦本身更充满着不稳定感的和弦,再加上同样不稳定七音,导七和弦的解决倾向是要比属七和弦更强烈的,可以表达出比属七和弦更不稳定的听感。不过和属七不同的是,导七和弦通常来说只有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种解决方式,而不像属七一样还有解决到六级的方式,这主要还是因为导和弦本身回到主和弦的这一欲望太强烈了,当导和弦奏出来的那一刻基本上就只有主和弦这一条路能走了。虽然导和弦一定是减三和弦,但是导七和弦的性质在大调小调里会有区别。比如说C大调中,导七和弦是7246,但是c小调中,因为是降A,所以导七和弦是724b6。我们把第一种情况称为减小七和弦,第二种称为减减七和弦。不过因为导七和弦本身还是太过于不稳定了,所以古典里按我印象来看使用得还是相对少一些,一般越到后面浪漫主义往后才开始用得多一些
                        那么最后一个常用的七和弦就是二级七和弦了,这是一个下属功能十分强烈的和弦。以C大调为例,我们可以注意到SII7是一个2461,实际上它本质上就是二级和四级的结合,又有二级的246又有四级的461,所以它的下属功能十分强烈,用起来也是扮演下属功能为主。那么既然是下属功能组,二级七和弦解决方式就要更多一些了,因为这样的话意味着它可以解决到属功能组里,甚至包括同样是七和弦的属七与导七和弦,当然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直接被解决到万能的主和弦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二级七解决到比如说导七是一次解决,但这只是解决了二级七而没有解决导七和弦,所以导七必须进一步解决到主和弦这个系列才算完结,否则就是烂尾了。值得一提的是二级在古典时期开始就有很多变音形式,比如降低二级和弦的根音,并且采用第一转位形式,这样的二级六和弦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那不勒斯和弦,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和弦非常常用于那不勒斯的歌剧中,用来表达比较悲伤的情感。而二级七和弦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变音,甚至可以说根音三音五音都有各种各样的变音形式,不过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IP属地:湖南12楼2024-03-03 14:07
                        回复
                          第五节 古典-弗里几亚进行与模进
                          我们前文说过,古典音乐中的小调默认都是使用和声小调,这个情况下七级音会被升高,从而使属和弦、导和弦都拥有极其强烈的解决到主和弦的倾向,可以丰富和声听感。但这并不代表自然小调不会出现在古典音乐中,事实上,当你在一个小调曲子中突然看见七级音又不被升高时,除了转调离调,一种比较常见的可能性就是此时用到了弗里几亚进行
                          弗里几亚进行在大部分乐理书上的定义都非常又臭又长,以至于不少人第一眼看过去都会一脸懵逼根本看不懂,所以这里我尽量说简单一点。当小调中出现了以主音为起点下行至属音时,这个期间可以临时使用自然小调,而在最后结尾时应该转回和声小调。以a小调为例的话,那么就应该是6-5-4-3,从A主音一路下行到E属音,其中特别注意此时这个G音并不升高半音,而是像自然小调一样使用原本的还原G。而此时这个期间我们使用的和弦也可以不使用通常情况下的大和弦形式的属和弦或者减三和弦形式的导和弦,而是使用自然小调中的小三和弦形式的属和弦、大三和弦形式的导和弦,甚至不常见的三级和弦也可以使用。而另一方面,到了3这个音时,我们依然应当使用升高导音版本的属和弦,使得调性回到和声小调之中,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半终止使用
                          如果说上面这些没有听懂,那我们来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陈奕迅的《红玫瑰》大家可以仔细听一下这首歌的钢琴前奏,前四个和弦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弗里几亚进行,他们分别是:Am-G-F-E。这首歌刚好就非常完美地体现了我们刚刚讲的a小调上弗里几亚进行的例子,所以如果大家想直观感受弗里几亚进行的听感,这首曲子就非常适合,直接听开头钢琴部分就好了,尤其是可以仔细听第二个和弦中的还原G和第四个和弦中的升G的区别,这个对比非常好听。不过现代作品中对于这个弗里几亚进行的理解其实一般和古典是反过来的,古典是默认和声小调临时使用自然小调,但现代思维往往是默认使用自然小调而在最后半终止时临时使用和声小调,虽然这两种思路都会得到弗里几亚进行这么一个公式,但是却反映了古典和现代的两个思维,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应该也是古典理论被现代吸收发扬光大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之一
                          虽然我们刚刚说弗里几亚进行一般是四个音,但是古典中的弗里几亚进行并不一定只是四个音,事实上这个组合里面还可以继续加音,比如说还是a小调为例,第一个主音到最后一个属音之间可以继续添加别的音以及和弦进行,比如说你可以变成 6 43 5 #4 42 3这样,理论上可以无限塞音,但很显然过于离谱的数量会使得你这个作品从本质上变成了纯粹的自然小调音乐,而以严谨严肃著称的古典音乐显然不会干这么没谱的事情。而在扩充版本的弗里几亚进行中,最为经典的组合当属同时还运用了模进这一手法的版本,这个和弦进行在现代作品中也十分简单。那么什么又是模进呢?模进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对于一个已有的东西的位移,比如说旋律上的模进,就是一段已有的旋律,我如果每个音都同时严格地往上或者往下进行若干度的位移,那么这就是一次严格模进。我们以小星星1155665为例,我现在想进行一个严格的大二度模进,那么就令所有音都同时往上平移大二度,最后我们就会得到2266776。不过我们会注意到,因为音程之间不全是全音或半音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模进时,难免会发现如果完全严格模进的话,会出现一些和弦外音,比如说还是以小星星为例,如果我们要严格大三度模进的话,得到的会是3377#1#17,出现了#1这个音,有的时候这是好的,但有的时候我们也可能不会想要,所以与之对应的我们还有一种模进叫做调内模进,即为了使得每个音都满足在调内我们不严格要求每个音都精准模进,所以像刚刚这个例子我们的#1一般就会处理到1上,这样每个音就依然还是C大调内。旋律上有模进,那么和声上的进行就也会有模进。大家如果搞流行的话一定会或多或少接触过经典的卡农和弦,这个和弦本身出自于《卡农》这个曲子的和声进行,而这个进行也正是一个模进。以C大调为例,卡农和弦的一个经典版本是:C-G-Am-Em-F-C-Dm-G。我们可以观察到,C-G、Am-Em、F-C都是纯五度关系,所以两两一组的话每个组内都是一个经典的五度跳进。而组与组之间的话也刚好是三度下行,分别是C-Am-F-Dm,所以总结来说大的组与组之间是三度模进,同时每个组内都遵守着五度跳进的关系,除了最后一组因为要负责半终止所以最后使用了属和弦。以上这个情况是经典的大调卡农,而当小调上也运用卡农和弦时,本质上就是弗里几亚进行和模进的结合。以a小调为例,一个经典小调卡农是:Am-Em-F-C-Dm-Am-Dm-E。前面三组我们可以发现都可以像大调卡农模进一样解释,只不过组与组之间这次是向上二度,以及最后一组正常来说应该是到了二级了,但小调中二级是减三和弦使用起来会有些问题,所以大部分人都会为了进行半终止改成经典的S-D进行,因此会特殊一些。而观察这个序列我们会发现在半终止之前导音都是不升高的,都是使用自然小调,也就是说这个组合本质上也是和弗里几亚进行组合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音乐也非常喜闻乐见的套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弗里几亚进行和模进虽然名字和定义上让外行与艺考生望而生畏头大不已,但其实它广泛存在于古典与现代的作品中,只是不少人并不知道他们使用的其实就是这个东西。值得一提的是,我本人甚至是先独立发现了这个进行再通过学习知道这个学名和定义的,所以我认为音乐说到底是实践极其重要的学科,只不过同时拥有强力的理论作为指导的话往往会如虎添翼


                          IP属地:湖南13楼2024-07-20 01:55
                          回复
                            第六节 古典-重属和弦
                            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提及了属和弦拥有解决到主和弦的倾向,那么在乐句的终止中,我们会非常希望在象征终止的主和弦之前插入一个属和弦,来非常丝滑而又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主和弦中,从而完结。而既然属和弦可以丝滑地过渡到主和弦,那么我们进一步想想,有没有什么和弦可以顺理成章地使我们引出属和弦呢?在之前,我们一般都是使用经典的T-S-D-T组合,也就是使用S组的和弦来引导到D,但这样的倾向中规中矩,S到D的倾向远没有D到T那样强烈。而此时音乐家就反过头来想到了这样一种想法:我们为什么不把D和弦本身看成T,然后以它为主和弦再建立一个属和弦呢。于是乎,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属和弦便诞生了。以C大调为例,很显然C大调的属音是G,而以G和弦作为主和弦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来到了G大调,而此时C大调的重属和弦本质上其实就是G大调的属和弦,那就是2 #4 6。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和弦因为本身就是G大调的属和弦,所以天然就有去到G和弦的倾向,所以此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和弦非常顺理成章地引出G和弦,也就是我们实际上C大调想要的属和弦,从而再次回到C主和弦。通常来说,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回到属和弦的倾向,重属和弦中我们一般默认都会至少使用七和弦,在个别作品中甚至可以出现九和弦十一和弦等,这样就会造成非常强烈且明显的解决感,使得这种迫切解决到属和弦的倾向更为明显。对于重属和弦,功能和声上我们一般标记为DD,这个标记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叫重属和弦,因为这正是属和弦的属和弦,所以是双重属和弦。不过也有另一种标记方法,那就是写作D/D,这种思维我们会在离调篇里进行讲解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传统的属和弦,导和弦也同样拥有着优秀的回到主和弦的倾向,且由于其独特的减和弦性质,它甚至能拥有更加明显的解决倾向。所以在基于这个思路下,重导和弦也同样被开发了出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重属和弦意思是属和弦的属和弦,即双重属和弦,重导和弦却并不等于导和弦的导和弦或者双重导和弦之类的,相反它其实是属和弦的导和弦的意思。此外也有一些人或者体系会把重导和弦本身也算作重属和弦的一种,或者说称之为重属功能组,不过本文还是会将二者区分开,请各位读者仔细鉴别。以C大调为例,一个重导和弦则是G属和弦的导和弦,即#4 6 1 3。特别地,在古典作品中不少作曲家在使用重导和弦时甚至会同时使用和声大调版本,即降低G大调的六音E,使得C大调的重导和弦变成了#4 6 1 b3。在这种情况下重导和弦性质转为了减减七和弦,与和声小调中一致,会拥有非常独特的色彩感。与重属和弦一样,重导和弦如果使用也是七和弦起用,不过相对来说导和弦一般也就只会用到七和弦,而不像属和弦有时能叠得非常高。在标记方面,功能和声的标记是DDVII,或者DVII/D,可以看出与属和弦是一样的逻辑,而且这个标记可以很好地看出来是属和弦的导和弦而不是真的重导
                            重属和弦与重导和弦因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所以他们的解决方向毫无疑问第一目标必然是他们的主和弦,即真正主调的属和弦,毕竟这也是创造他们的最初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除了特殊情况,他们的前面并不适合出现主调的属七和弦或者导七和弦,因为这两个和弦本身就是强烈解决到主和弦之中。而下属和弦因为其天然适合为属功能组服务,本身是非常适合出现在重属和弦前面的。特别是我们以C大调为例来看的话,重属和弦是2 #4 6 1,而二级和弦是2 4 6 1,二者仅差一个音,只需要将4简单升高半音就能丝滑地得到重属和弦,这是相当合适的。此时可能会有人问那上面提到的特殊情况是什么,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当你去分析作曲家的作品时,这个条例并不一定一直都会符合。这主要是因为和声学包括整个音乐乐理本质上是经验学科,是分析总结得来的,而并不是什么科学意义上的定理,所以它本质上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这样用且获得了这样的效果,但它管不了作曲家放飞自我或者说想实验开发。不过这里笔者还是建议大家遵守这个规则,因为我个人体验的话遵守确实音响效果会更好一些
                            虽然重属和弦优先级上肯定是为属和弦服务,但这并不代表重属和弦只能被解决到属和弦。事实上,重属和弦在作品分析中还有着解决到K46、SII7甚至T(6)的使用方法,在这里我们就不具体展开了。我们可以发现重属和弦与重导和弦本身是一个非常具有古典特征的东西,因为很显然在现代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中我们并不会特别注意重属和弦这个概念,或者说就算我们使用了他也不会特别意识到我们是为了使用重属和弦,因为比如说C大调我们使用重属和弦的话我们会标记DD7,但在现代体系中我们只会单纯地标记成D7和弦,因为它的音的构成就是一个D大小七和弦而已,以至于很多人并不一定真的明白这里是为了使用重属和弦,这也可以反映出古典和声体系与现代和弦标记的思维上的不同


                            IP属地:湖南14楼2024-07-21 0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