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说戏吧 关注:141贴子:1,461

【谈情说戏】【转贴】1991年众所瞩目的《戏说乾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慕云春树
感谢树树为戏说迷们整理了这份资料,本来这里大多以收集原创剧情文字为主,不过这篇资料实在太珍贵了,所以转来这里,顺便转载一些回复!


1楼2010-08-30 19:32回复
    http://tieba.baidu.com/f?kz=813435005


    2楼2010-08-30 19:32
    回复
      中国电视公司的开播和《楚留香》可是没有关系的喔,中国电视公司在1969年10月31日就开播了,虽然不是台湾第一家电视台(第一家是台湾电视公司1963年开播),但还是比1979年诞生的《《楚留香》早了10年了,《楚留香》最初是以金钟奖观摩片的方式在中视播出原音(粤语)的两集,1982年中视重新配上国语发音后正式播出,缔造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场面就是那个时候。
      至於中视有没有楚蓉情结,情结可能未必,但列入考量则一定会吧,毕竟演员名单是制作人开出来的,周令刚当初在华视提案失败后才转去中视,中视在考量的当下楚蓉这对银幕组合的吸引力当然会被提出来讨论。华视当初为什麼放弃《戏说乾隆》我还要再多看资料才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戏说乾隆》要上档时华视是有点紧张的,而当《戏说乾隆》一飞冲天后,华视肯定后悔得要死。
      附带一提:中视第一部连续剧,也是台湾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是1969年首播由李慧慧主演,邓丽君演唱同名主题曲的《晶晶》。
      


      8楼2010-08-30 19:35
      回复
        从维X百科看来,中视从1969年开播到1973年这段时间财务状况的确很糟,1975年开始有盈余,1977年盈余破亿,到了1980年盈余已经破3亿了,好恐怖,原来那时候电视公司那麼好赚。
        我相信《楚留香》一定让中视赚饱了荷包,昨天看的资料中收视率破40%的《戏说乾隆》好像已经让中视赚了半个亿的样子(待查),早了十年的《楚留香》上档时虽然不是台湾经济最强的时候,但收视率70%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广告肯定满满满、贵贵贵还是人人抢著要搭。
        难怪《楚留香》中视播了一半受到高层压力转卖给华视播。雨露均霑嘛,都是亲兄弟,你这样吃乾抹净,叫其他人喝西北风啊。


        9楼2010-08-30 19:35
        回复
          然没找到答案,却因为翻看那些新闻发现不少小趣事,拿一个来说说吧,或许大家都已经知道,秋官拍《戏说乾隆》的时候因为“前车之鉴”特别注意自己在镜头上看起来是不是光鲜好看,对灯光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把他的脸打得亮晃晃的才满意,拍摄现场监看拍出效果的小电视一般来说是现场导演在看的,可是《戏说乾隆》现场的小电视却经常有8只眼睛盯著看,为啥咧?一是秋官的太座郑太要帮忙注意打在秋官脸上的光打得好不好;再者芝姐和淑娜姐的助理也要监看,因为怕秋官的光打太亮,造成她们主子脸上无光,再加上导演也要看啊,所以那小小的Monitor前就挤了4个人8只眼睛盯著看了。如果大家看过以前那种监看用的小Monitor,就知道那有多小,4个人挤著看那画面想起来实在有点爆笑。(关於《戏说乾隆》拍摄期间打光的这挡事改天再开一篇来聊聊好了,我看了好几篇报导,一直笑。)
          


          11楼2010-08-30 19:36
          回复
            看到的合照和芝姐作沈芳扮相的照片应该都是在台湾拍摄的,而且我猜测全是记者到拍摄现场拍的,不是剧组拍下来的。
            为什麼咧?话说《戏说乾隆》在内地拍摄完毕回台剪辑后发现还需要补拍一些画面,芝姐在炎热的5月来台补拍了,男女主角在台大会合,这麼好的宣传制作单位一定发记者消息,请记者们到现场来采访。
            


            12楼2010-08-30 19:37
            回复
              《民生报》5月15日那天刊出四爷和沈芳美美地相依在一起的合照,报导的标题却是赵雅芝开玩笑说台北的艳阳因为郑少秋的光额头而更热了。(我大笑啊!)这篇报导登出的时候《戏说乾隆》已经上档,我印象太深刻了,因为小时候剪下报纸后不知道看了多少次。


              13楼2010-08-30 19:37
              回复
                由此逆推,他们在台湾补拍的内容是第二部〈西游记〉需要的,看照片的场景一定是台北外双溪的中影啦,沈芳穿的是蓝色系的那套,四爷是亮茶色系的那套,估计拍的大概是四爷在承德遇袭沈芳从天上掉下来帮忙的那个段落。既然记者到了现场一定不可能只拍一张照片,也不可能只有一家报社去,众家摄影大哥啪啦啪啦杀了不少底片后,我们就有幸看到《戏说乾隆》难得的合影啦。
                这也就是为什麼我们只看到沈芳和四爷的合影的原因罗,要不是这次补拍,我们可能没机会看到合影呢。
                至於在内地拍摄的时候很少有记者会跟到内地去,花费太大了,所以也就没有第一部和第三部造型的合照了,或许有的,只是不知去哪找了。
                


                14楼2010-08-30 19:37
                回复


                  15楼2010-08-30 19:38
                  回复
                    昨天又看了一些资料,才发觉这篇文章还是有疏漏,很不好意思。
                    例如周令刚这个案子其实原本是在台视,和台视因《刺客列传》收视不理想调时段播出的问题不愉快后改投华视,而且周令刚是自己先出资,全剧组包括主演等大队人马已经进内地开拍了才决定转台,华视节目部看了一些拍好的片子,口头应承了却一直没实际动作,所以《戏说乾隆》开拍的时候究竟会花落谁家还一直悬宕中,甚至还有传闻会拍不下去,因为在当时没有人像周令刚这样还没找好电视公司投资就贸然开拍的。周令刚是搞电影出身,感觉很有老子要拍,死咬著牙也要拍的guts,等不到华视的关爱,他才又找上中视,报纸后来说中视是捡到《戏说乾隆》,还真有那麼一点感觉。
                    另外中视当初到底出资多少?这有点吊诡,因为有篇报导写中视和周令刚签4千万的约,有篇报导说中视出资3千万,来回差距1千万也太大了,所以实际究竟多少?我想当时大概也没人跟记者说老实话。所以我文中说「中视对制作费越叠越高很心慌」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若是中视和周令刚签了约,那就是照签约的金额,不太可能再多给,超支的部份周令刚真得自己想办法了,除非他们签的约有含上档后收视率与广告情况来分红,这点我就不得而知。中视当时的心慌应该是对拍摄进度的无法掌握,整剧组全都在内地跑,原本预计拍三个月,却拍了大半年还没能完成,中视最担心的可能是接档的问题,当然听到制作费一直往上叠应该也会有点心惊肉跳吧。
                    以上不够仔细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含了,还有疏漏之处还望众戏迷多多指教,大家一起掉进记忆的漩涡吧!
                    


                    16楼2010-08-30 19:38
                    回复
                      国家图书馆可以找到的报纸资料不只《联合报》的,只要是在台湾发行过的报纸几乎都找得到,连1945年以前的都有,保存得很好。以前要找资料可以填申请调原始资料出来查。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做成数位档案比较方便查阅了。只是国家图书馆离我遥远啊,地方上比较大型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会跟国家图书馆资源共享,我能利用的就是这样的资源,只是有些资料还是会限定只能在图书馆里查。
                      联合知识库的资料是我毕业的大学付钱买了会员资格,而且不限定在馆内查阅,所以我以校友借书证的证号登入就可以随时随地去查阅。但也只能看到电子文,没法看到图片。学校图书馆没付看图片的钱。(肯定很贵)
                      


                      17楼2010-08-30 19:39
                      回复
                        戏说乾隆》、《江湖奇侠传》和《新白娘子传奇》都是很好的戏,每部戏要在观众间留下难以割舍忘怀的印象,在戏剧圈留下地位绝对不是偶然,也不仅仅只是粉丝的抬轿而成。
                        我因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使然,特别在意时空环境与人、与事物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也就因此会在谈论事情时总会想想当初是个什麼样的背景。
                        每出戏有每出戏的时空条件,尤其是像电视连续剧这种商品化如此强烈的产物,对电视剧制作人来说,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观众想看的”电视圈是一个没有收视率一切等於0的残酷世界,再有艺术性,口碑再好,如果没人要看对制作人来说就是恶梦。所以看待一部戏的历史地位的时候,不能不看看当时与它同期的电视剧,从中可以逆推出大概的市场趋向,回头再看,有时就可以理解释怀很多这戏为什麼是这样个样子的原因。同样的也可以更清楚见到,有些戏她独特,她超越当代甚至开创时代的地方。我相信得透过这样多方面的讨论才能确立一出戏真正展现价值之处。
                        1991年《戏说乾隆》诞生的时空环境和1993年《新白娘子传奇》、1997年《江湖奇侠传》完完全全不同,我不会拿《戏说乾隆》去和《江湖奇侠传》,去和《新白娘子传奇》做比较,因为对我来说她们都是战功彪炳、成绩傲人的好作品,她们有自己的荣誉墙,墙不够,多建几块就好,不用抢。我心中当然还是会有最爱的等级,可这只是情感上的,无关作品价值。就像你去问周令刚、去问秋官、去问阿芝,哪部戏你最爱,哪部戏对你意义最大,答案肯定也会很有意思,而且可能随著问题的些微变化,或是当下时空的感触,他们的回答也会不一样。
                        52楼说有些人对戏说不重视,拔高江湖和新白,这话我其实也觉得没什麼要紧,就像我之前说的《戏说乾隆》在历史上早有自己的一面荣誉墙,别人抢不走,也拆不掉,她给当年的幕前幕后、给看戏者,给我们这些好事者带来什麼样的意义全都在那面墙上了,只要有人还会想起,还会留下几笔纪录,那这面墙就永远存在。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何况是大鹏展翅飞过晴空,那炫目是任谁也无法忽视的啊。
                        


                        18楼2010-08-30 19:40
                        回复
                          秋官和芝姐吵架和冷战啊,好像有看到这样的报导,但没仔细去整理一下,不过这问题其实不难,我推测是有的。怎麼说呢?
                          我们都知道拍《戏说乾隆》的时候整个团队的压力其实蛮大的,无论是来自外界如与电视公司合作的问题、资金的问题等等各种不利於《戏说》的传闻,或来自内部如剧本还没完全写好,戏已经开拍了宋老爷子还在赶写剧本、拍摄进度一再落后的问题、演职员个人演艺生涯的挑战等等,无形中大家心裏可能都捱著莫大压力,可为了工作顺利都得压抑著,忍著。
                          除了决定一出戏是宝是瓦的编剧外,郑少秋和赵雅芝的组合是《戏说乾隆》最大的卖点,我也说过他们俩拍这出戏时在台湾电视圈的瓶颈,这两人原本就不是含糊的人,再加上其它零零总总的因素,可以想见拍《戏说》的时候他们对“好”会有多坚持。
                          求好心切当然很好,可相对的那也将造成一股压力,对一起共事的人的压力,在《戏说乾隆》的拍戏现场,能喊卡,要求重来的不是只有导演或制片(制片还不一定都在现场,制片要去找钱比较重要),秋官可以喊、芝姐可以要求,而且他们俩说要重来,大概没人敢说不,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个画面都是一次又一次的take重来后剪出来的,《戏说乾隆》原本预计在大陆拍3~4个月,结果进度严重落后,最后是拍了8~9个月,为什麼?肯定就是求好心切一再重拍的结果。例如拍某个段落,一方觉得可以了,另一方觉得不够好,要求再来,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难保磨掉了合作夥伴的耐性,而且人又不是机器,每一次的表现不可能完全相同,有时候这一处对了,那一处又砸了;主演对了,配角又出包了;演员到位了,镜头却没捉好,这样一次又一次take,如果又是在大家(包含其他工作人员)都很疲累的情况下,情绪上一定会受影响,起争执便在所难免。虽然出发点都是为戏好,可情绪上来了也顾不了那许多了。
                          秋官和芝姐两人是很熟的朋友了,他们之间应该早已不需要那种礼貌性的客套,说起话来应该也会比较直接,牙齿和嘴唇天天在一起都会咬到了,何况是两个人,有时候一方说话重了或酸了些,另一方心理不舒服不甘示弱回了几句,加上他们如果又是用香港话对话,其他工作人员未必都听得懂,有时候香港话讲得急了听起来还蛮像在吵架的,只看到两个人斗了几下然后就都不讲话、不理对方,接下来气氛又有点尴尬有点冷,「吵架、冷战」的传闻就不胫而走。事后记者得了消息,询问两个人,他们不都笑笑地说,没事,只是为戏好嘛。
                          在长达8~9个月离乡背景高压力的工作中,苦闷是难免的,偶尔地小口角让紧绷的情绪有个出口总好过闷出大问题,所以所谓的吵架、冷战不妨视为就是这场高压抗战的一点小火花吧。没事的,为戏好嘛。


                          19楼2010-08-30 19:40
                          回复
                            演员的片酬究竟每集○钱的“每集”怎麼算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都纳闷著,可是也没遇到真的够了解内情的人可以给我答案。因为所谓的演出时间是剪辑出来的,但演员可能拍了很多戏份,只是没被剪出来,那这样可以不算工资麼?好像也说不过去。可也不可能是以工作时间来算,那太可怕了,工作时间那麼长,怎麼算?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高中和大学似乎都各有过一次机会应该是可以问到的,只是当时可能都被其他问题给塞满脑袋,忘了问了。
                            前面我会以42集来讲是我估的,因为有篇报导说,《戏说乾隆》光两位主角的片酬就超过台币1000万元,我逆推回去算,两人28万元,36集就破千万了,超过1000万元应该就不是以36集算,有可能是以40集来算。因为1990年7月新闻局才修法把「连续剧最多40集且不得任意延长」这条集数限制的规定取消,《戏说乾隆》1990年9月开拍,7月时演员约可能都签好了,不过新闻局要修这条法早在4、5月就已经确定要修,只等法案通过,所以也有可能制作单位早就打算制播40集以上,这就是我们外行的人不得而知的罗。
                            


                            21楼2010-08-30 19:42
                            回复
                              新闻报导是有的,的确是从第二部〈西游记〉开始拍,应该是考量天气因素,〈西游记〉有大量的外景,还要拉到草原、蒙古包、承德,9月开拍还算适合,《戏说乾隆》原本预计在大陆拍3~4个月,不可能等到冬天才拍以上那些外景,所以先拍了〈西游记〉然后才下江南拍〈扫黑记〉,〈失妾记〉应该是最后才拉回北京拍,为什麼没同〈西游记〉一起拍?我猜是剧本还没写完的原因。不过即使拍摄的顺序是这样,三部曲设计的播出顺序是没变的,原本就是先下江南扫黑再西游然后失妾,这在剧情里可以看的出来。
                              我曾经看过有网友说芝姐拍这戏好辛苦,一部比一部瘦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拍〈扫黑记〉看起来比较胖点是因为那是冬天了,看他们有几场戏说话都有蒸气出现就不难发现是在低温的环境,戏服之下保暖的衣物穿得也比较多。拍〈西游记〉的时候天气最好,自然不用穿得那麼多啦,说不定还很热呢。〈失妾记〉估计最后拍,那时也是春天了,又大多是室内的戏,自然也不用穿太多衣服。
                              


                              23楼2010-08-30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