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吧 关注:177,692贴子:4,762,003
  • 11回复贴,共1

道教中的崇虎与役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古代神话认为,天有九重,每重天都有虎豹看守,虎豹便是天门的守卫神。从屈原的《招魂》中也可看出楚国的崇虎民俗。《招魂》开篇大声呼号“魂兮归来”,让死者之魂哪里都不要去。诗人历陈四方险恶,东方有“长人千仞,惟魂是索”:南方有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 ;西方有“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北方有“增冰峨峨,飞雪千里”,都不如楚国郢都美丽安全,并且招魂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言天门九重,每重都有神虎、神豹执其“关钥”,专门啄害下界欲上天之人。至于下界当然更不能去:“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觜觜些。敦胲血拇,逐人驱驱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意思是说,地狱中的土伯(即后土神)其貌如虎,三只眼睛,限虎的脑袋、身子像牛一样强壮蠢笨,九屈(九约)其身,尖尖其角,都等待吃人呢;也是说,虎狼世界,更去不得。可见天上地下都由虎来把守,都有虎的威严。从天门守卫者的地位来说,虎是被尊崇的权威神,它在原始宗教里地位很高,是万能的守卫神、保护神和死后灵魂御飞的工具。这从近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 现的“中华第一龙”与“中华第 虎"蚌壳图案中可见其端倪。西水坡古墓遗址前后发掘出三组蚌壳图案,并有三人殉葬,主墓中摆有龙虎蚌壳图,附近并有第二组龙、虎、鹿图及蜘蛛图,第三组有人骑龙、虎奔跃状图案。发掘者认为它象征墓主幻想死后升仙,这种仰韶文化可能是当时祭祀墓主时留下的文化遗存。张光直在《濮阳三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里,提出用葛洪《抱朴子》和《道藏》中的《太上登真三跻灵应经》里对于原始道士使用龙、虎、鹿三跻的记载,是可以解释濮阳龙、虎、鹿的形象的。“这就是说:濮阳M45十五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跳的御飞工具是助他上天人地的三跻的形象”,“从这早期的三顾到历史时代的三断之间的数于年国有连南的艺术中的巫骄形象把这两头接连起来。按旧《群向厂路牛鸭科为:“举足高行也。”三骄,即借助龙虎鹿为死者巫师的脚力,御空升天。这就是说,这种神兽是巫师联系天人之间的乘骑工具。这一解释是与张光直以前解释神虎的作用相一致的。若此墓主是伏羲,则既是“百王先首”,又是巫师(首领兼教长),用虎为脚力通神,是完全讲得通的。在屈原楚辞中常常提到的另一位尊神 “东皇太一",也是道教崇奉的天神。《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按史书所说“太乙,天神之最贵者”,依北极、北辰的星位想像其为人间王的“帝星”。但据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一书中的考证,“太一”即虎神,是远古羌戎的虎图腾。道家崇奉“太一”源出羌戎后裔彝族虎宇宙观。刘氏主要引用老子的哲学观点来论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这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如果把它和太古宇宙是混沌无面目的神话联系起来,是讲得通的。原始时期宇宙混沌一片,天地未分,就是“太一”,或太极。太,大也,元也,“太一”即混元气为一,天地未分之时。故《帝王世纪》云:“天地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这“太易”、“太初”应理解为混元一体的“太一”。 虎是彝族的创世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太一就是虎神,只是外族人不大好理解,不愿接受而已。 先秦方土观念中的“太一”则成为仙人,自西汉武帝始,“太一"被尊为凌驾于五帝之上的天帝。《史记.天官书.索隐》引刘伯主说:“泰一,天神之最贵者也。”太一神仙被推至至高无上的位置始于汉武帝。
接着,刘氏引顾颉刚《古史辨》中翁独健的《三皇考跋》做了很好的概括:
太一本来是道家的最高理想名号,方士们受了道家的影响,把太一神化了尊为天神。..大在道教中所占的地也位实在.复....简直负起贯通责任的能力。了解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它与各方面的关系,是了解道教的门径之一。了解道教,它的吸收能力和溶化方式,又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门径之刘光权引(史记.封排书)中“太一,泽山君地长用中”句引(集解》说“译一作舉"(徐广语),则泽山即皋山,而““皋”的古义都是虎。“皋比”是虎皮,“皋牢”是“虎落”。又,《广雅.杂草)云:“虎兰,泽兰也。(“唬“、“皋"通释“虎”,“当”“老间“牢")则“皋山君地长”即“虎山君地长”,可证“太一"便是虎山之君,或虎地之长。引者按:《封禅书》“太一”一句应这样标点:“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意即“太一即泽,是山君;而地长是牛”。山中王是老虎“太一”或泽,平地之长是牛;或者说祀“太一”神,山君用虎,地长用牛。所谓“太一,天神之最贵者”其实不过是虎神而已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11-18 10:46回复
    先秦方土观念中的“太一”则成为仙人,自西汉武帝始,“太一"被尊为凌驾于五帝之上的天帝。《史记.天官书.索隐》引刘伯主说:“泰一,天神之最贵者也。”太一神仙被推至至高无上的位置始于汉武帝。
    接着,刘氏引顾颉刚《古史辨》中翁独健的《三皇考跋》做了很好的概括:
    太一本来是道家的最高理想名号,方士们受了道家的影响,把太一神化了尊为天神。..大在道教中所占的地也位实在.复....简直负起贯通责任的能力。了解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它与各方面的关系,是了解道教的门径之一。了解道教,它的吸收能力和溶化方式,又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门径之一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11-18 10:48
    回复
      羌戎族方士谬忌把天神之最贵者介绍给汉武帝,以祈长寿这和彝族创世史诗《梅葛》里表达的虎宇宙观也是一致的。而《老子》的“道生一,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庄子》“主之以太一.”的宇宙本体观,正是彝族虎图腾神话的哲学概括。如果说这样理解“太一”是正确的话,那么前人为何一直未能破译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不能直译“太一”之名;二是故弄玄虚。当文明渐开时,若直言“神之最贵者虎也”,是大煞风景的,便没人再信了。相反,曲而言之,用道家术语出之,比较神秘,崇高,神乎其灵;故知之者(如把“泰.”介绍给汉武帝的方士谬忌)不肯直言其讳,而不知者更避浅就深,只从哲理上 研究太一,结果越引越繁,反失其真。 如今以彝语和图腾崇拜解释,似乎更接近真实。刘光权引(史记.封排书)中“太一,泽山君地长用中”句引(集解》说“译一作舉"(徐广语),则泽山即皋山,而““皋”的古义都是虎。“皋比”是虎皮,“皋牢”是“虎落”。又,《广雅.杂草)云:“虎兰,泽兰也。(“唬“、“皋"通释“虎”,“当”“老间“牢")则“皋山君地长”即“虎山君地长”,可证“太一"便是虎山之君,或虎地之长。引者按:《封禅书》“太一”一句应这样标点:“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意即“太一即泽,是山君;而地长是牛”。山中王是老虎“太一”或泽,平地之长是牛;或者说祀“太一”神,山君用虎,地长用牛。所谓“太一,天神之最贵者”,“其实不过是虎神而已,黄帝等五帝的地位尚居于太一‘虎神’之下”。这种说法虽有些牵强,但证之以彝族虎图腾神话,也有道理。此外,刘尧汉又考证《西阳杂姐》中“诺泉记”-词是彝语“黑虎"之意,加以补证,更能说明问题。他说:“太“究竟是不是虎呢?《酉阳杂组.诺舉记上》说:“太一君讳腊。"前述,彝语“腊"义为虎,“皋”的汉义是虎,“诺”的彝义是黑,“诺皋"是彝汉复合词,义当为“黑虎", 因而,《诺皋记》里记载“太一君讳腊(虎)"便属 自然。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11-18 10:51
      回复
        羌戎族方士谬忌把天神之最贵者介绍给汉武帝,以祈长寿这和彝族创世史诗《梅葛》里表达的虎宇宙观也是一致的。而《老子》的“道生一,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庄子》“主之以太一.”的宇宙本体观,正是彝族虎图腾神话的哲学概括。如果说这样理解“太一”是正确的话,那么前人为何一直未能破译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不能直译“太一”之名;二是故弄玄虚。当文明渐开时,若直言“神之最贵者虎也”,是大煞风景的,便没人再信了。相反,曲而言之,用道家术语出之,比较神秘,崇高,神乎其灵;故知之者(如把“泰.”介绍给汉武帝的方士谬忌)不肯直言其讳,而不知者更避浅就深,只从哲理上 研究太一,结果越引越繁,反失其真。 如今以彝语和图腾崇拜解释,似乎更接近真实。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11-18 10:52
        回复
          至于说连腊祭、腊八都来自少数民族的虎祭和公虎(腊颇),则确实有些牵强附会了。
          谈到道教的虎崇拜,役虎、驱虎诸信仰,还得追溯到道教的起源和对老子的信仰。老子本是历史人物,实有其人,与孔子同时略早,著《道德经》五千言,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哲学家。其关于宇宙的形成、天人关系、“道法自然”诸说,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贡献。到东汉,张道陵以道家为标榜,创道教,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他把道家宗教化,也把老子尊为道教始祖 一太上老君,说老 子是最早驱伏老虎的仙人。江西龙虎山 武县道教正宗正天帅道教祖庭一 正一派 道 教的发源地。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11-18 10:52
          回复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属武夷山余际,具有美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境内奇峰竞显,丹崖碧热水风景绝佳,被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山由龙形山和虎形山组成“有龙虎之报教 龙虎山。据传,第代天师张道陵在 北山中修旅神丹,开前轮虎现,放改旧名锦山日龙虎山。《神仙传》记救张道陵博道工些 但认为“此无益于年命! '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经》。张道陵在蜀鹄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后尊之为张天师。此言天人传道,乘龙虎而下。张道陵传法给赵异时,对他有七种考验,其中的第四试,就是受虎搏考验:“令具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异衣服,异不恐,颜色不变。”并有一番求道说词,虎乃起去。可见虎在道家观念里是通灵的神使。因此,张道陵所炼的仙丹也称之为“龙虎大丹”。传说,有青龙白虎各一常绕丹鼎,三年丹成。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遗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回“龙虎山祖师玄坛”,后世子孙乃世代居此,传道布教。山下有演法观、丹灶、丹井及飞升台等遗址,还有著名的道观太上清宫,这里也流传着道家驱虎传说,特别集中到道家始祖老子身上,使虎文化更好地为道家说理服务。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3-11-18 10:53
            回复
              五代以前,龙虎山及天师府在道教中并不怎么显著,经晋人葛洪在道家理论上大加谊染,把老子神化,宗教气氛特别浓厚,虎文化也因之影响加深。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讲:
              (老子)身长九尺,黄色、乌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业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个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
              从这段记载看,老子不但长相奇特,已完全被神化,仙气十足,而且有降魔武器和庞大的卫队,出巡时要黄童百余人相从,有各种神兽护卫。这时,青龙增至十二个,白虎多至二十六个,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还加上似虎非虎、能避邪驱魔的十二个穷奇,三十六个辟邪。每走一步,雷电环绕在上,“晃晃昱昱”,光明无比。在一些有关著名道观、道徒的传说中,老虎都占有新字置。如:宋代岳阳地区的老子祠内就有青龙、白虎二神像替老子看门;武当山紫霄宫、五龙宫的四尊人形青龙白虎神像,高达丈余,威严肃穆,神像下两足间都有小形龙虎图像,以示其神本家、道家元(玄)坛神,向被认为是能驱虎降虎的。道家一向认为虎是元坛使者,认为事元坛神谨者,可得虎助。
              道家认为神巫也可以召虎以供驱使。虎原为武财神赵公明的化身,民间所画“镇宅神虎"意在避邪守财。也有的说法认为,天启年间,山东、河北白莲教盛行,以纸剪成人马形,吹之则变成兵马人物,祸乱官府豪绅;民间如果贴此画则可免灾殃。又传说, 张天师骑虎背,举剑祭起五雷符,可消除蛇蝎蜈蚣等毒虫。 《岁时杂记》载:“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和泥做张天师。”宋代刘松年《耕织图》中画
              有一农家屋梁上贴有张天师作法的图。由此可知,张天师作法图像宋代已流行。清代甘肃天水谷雨贴用的《五雷符》,即是张天师骑虎击剑图连更早期的神仙西王母东王公,也都是半虎半人的神仙。又传,历阳彭祖仙室常有二虎在祠左右,祷请风雨辄应。传说汉代东方朔遇仙后是骑虎回家的,他是虎精之子《神仙传》。又,晋时“吴猛有道术,同县邹惠政迎猛,夜于中庭烧香,虎来抱政儿超篱去。猛语云,无所苦,须臾当还。虎去数步,忽送儿归”。传说中道家吴猛的女儿吴彩鸾和文箫来人间相恋一一回,最 后又都回天上做神仙,升天时也是“各跨虎仙去”(见 裴钢《传奇》)。
              近年研究的新成果证明,就连道家始祖老子也是虎的化身。他的名字是虎名,“骑青牛过函谷关不知所终”的青牛,也是老虎。老聃即虎氏族酋长,虎图腾的再现。江淮之间,呼虎为“李耳”(见扬雄《方言》)。老子家乡河南苦县原是楚地,是土家族原地,用民族方言作自已的名字也是可能的。正像屈原《离骚》中所说:“帝高阳之苗裔....惟庚寅吾以降。”他以虎(寅)年生为荣耀吉利。老子也同样以蛮音取虎名为吉,正是虎图腾崇拜的印证。而他出函谷关时骑青牛,那也无疑骑的是黑虎,成道归仙了因为过去常讳言“虎”而谓为“牛”,骑虎又威猛不近情理,故言骑牛。而从当地以及道教崇虎观念看,老子骑牛可能是骑虎的隐说,这依道家教义和许多成仙者的先例(如吴猛和其女吴彩鸾文箫夫妇跨虎成仙的故事),也是顺理成章的。
              又相传,西晋道士郑思远(郑隐)曾拜葛玄为师,得传《九鼎丹经》等道家典籍,法术高深,收藏甚富,为其弟子葛洪整理传世。思远尤好养生诸术,年逾八十,健步若飞,少年追之,多所不及。他预知晋朝将乱,隐居霍山。在他的居地,虎生二子。山下虎斗,失此二子,虎父惊逸。思远见之将虎子抱回山舍饲养。待虎父寻儿归,依思远不去。思远每出行,三虎相随。后思远弃此虎父,二虎子负经依药以从。归时暖药酒,虎即拾柴燃火。以上种种传说说明,由晋到唐宋,驯虎之风颇盛。这时恰好宗教盛传,便都附会到道法高深的宗教行为上去了,这也是虎文化被神化的一大特点。
              此外,道家经典称为“龙虎经”,道家炼丹叫“龙虎丹”,也都是崇虎的体现。道家称为“丹经之祖”的典籍即命名为《龙虎经》、《古文龙虎经》,亦名《金碧古文龙虎经》、《金丹金碧潜通诀》,简称《龙虎经》或《金碧经》,托名为黄帝所著。据今人王明考证,此经原文与唐代羊参徵《金丹金碧潜通诀》相同,两者实为同书异名。按:“龙虎”是道家术语,分别指铅汞、阴阳、坎离、水火。道家炼丹、练气功则以龙虎比喻水火(肾水和心火),必须肾水和心火相交才能练成气功或炼出金丹。李咸用诗“鼎中龙虎伏初驯”,指道家炼丹练气卓有成效。道家制伏嚷怒情欲,使心火下降,曾
              水上润,即称之为降龙伏虎。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11-18 10:59
              回复
                《金丹金碧潜通读》是对《周易参同奥》文义的演绎,后者为东汉魏伯阳撰(三卷),为道家系统论述炼丹术的最早著作。书中用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大旨是参同“周易”、“黄”、“老子”炉火三家理法而会归于一能妙契大道,故日“参同契”,义为万物生产变化皆由阴阳交媾,欲求长生,须顺阴阳变化,从事炼丹修行。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11-18 11:05
                回复
                  据载,早在汉代,道家用符篆、咒语驱邪,使鬼神为人治病时,就在木板上画有“天兵”驱魔治病的图案。画面的一面画着病人,另一面画着七个天兵手执宝剑、长矛,骑在马上向病魔进攻,躲在云端的十个天神向病魔喷火。其中一人骑马,人骑虎,二人骑龙。可见在治病时也直接用龙虎神驱邪逐崇。由此可见,在道家看来,虎是天人相通的神兽,并把龙虎之气作为长生的标志。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3-11-18 11:05
                  回复
                    这里出了点问题应该是按旧《辞海》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1-18 11:58
                    回复
                      字多跟你混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1-18 23:46
                      回复
                        我记得彝族那个虎创世是一对兄弟上山打猎猎到了老虎,然后解剖老虎身体创世。
                        这个不能在某种意义上算太一吧。
                        不如壮族麽教的森林之王老虎,基本是被认为创造一方世界的王。


                        IP属地:贵州16楼2023-11-20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