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力集团,这个位于河北省徐水县的国际化企业,已成为中国索具行业的领军人物,一个亚洲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吊索具基地,而缔造这个“索具王国”的人物则不得不提两个人的名字——杨建忠和杨建国。
杨建忠和杨建国是双胞胎,长相相似,心有灵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共同在创业的道路上行走了25年,共同品尝着“商场”中的酸甜苦辣。
初出茅庐,一显身手
1985年,杨建忠、杨建国兄弟刚满20岁,还是徐水县南邵庄村的普通农家青年。凭着亲戚传授的一个小发明,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自家小院里“鼓捣”起一家叫做“迎春插绳机厂”的小厂,专门生产“钢丝绳插套机”。
“那时家里穷啊,开工厂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自己和父母过上好日子。”杨建忠说。兄弟俩东拼西凑借了2000元钱,花了1800元买了台其他工厂淘汰的旧机床,200元买了些工具和零件,就算开张了。第一台产品诞生后,他们毫不犹豫地用家里最后的400元生活费,像“押宝”一样在《工人日报》上刊登了一则豆腐块大小的广告。很快就有北京的厂家打来咨询电话。于是,兄弟俩骑着自行车驮着机器从徐水赶到北京去做演示。为了取得一线工人的好感,他们总是先替人家白干几天活儿,顺便演示插套机的实际工作效果。推销方式虽然“有点笨”,但效果很显著,工人们都打心眼里喜欢这两个“诚实的小伙子”。第一批产品顺利卖出后,赚到了几百元钱,这就是杨氏兄弟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从徐水到北京,骑自行车要10个小时,可当时没感到一点辛苦,就觉得挺骄傲的。那时我们整天脑子里就六个字:吃饭,睡觉,干活。”杨建国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骑自行车进京路上微风拂面的惬意。
小小的插套机让杨建忠、杨建国兄弟俩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1990年他们说服家人,从农家小院搬到了徐水县城,办起了正规的工厂。可就在企业稳步做大的时候,兄弟俩却毅然“出走”上海,重新创业。
携手闯上海——二次创业
“我们想大发展,不能只生产单一的产品,所以决定先去研究市场。最后选择去最大的市场——上海。”1994年初,当杨氏兄弟怀揣100万元流动资金踏上上海时,豪情万丈与背井离乡的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
在上海,现实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很辛苦,卖的钱不少,可开销太大,4个月就赔了11万元。” 杨建国这样回忆当时的局面。
为了节省资金,两个“百万富翁”在最繁华的都市吃最便宜的方便面、就着咸菜吃米饭。有一次,为给客户送一套索具,兄弟俩推着自行车走了整整7小时,两人的双脚全都磨破了。就这样,一步步坚持到1994年底,公司终于转危为安,渐渐有了丰厚的利润。
上海闯荡的经历开阔了兄弟俩国际化的眼界,也让他们看到了吊索具市场的潜力。1995年是兄弟俩创业的第10个年头,他们重返徐水老家,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吊索具生产基地,正式打出了“中国巨力集团”的名号。
巨力腾飞,索具行业形成
“中国索具市场很大,但是却没有人去开发,没有人去研究,没有行业标准,更没有人去完善,这是我们在上海最大的收获。”所以1995年建立巨力集团以后,兄弟二人有了明显的分工,杨建忠侧重于市场的开发和拓展,杨建国侧重于索具的开发与研究。兄弟二人开始招兵买马、广纳专业人士,大量的“空降兵”落户巨力。
“我们在上海就发现,中国索具市场潜力巨大,但生产企业都不成气候,没人去搞开发研究。巨力集团成立后,我们哥俩就有了一个分工,我侧重于吊索具的开发和研究,我哥哥侧重于市场的拓展。”在杨建国看来,他和哥哥的明确分工是巨力快速发展的一块跳板。
杨建忠和杨建国是双胞胎,长相相似,心有灵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共同在创业的道路上行走了25年,共同品尝着“商场”中的酸甜苦辣。
初出茅庐,一显身手
1985年,杨建忠、杨建国兄弟刚满20岁,还是徐水县南邵庄村的普通农家青年。凭着亲戚传授的一个小发明,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自家小院里“鼓捣”起一家叫做“迎春插绳机厂”的小厂,专门生产“钢丝绳插套机”。
“那时家里穷啊,开工厂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自己和父母过上好日子。”杨建忠说。兄弟俩东拼西凑借了2000元钱,花了1800元买了台其他工厂淘汰的旧机床,200元买了些工具和零件,就算开张了。第一台产品诞生后,他们毫不犹豫地用家里最后的400元生活费,像“押宝”一样在《工人日报》上刊登了一则豆腐块大小的广告。很快就有北京的厂家打来咨询电话。于是,兄弟俩骑着自行车驮着机器从徐水赶到北京去做演示。为了取得一线工人的好感,他们总是先替人家白干几天活儿,顺便演示插套机的实际工作效果。推销方式虽然“有点笨”,但效果很显著,工人们都打心眼里喜欢这两个“诚实的小伙子”。第一批产品顺利卖出后,赚到了几百元钱,这就是杨氏兄弟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从徐水到北京,骑自行车要10个小时,可当时没感到一点辛苦,就觉得挺骄傲的。那时我们整天脑子里就六个字:吃饭,睡觉,干活。”杨建国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骑自行车进京路上微风拂面的惬意。
小小的插套机让杨建忠、杨建国兄弟俩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1990年他们说服家人,从农家小院搬到了徐水县城,办起了正规的工厂。可就在企业稳步做大的时候,兄弟俩却毅然“出走”上海,重新创业。
携手闯上海——二次创业
“我们想大发展,不能只生产单一的产品,所以决定先去研究市场。最后选择去最大的市场——上海。”1994年初,当杨氏兄弟怀揣100万元流动资金踏上上海时,豪情万丈与背井离乡的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
在上海,现实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很辛苦,卖的钱不少,可开销太大,4个月就赔了11万元。” 杨建国这样回忆当时的局面。
为了节省资金,两个“百万富翁”在最繁华的都市吃最便宜的方便面、就着咸菜吃米饭。有一次,为给客户送一套索具,兄弟俩推着自行车走了整整7小时,两人的双脚全都磨破了。就这样,一步步坚持到1994年底,公司终于转危为安,渐渐有了丰厚的利润。
上海闯荡的经历开阔了兄弟俩国际化的眼界,也让他们看到了吊索具市场的潜力。1995年是兄弟俩创业的第10个年头,他们重返徐水老家,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吊索具生产基地,正式打出了“中国巨力集团”的名号。
巨力腾飞,索具行业形成
“中国索具市场很大,但是却没有人去开发,没有人去研究,没有行业标准,更没有人去完善,这是我们在上海最大的收获。”所以1995年建立巨力集团以后,兄弟二人有了明显的分工,杨建忠侧重于市场的开发和拓展,杨建国侧重于索具的开发与研究。兄弟二人开始招兵买马、广纳专业人士,大量的“空降兵”落户巨力。
“我们在上海就发现,中国索具市场潜力巨大,但生产企业都不成气候,没人去搞开发研究。巨力集团成立后,我们哥俩就有了一个分工,我侧重于吊索具的开发和研究,我哥哥侧重于市场的拓展。”在杨建国看来,他和哥哥的明确分工是巨力快速发展的一块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