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小米14成为当下最热门手机。小米电视音响5.1.4刚发布时,我曾发过一个云评测分析,那时售价3999,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我下了个性价比不高的观点。不过现在,如果搭配电视,3千不到就能购买到,那现在这个价格性价比如何?
这款回音壁为5.1.4真物理环绕机型,同时也是可拆式后环绕的机型。为目前可拆式真物理环绕机型中最便宜的,同比同为5.1.4的JBL BAR 1000(这款机型官方宣传是7.1.4声道,实测,跟上代换代机型JBL9.1一样,依旧是5.1.4),则要6千左右,而7.1.2的B97也要4千多。从声道数来对比的话,性价比的确还算不错。
这款小米回音壁外观作工方面品质感较高,金属网置加上金属拉丝外壳包裹,很有材质感。整个条子四方四正,棱角分明,看上去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后环绕拔插时的阻尼有点大。







单元配置方面,这款小米回音壁总共有由2个高音单元,5个全频跑道单元,4个天空圆型单元,再加一个8寸低音组成,分别是前三主声道左右声道分频设计各一个高音单元加一个跑道单元,其他声道均为一个全频单元,其中中置没有配置高音单元略显可惜。用手机闪光灯侧着照能看到条子里面的单元。
音轨支持较全面,杜比系和DTS系的音轨全支持了,包含全景声和DTSX。
连接接口有一进一出HDMI接口,同轴,光纤。基本能满足连接需求。当然蓝牙这些都是常规,就不多做介绍了。
所以在硬件方面,该有的都有了,但这些给的东西到底表现怎么样?
接下来上详细测量数据,先上各声道的频响曲线,这是左右声道的频响曲线,
这是中置声道的频响曲线,
这是环绕声道的频响曲线,
从图上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1,低频下潜在50HZ开始下滑,30HZ有个小回升,而且我用正弦波信号输入,用声压计采集也是这个结果。这个测量数据对于一个8寸炮来说是不及格的。2,从左右声道对比中置声道的单元配置差异,结合两者的频响曲线来看,可以推断出,左右声道的高音分频点偏高,一般书架音箱的高低音分频点大约在2K到3K之间,而小米回音壁的左右声道分频点明显更高,这样子做,明显是跟主流做法相悖的,缺点肯定是有的,高音单元的声音素质表现会减少,但同时,优点也会有,使得前三主声道左中右音色统一性有所提升。3,5K-8K之间的频段低于基准线几个DB,体现在听感上,会觉得齿音偏少.
低中高频中,无疑,低频表现是不行的,这个测量出来的下潜值,甚至还不如其他品牌的6。5寸小炮,但这个可以实实在在的8寸炮啊,而且奇怪的是虽然下潜测量数据不及格,但听感上却不差,量感,力度感,完全达到了8寸的水准。但又是为什么偏偏在下潜上表现不及格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跟小米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沟通,并向他们要来了在消声室的测量数据,
从消声室的数据上看,表现比我测量的要好很多。但是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测量数据是没问题的,最大的依据是,我很多机型测量出来的数据跟RTINGS是能吻合上的,曲线上的大波大谷都能对应上。而且我在贴吧上都已经回复了吧友说小米表现不好的论断,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也正是因为我的测量数据跟厂家消声室的测量数据对不上,所以我又绕着低音炮一周,反复多次测量了多个点位,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小米的低音炮和其他品牌的低音炮结构都不同,他采用的是前倒相结构,前倒相出来的低频声波正好和低音单元发出的声波在40HZ左右发出了谷波相位抵消,产生了类似声短路的现象。所以在40HZ的低频急剧下降,而在35HZ处又有了一个回升。所以只要把低音炮简单的换一个朝向,低音炮的低频能力终于达到8寸炮该有的水平了,这是低音炮改变朝向后的频响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100HZ后面的跟之前测量出来的几乎没变化,但100HZ前面发生了大变化,低频下潜直接往前提升了20HZ。我差点冤枉了小米。
就这个问题,就花费了我半个月的时间去探究真相。
接下来讲音效部分。
这款回音壁在PCM两声道的上混模式为全局立体声上混,也就是把左右声道的声音复制进后环绕进行回放,没有其他上混模式可选,且全程上混,不可关闭,就算在设置中关了上混功能,上混效果依旧有效。要关闭上混,只能采用把环绕插回本体的物理处理方式。在多声道杜比和DTS声道下,上混逻辑和PCM下又是不一样的,上混开启后,后环绕将采用主副声道发声的逻辑发声,也就是主后环绕发声时,另一个声道以低音量配合发声,声场会加大,但同时方位感减弱,我个人偏向关闭上混。
小米音响5.1.4有多种EQ模式,分别是标准模式,音乐模式,剧院模式,新闻模式,其实这几种模式就是不同的EQ预设置。其中通过各模式的频响曲线可以看出,标准模式相对其他模式三频偏为均衡,而音乐模式,而是在标准模式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低频,使音乐听上去相对低频不轰头。剧院模式则是在标准模式的甚至上加高低频和高频,形成两头翘的调音。使电影听感听上去更具刺激感。新闻模式,或者叫人声模式,则是在标准模式的基础上提升中频。使人声相对突显。模式的选择上,我个人的偏好是选择最均衡的一个用到底,不管是电影,音乐,还是新闻,永远是三频均衡的EQ更好听,相对更还原。我不大喜欢添加味精味的声音,偏离原本的音色。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音色喜好,这些模式就是给不同喜好的人准备的。
这款小米回音壁还有个人声增强功能,但仅对特定的DTSX片源有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DTSX片源都能开启,在人声对白增强上,我一直认为最简单粗暴的中置调节最有效,也就是单独对中置声道的音量电平调节。所以人声增强方面,算是一个小遗憾。
整体音效表现上,得益于真实物理的5.1.4声道布置,只要把后环绕拆下来放在合适的位置,杜比和DTS5.1的效果还不错,全景声和DTSX效果更佳,后环绕音量不小,而且摆放很随意方便,这也是可拆式的优点,后环绕拆离本体后,跟本体采用的是机身内置2.4G通道连接。官方宣传后环绕续航为10小时,与其他可拆式回音壁机型相当。
续航测试:从早上9点开始用日常音量持续播放,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左右,后环绕还能继续工作,其中有一个后环绕已经黄灯亮起提示充电,其间总工作时间已经超出了官方宣传的10个小时,所以续航方面还算不错,而且如果当没信号输入时,后环绕会自动进入待机状态,进一步加长续航。
后环绕如果不想来回充电,也可以用TPYE-C插电使用。
总结:小米音响5.1.4,如果按刚上市时的3999售价,性价比的确算不上高,但现在的售价,挺有诚意了,性价比不错,音质音效的表现对的起价格。值得推荐。并为早期我在测量这台机器时出现的小插曲抱歉。
在往年,国产只有一些低端回音壁机型,甚至有一些小品牌打着真实环绕的幌子实际上出来的却是假环绕效果。而今年,陆续有好几个国产品牌推出真正的多声道真实物理环绕机型,虽然现在的国产机型还未进入回音壁的高端旗舰市场,但首先从性价比下手,是一条正常的路线,从情怀上来说,我也是相当支持的,从4进步到5其实不难,但从0迈向1却是一个最大的进步。

这款回音壁为5.1.4真物理环绕机型,同时也是可拆式后环绕的机型。为目前可拆式真物理环绕机型中最便宜的,同比同为5.1.4的JBL BAR 1000(这款机型官方宣传是7.1.4声道,实测,跟上代换代机型JBL9.1一样,依旧是5.1.4),则要6千左右,而7.1.2的B97也要4千多。从声道数来对比的话,性价比的确还算不错。
这款小米回音壁外观作工方面品质感较高,金属网置加上金属拉丝外壳包裹,很有材质感。整个条子四方四正,棱角分明,看上去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后环绕拔插时的阻尼有点大。








单元配置方面,这款小米回音壁总共有由2个高音单元,5个全频跑道单元,4个天空圆型单元,再加一个8寸低音组成,分别是前三主声道左右声道分频设计各一个高音单元加一个跑道单元,其他声道均为一个全频单元,其中中置没有配置高音单元略显可惜。用手机闪光灯侧着照能看到条子里面的单元。
音轨支持较全面,杜比系和DTS系的音轨全支持了,包含全景声和DTSX。
连接接口有一进一出HDMI接口,同轴,光纤。基本能满足连接需求。当然蓝牙这些都是常规,就不多做介绍了。
所以在硬件方面,该有的都有了,但这些给的东西到底表现怎么样?
接下来上详细测量数据,先上各声道的频响曲线,这是左右声道的频响曲线,

这是中置声道的频响曲线,

这是环绕声道的频响曲线,

从图上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1,低频下潜在50HZ开始下滑,30HZ有个小回升,而且我用正弦波信号输入,用声压计采集也是这个结果。这个测量数据对于一个8寸炮来说是不及格的。2,从左右声道对比中置声道的单元配置差异,结合两者的频响曲线来看,可以推断出,左右声道的高音分频点偏高,一般书架音箱的高低音分频点大约在2K到3K之间,而小米回音壁的左右声道分频点明显更高,这样子做,明显是跟主流做法相悖的,缺点肯定是有的,高音单元的声音素质表现会减少,但同时,优点也会有,使得前三主声道左中右音色统一性有所提升。3,5K-8K之间的频段低于基准线几个DB,体现在听感上,会觉得齿音偏少.
低中高频中,无疑,低频表现是不行的,这个测量出来的下潜值,甚至还不如其他品牌的6。5寸小炮,但这个可以实实在在的8寸炮啊,而且奇怪的是虽然下潜测量数据不及格,但听感上却不差,量感,力度感,完全达到了8寸的水准。但又是为什么偏偏在下潜上表现不及格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跟小米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沟通,并向他们要来了在消声室的测量数据,

从消声室的数据上看,表现比我测量的要好很多。但是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测量数据是没问题的,最大的依据是,我很多机型测量出来的数据跟RTINGS是能吻合上的,曲线上的大波大谷都能对应上。而且我在贴吧上都已经回复了吧友说小米表现不好的论断,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也正是因为我的测量数据跟厂家消声室的测量数据对不上,所以我又绕着低音炮一周,反复多次测量了多个点位,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小米的低音炮和其他品牌的低音炮结构都不同,他采用的是前倒相结构,前倒相出来的低频声波正好和低音单元发出的声波在40HZ左右发出了谷波相位抵消,产生了类似声短路的现象。所以在40HZ的低频急剧下降,而在35HZ处又有了一个回升。所以只要把低音炮简单的换一个朝向,低音炮的低频能力终于达到8寸炮该有的水平了,这是低音炮改变朝向后的频响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100HZ后面的跟之前测量出来的几乎没变化,但100HZ前面发生了大变化,低频下潜直接往前提升了20HZ。我差点冤枉了小米。
就这个问题,就花费了我半个月的时间去探究真相。
接下来讲音效部分。
这款回音壁在PCM两声道的上混模式为全局立体声上混,也就是把左右声道的声音复制进后环绕进行回放,没有其他上混模式可选,且全程上混,不可关闭,就算在设置中关了上混功能,上混效果依旧有效。要关闭上混,只能采用把环绕插回本体的物理处理方式。在多声道杜比和DTS声道下,上混逻辑和PCM下又是不一样的,上混开启后,后环绕将采用主副声道发声的逻辑发声,也就是主后环绕发声时,另一个声道以低音量配合发声,声场会加大,但同时方位感减弱,我个人偏向关闭上混。
小米音响5.1.4有多种EQ模式,分别是标准模式,音乐模式,剧院模式,新闻模式,其实这几种模式就是不同的EQ预设置。其中通过各模式的频响曲线可以看出,标准模式相对其他模式三频偏为均衡,而音乐模式,而是在标准模式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低频,使音乐听上去相对低频不轰头。剧院模式则是在标准模式的甚至上加高低频和高频,形成两头翘的调音。使电影听感听上去更具刺激感。新闻模式,或者叫人声模式,则是在标准模式的基础上提升中频。使人声相对突显。模式的选择上,我个人的偏好是选择最均衡的一个用到底,不管是电影,音乐,还是新闻,永远是三频均衡的EQ更好听,相对更还原。我不大喜欢添加味精味的声音,偏离原本的音色。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音色喜好,这些模式就是给不同喜好的人准备的。
这款小米回音壁还有个人声增强功能,但仅对特定的DTSX片源有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DTSX片源都能开启,在人声对白增强上,我一直认为最简单粗暴的中置调节最有效,也就是单独对中置声道的音量电平调节。所以人声增强方面,算是一个小遗憾。
整体音效表现上,得益于真实物理的5.1.4声道布置,只要把后环绕拆下来放在合适的位置,杜比和DTS5.1的效果还不错,全景声和DTSX效果更佳,后环绕音量不小,而且摆放很随意方便,这也是可拆式的优点,后环绕拆离本体后,跟本体采用的是机身内置2.4G通道连接。官方宣传后环绕续航为10小时,与其他可拆式回音壁机型相当。
续航测试:从早上9点开始用日常音量持续播放,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左右,后环绕还能继续工作,其中有一个后环绕已经黄灯亮起提示充电,其间总工作时间已经超出了官方宣传的10个小时,所以续航方面还算不错,而且如果当没信号输入时,后环绕会自动进入待机状态,进一步加长续航。
后环绕如果不想来回充电,也可以用TPYE-C插电使用。
总结:小米音响5.1.4,如果按刚上市时的3999售价,性价比的确算不上高,但现在的售价,挺有诚意了,性价比不错,音质音效的表现对的起价格。值得推荐。并为早期我在测量这台机器时出现的小插曲抱歉。
在往年,国产只有一些低端回音壁机型,甚至有一些小品牌打着真实环绕的幌子实际上出来的却是假环绕效果。而今年,陆续有好几个国产品牌推出真正的多声道真实物理环绕机型,虽然现在的国产机型还未进入回音壁的高端旗舰市场,但首先从性价比下手,是一条正常的路线,从情怀上来说,我也是相当支持的,从4进步到5其实不难,但从0迈向1却是一个最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