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手在写SCI论文时会问:从写作到发表SCI论文需要经历哪些过程?实际上,成功发表SCI论文主要包括准备、撰写、投稿、投稿回应、审稿及初审费、审稿周期、修改和接收。
1、准备
当实验数据收集差不多时,可以开始准备论文写作。此时,不要为一两个无法完成的数据而苦恼,因为最终完成的论文可能并不需要这些数据。当实验数据收集到大约90%时,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这包括查阅与自己实验设计相近的5-10篇论文(虽然不能完全相同),目的是通过参考他人的写作模式初步设计自己的论文大纲。例如确定论文标题、实验方法的写作顺序、实验结果在论文中的呈现顺序、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使用何种统计方法、使用图表还是表格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参考其他文献就直接开始写作,最后可能会发现有很多无用的内容需要删除,而一些重要的内容却没有写上,得不偿失。
2、撰写
论文的内容应该以作者从事的工作种类和研究成果为基准。但要注意论文格式,因为不同的期刊对论文格式有不同的要求。符合目标期刊格式的论文会给编辑留下很好的印象,并且一旦被录用,将来修改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3、投稿
首先决定投稿到哪个期刊。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通常就应该做出这个决定。主要考虑两个方面:期刊的级别和研究方向。
选择期刊的级别主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质量(有些单位可能有具体期刊名称的要求),可以依次考虑投稿到SCI、中文核心、国家级、省部级期刊。
选择期刊的研究方向: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方向和领域,有些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对这些非常严格,不符合它们的发文方向的论文将会在初审阶段被拒绝。尽管拒稿回复通常很快,但在投稿之前仔细研究一下是很重要的。
投稿方式:只要按照各期刊编辑部的要求进行即可,大多数期刊接受电子文档,并提供专门的电子邮件地址。有些期刊还设置了在线投稿系统,非常方便。
4、投稿回应
这是编辑部的事情。作为投稿人,也必须清楚所投期刊对投稿的回应时间和方式,否则在投出稿件后就没有底气了。
投稿回执:不同期刊对投稿回应的方式各不相同。大多数核心期刊在收到作者投稿后会立即发出回复函(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电子邮件),这个回执并不是录用通知,只是告知收到了稿件并下一步的安排。当然,并不是所有期刊都会这样做,一些国家级、省级期刊通常不会发回执,投递之后你只能静心等待,只有接到消息才算是录用通知。否则就是没有任何回应。所以,如果投给国家级或省级期刊后一个月还没有消息,可以适当咨询一下。
5、审稿及初审费
稿件收到后,编辑会进行初步审查,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期刊的发文方向以及整体质量。如果初审通过,恭喜你,可以交纳初审费了。什么是初审费呢?据期刊编辑部所说,初审费用用于专家审稿(每一分钱都需要作者承担)。审稿费的数额各不相同,一般原则是期刊级别越高,费用越高,但并非绝对。这是最让作者头疼的事情,交了初审费之后,不知道等待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被录用,很多时候连审稿意见都没有。要转投另一个期刊还需要交费...如果投稿三次都不被接收,你作为低工薪阶层的作者还会有信心再投吗?然而,既然你有把握自己论文的质量,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都是专家(很多不负责任的导师让他们的学生审稿),或者他们对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了解有限。
6、审稿周期
专家审稿周期通常很长,不然他们怎么能叫专家呢。大多数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约为三个月,有些甚至需要半年。当然,有些负责任的专家审稿速度很快,如果碰到这样的专家,那你太幸运了。否则,交了钱等了三五个月,等来的却是一封退稿信,是不是有点悲惨?毕业、就职等事情都在等发表论文解决。
7、修改
如果收到了修改意见,说明你的稿件还有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被录用,二次审稿被拒的情况也不少见。一些正规的核心期刊(但并非所有期刊)通常会将第一轮修改后的稿件再次送回给审稿专家,因此在面对不正确的审稿意见时,反馈意见一定要委婉得当,方式非常重要,修改不能让审稿专家感到不满意,被拒绝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如果第一次修改通过,而且没有(学科方面的)严重问题,编辑通常不会再将修改稿送给审稿专家。这个阶段主要与责任编辑打交道,通常他们对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了解不多,只会对一些表达不通顺的句子、符号和格式进行修改,通常能通过责任编辑这一关。
8、接收
论文被接收后,按照提供印刷稿件的要求进行投稿。下一个环节就是收到印刷编辑寄回的校样。校样一般需要尽快寄回给印刷编辑。在寄送校样的同时,出版商会要求填写版权转让书(Transfer of Copyright),并告知支付版面费的方式和订购印刷版的方法。
#sci##医学论文#
1、准备
当实验数据收集差不多时,可以开始准备论文写作。此时,不要为一两个无法完成的数据而苦恼,因为最终完成的论文可能并不需要这些数据。当实验数据收集到大约90%时,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这包括查阅与自己实验设计相近的5-10篇论文(虽然不能完全相同),目的是通过参考他人的写作模式初步设计自己的论文大纲。例如确定论文标题、实验方法的写作顺序、实验结果在论文中的呈现顺序、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使用何种统计方法、使用图表还是表格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参考其他文献就直接开始写作,最后可能会发现有很多无用的内容需要删除,而一些重要的内容却没有写上,得不偿失。
2、撰写
论文的内容应该以作者从事的工作种类和研究成果为基准。但要注意论文格式,因为不同的期刊对论文格式有不同的要求。符合目标期刊格式的论文会给编辑留下很好的印象,并且一旦被录用,将来修改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3、投稿
首先决定投稿到哪个期刊。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通常就应该做出这个决定。主要考虑两个方面:期刊的级别和研究方向。
选择期刊的级别主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质量(有些单位可能有具体期刊名称的要求),可以依次考虑投稿到SCI、中文核心、国家级、省部级期刊。
选择期刊的研究方向: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方向和领域,有些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对这些非常严格,不符合它们的发文方向的论文将会在初审阶段被拒绝。尽管拒稿回复通常很快,但在投稿之前仔细研究一下是很重要的。
投稿方式:只要按照各期刊编辑部的要求进行即可,大多数期刊接受电子文档,并提供专门的电子邮件地址。有些期刊还设置了在线投稿系统,非常方便。
4、投稿回应
这是编辑部的事情。作为投稿人,也必须清楚所投期刊对投稿的回应时间和方式,否则在投出稿件后就没有底气了。
投稿回执:不同期刊对投稿回应的方式各不相同。大多数核心期刊在收到作者投稿后会立即发出回复函(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电子邮件),这个回执并不是录用通知,只是告知收到了稿件并下一步的安排。当然,并不是所有期刊都会这样做,一些国家级、省级期刊通常不会发回执,投递之后你只能静心等待,只有接到消息才算是录用通知。否则就是没有任何回应。所以,如果投给国家级或省级期刊后一个月还没有消息,可以适当咨询一下。
5、审稿及初审费
稿件收到后,编辑会进行初步审查,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期刊的发文方向以及整体质量。如果初审通过,恭喜你,可以交纳初审费了。什么是初审费呢?据期刊编辑部所说,初审费用用于专家审稿(每一分钱都需要作者承担)。审稿费的数额各不相同,一般原则是期刊级别越高,费用越高,但并非绝对。这是最让作者头疼的事情,交了初审费之后,不知道等待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被录用,很多时候连审稿意见都没有。要转投另一个期刊还需要交费...如果投稿三次都不被接收,你作为低工薪阶层的作者还会有信心再投吗?然而,既然你有把握自己论文的质量,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都是专家(很多不负责任的导师让他们的学生审稿),或者他们对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了解有限。
6、审稿周期
专家审稿周期通常很长,不然他们怎么能叫专家呢。大多数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约为三个月,有些甚至需要半年。当然,有些负责任的专家审稿速度很快,如果碰到这样的专家,那你太幸运了。否则,交了钱等了三五个月,等来的却是一封退稿信,是不是有点悲惨?毕业、就职等事情都在等发表论文解决。
7、修改
如果收到了修改意见,说明你的稿件还有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被录用,二次审稿被拒的情况也不少见。一些正规的核心期刊(但并非所有期刊)通常会将第一轮修改后的稿件再次送回给审稿专家,因此在面对不正确的审稿意见时,反馈意见一定要委婉得当,方式非常重要,修改不能让审稿专家感到不满意,被拒绝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如果第一次修改通过,而且没有(学科方面的)严重问题,编辑通常不会再将修改稿送给审稿专家。这个阶段主要与责任编辑打交道,通常他们对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了解不多,只会对一些表达不通顺的句子、符号和格式进行修改,通常能通过责任编辑这一关。
8、接收
论文被接收后,按照提供印刷稿件的要求进行投稿。下一个环节就是收到印刷编辑寄回的校样。校样一般需要尽快寄回给印刷编辑。在寄送校样的同时,出版商会要求填写版权转让书(Transfer of Copyright),并告知支付版面费的方式和订购印刷版的方法。
#sci##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