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在重庆綦江,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跟随父母,和小我1岁的弟弟,一起来到了长兴岛。那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在橘园干农活,春天浇水施肥,秋天采摘,冬天的时候一筐筐背去卖。所以我的童年记忆也几乎全在那成片的橘园里,那时候,我的世界似乎也就是橘园那么大,需要努力地劳作,才能收获果实;我也未曾想到过,我会和大海、会和造船结缘。
2009年我中学毕业,因为成绩不算理想,在犹豫未来到底何去何从的时候,从学校的招生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技校。父母觉得既然学习不好,那就好好学门手艺,起码以后能够不用像他们一样一辈子挣扎在橘园中。于是,我在压根不懂,甚至是从没接触过焊接的情况下,报了一门叫做“冷焊”的专业。
进入技校,开始学电焊了才知道,原来学电焊跟练功一样,需要扎马步练基本功,因为焊接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手要稳、身体要稳,所以经常练习的时候就一蹲蹲半天;焊接时候飞溅的火花、流淌的铁水,常常穿透工作服,烫伤皮肤,但是为了焊接成型,你无法躲闪,连细微的抖动都不可以。感觉很可怕,但时间久了便也觉得没什么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苦。我曾经在暑期的时候,去马家港的砖厂打零工,露天的作业没有遮蔽,必须顶着炎炎烈日;而且因为年纪小力气不够,我每次只能搬人家一半不到的砖块,同样的数量我需要比别人多搬2倍的时间。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那一个多月我搬砖只赚了1000块钱。因为这段经历,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好好学习技术,改变命运的决心,我必须努力奋斗。
我从不害怕吃苦,但是我却怕自己性格的缺点。因为我天生内向,平时默不作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我都羞于向老师请教。很快,我的焊接技术遇到了瓶颈,久久没有提升,这让我困扰、担忧。直到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明灯,我亦师亦母的人——朱瑞霞老师

2010年的时候,朱瑞霞担任上海市星光计划集训的培训老师,我是里面的学员。一开始,他也并没有过多留意到这个不爱说话的我。直到有一天,我眉骨上顶了很长一道疤去上课,朱老师才注意到我。那道疤是我用砂轮机锯钢管的时候,砂轮片崩到了眼罩,因为力量太大,眉骨破了一道口子。
朱老师刚开始以为我是调皮打架搞的,她问我,但我躲躲闪闪的不好意思回答。朱老师看出来我比较内向,但她觉得我基本功还算扎实,平时练习也舍得花力气。她就开始关注我,在我烧焊的时候站边上看,看出问题来了就直接跟我讲,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在哪里,怎么做才是对的。
在朱老师指导下,我的电焊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但是还是因为之前闷着太久了,很多技术还是跟不上,所以那一年的集训,我最后落选了。

蔡春茂参加星光计划集训的场景(图左)
但朱老师并没有放弃我,她仍然帮我,仍然把我当徒弟教。后来朱老师告诉我,是因为她当年的学习经历,又觉得我算是可造之才,所以就一直教我。我想我也得跟老师争口气,在12年的时候,我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拿了三等奖,算是种认可。
2012年我们开始做MARK III模拟舱,那时候我们都还没有接触过那么薄的不锈钢板材焊接,甚至连材料都没有,配套的焊机也没有,就靠平时捡一些厚度差不多的白铁皮,朱老师带着我们一遍遍去做实验,去克服薄板焊接咬边、缩孔问题,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去摸索合适的电流电压、合适的焊接手势。失败了无数次,但是我们都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奋斗,才有可能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成了班组长。我们的MARK III小组也取得了成绩,在我们首次自主建造的8万立方米LNG船MARK III围护系统中,我们交出的最好成绩是4号舱0漏点的好成绩,也为我们后续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零漏点是个什么概念,MARK III的燃料舱,接近七八层楼高,交验要求非常严格,所焊接的每一条焊缝都需要百分之百检测,还需要做2遍,20多个检测人员做2遍检测需要整整一周时间。国外服务商做的23000箱的第一个燃料舱,检测是8个漏点,最后一艘也检测出了2个漏点。我带着班组一起努力,MARK III的技术,我们不比国外差。我们班组也获得了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我非常的幸运,幸运地来到了江南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幸运地遇到了我的恩师,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团队!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勤奋、细致,去不断提升我们公司MARK III的技能水平。如今,我们已经摘下LNG这颗明珠,今后,我们要要将它做成公司的金牌产品!
策划/蔡勤宏 余俊伟梁 静
文/蔡春茂
编辑/陈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