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读者视角吧 关注:7,715贴子:19,438
  • 17回复贴,共1

对全职读者设定的一些浅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本书确实网文神作。有思考深度。以下是在下的浅见,可能说的有些混乱,还请多多指教。
这本书设定可能有些绕。【星座】、【故事】这两个词语,我认为是《全知读者视角》的核心,能理解这个,后面那些抛出来的设定都很容易理解。
而星座和故事(在下面可以理解为「文本」),关键在他们的交互。【互文性 | 符号间性】,这个术语描述了这一点。互文性这个词语的意义是:
1、每一个文本都是引用(或者说剽窃)自另一个文本。
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星座实际上就是一个文本,然后金独子所在的故事相当于另一个文本。星座打赏金独子,是看到有符合自己的剧本,星座希望自己作为意义符号能永久流传下去。而星座的打赏和化身,化身,可以暂时理解为类似读斗罗大陆时代入唐三有爽感。
为什么要流传?文本不流传,那就没有意义。要有读者,文本才有意义。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说:「文学作品的文本是已完成的含意结构,但它的含意其实是读者个人的“产品”或“创造”。」
具体到星座怎么理解?《全知读者视角里》他是过去所有积累的故事里的角色,他可以是历史名人、神话人物,这就非常奇葩——现实中,比如说中国2000年对孔子的传说各种故事。然后这个故事越多,比如孔子的故事肯定比孙悟空的故事丰富,一个积累2000年,一个积累一千年不到。
然后故事多的人物,星座能力就强,就能影响越来越多的故事。上文我们把故事替换为【文本】,这就是说,引用次数越多,这个「星座」就越容易流传下去,好像灌水论文的引用一样,或者网站传播废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0-27 04:02回复
    英雄所见略同,在大体上的理解是差不多了,用楼主的话来讲就是把文本上传递与扩展比作星座和故事的化身与继承。
    至于孙悟空和孔子间的例子有点不恰当,故事不仅需要积累,更需要沉淀。时间与成就并不能划等号,故事也不是越多越好。放在作品里更应该考虑受众面与传播度(好比外国总喜欢我们的孙悟空)
    而这种类比隐喻的手法几乎全文都在用,作者利用小说三要素,把灭活法的故事映射到《全知》,正如生活好比一部小说,让独子和读者都宛如阅读了两个故事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0-27 21:3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位韩国作者,在小说里将这个理论转换为「主角金读者只要继续阅读《灭活法》,就会不断重复书中发生的事情。」如果主角不读,也就是我们读者不去看《全知读者视角》这篇小说,这篇文字,它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串屏幕文字,或者是一本无用吃灰的实体书。
      在读者阅读一本书时,我们实际上看到了很多,《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写了我们可能看到的图景。
      ▶文字,时空的离散延伸性
      文字,本身就是现实的「离散替代物」,正因为他们不完全等于现实,析取现实的一部分特征,才能代替现实。你描述一个苹果不需要亲自拿来一个苹果,只需要写下一笔,这一笔就把苹果这个概念离散化了。
      全知读者视角这个小说的设定的关键在于「故事」和现实的界限被打破了。
      这包含时间和空间界限,你们可以看到星座几乎是万能的,能搜索到任何有利于自己传播下去的故事。关羽张飞、孙悟空、韩国历史名人都进入了金独子的灭活法世界里。
      我们必须清楚,任何星座、或者说读者,都希望自己的故事文本能传颂下去,传播下去,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但是,在小说里,这个作用被放大了。
      但是在《全知》的灭活法小说里,这个故事文本的世界被实体化了,然后真正的让星座穿越到其它故事文本的世界,这是时空的离散特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元小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是——讨论小说的小说,设定比较绕,但【设定】够深刻够有趣、足够有延展延伸的空间,怪不得这么火。
      ▶【全知视角】、【第四面墙】
      这是这本小说,另外两个概念。
      写小说分为第一人称视角、有限第三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然后就是全知视角。金独子读完了灭活法,所以说是全知视角,但得加上「读者」。所以这就是书名。
      而第四面墙是虚构工作和观众之间解除嫌疑工作的一部分。它允许观众在他们看真正的事件的时候感受虚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0-27 23:15
      回复
        神作啊,世界体系搭的很棒。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0-31 11:55
        回复
          大佬你好,我是去年和你聊全知读者视角的,你的观点专业切入点很好。特别是借符号学解释和离散的观念。请问有没有类似的文献能进行参考或者对学习此类人文科目的,毕竟我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途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24 21: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