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树吧 关注:51贴子:3,363
  • 0回复贴,共1

王铁树纪录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学生给我们拍纪录片《铁树开花》创作于2011年7月。整个创作过程是异常艰辛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的确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其中的收获也同样是巨大的。
  2011年6月份他们确定参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暑期社会实践,同时也有了创作一部反应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片子。
  确定了选题,从院系借拍摄设备,就进入了拍摄阶段。
  现在想想,他们拍摄过程真的非常艰辛。首先是确定拍摄对象。他们拍摄队伍一行5人,听说是分成两个小组,寻找拍摄对象。因为是拍摄新生代农民工的纪录片,需要走进工厂、饭店、建筑工地等众多地方寻找拍摄对象。他们手里拿着院系开的介绍信,感觉应该会很顺利。但是现实却给他们泼了冷水。虽然拿着院系介绍信,说明他们的拍摄缘由,但是好多工厂、饭店等依旧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参与拍摄,毕竟在他们看来,不希望将这些工作环境通过镜头展示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一家工厂找到了已经是车间主任的陈艺飞,在一家酒店找到了我。同样的80后,同样的年轻人,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我们拥有的的青春与梦想感动和激励着他们,当然,他们也确定了我们作为纪录片的拍摄对象。
  他们从拍摄场地到学校乘坐公车也要一个多小时,所以他们吃住都和拍摄对象一块。为了只是能够体验我们的生活,更真实地反应我们的现状。每天跟踪拍摄,早上五点多拍起来,晚上很晚才睡,虽然很累,但他们也拍摄到很多有意义的镜头。
  纪录片拍摄结束到现在也有好几个月了。现在他们也会感觉到,干好一件事情真的不容易。
  选定一个拍摄对象时,最好与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开始拍摄。处得时间长了,也就减少了相互之间的陌生感。同时拍摄对象也对镜头不再陌生,也不会有太多的顾及,可以避免摆拍,拍摄到这个人物最真实的生活。
  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沟通与交流。及时的沟通与交流是片子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这种沟通不只是主创与拍摄对象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主创之间的相互沟通,要对每天的拍摄工程进行总结,对出现的差错及时纠正。同时要确定好第二天的拍摄规划。
  尽可能拍摄到他们想要的镜头。不要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因为缺乏自己需要的镜头而失望。当然,对于他们现有的镜头,也有认真拍摄,确定好景别与构图,更好地反应片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为了保证镜头的稳定,拍摄过程一定不能偷懒。尤其是拍摄一些固定镜头时,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一定要注意使用三脚架。毕竟拍摄到摇晃的镜头,尤其是他们想要的镜头非常摇晃时,也只能是遗憾了。
  能够参与纪录片拍摄,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也很高兴能够参与到自己《铁树开花》的拍摄过程中,相信这些经历与收获也将成为他们作品创作中非常丰富的财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0-21 17: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