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回复贴,共1

瘪三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瘪三”源于上海话,原指讨饭的人。据传,这个词最初是红毛侍卫在驱赶小乞丐时口呼出来的,小乞丐偷了面包被追赶,最终被暴打,周姓鱼贩相救并流传市井。还有一种说法是,“瘪三”是英语“beggersir”音译过来的贬义词汇。现在,“瘪三”已经成为上海人的专利,指那些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城市游民,含有贬义。


1楼2023-10-20 19:16回复
    题目:一个方言的有活力必须要有足够的造词能力
    摘要:上海话俚语的由来,以及社会结构调整新东西的日新月异,只有造词跟上去,方言才能有活力,让人感到有词说。一些底层词汇是不可能被外来语替代的,语言学家应该研究方言的造词能力,以促进方言的活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语言不再造新词是不可能的,除非该语言已停用。以前的吴语一直都在造新词。现在的吴语不再造新词了,这恰恰表明吴语已经停用。网上的东西不能轻信,吴方言的传统词汇和农耕小农有关的现在有些不用了,哪里还用啊,都现在化了所以方言不是口语了越说越少了。
    关键词:方言,造词能力,活力,社会变化,停用,传统词汇
    摘自:http://tieba.baidu.com/p/6349279452


    2楼2023-10-20 19:33
    回复
      “瘪三”是上海话中的一个贬义词,最初是指一些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城市游民,后来随着地域的传播,逐渐演变成为对外地人的贬称。据传,这个词语最初是由英国租界中的一个红毛侍卫所提出的,他用“捺死你”(nasty)和“瘪三”(beggar)来赶走一个乞丐,但很快就被流传开来,并被演绎为一种广义的贬义之词。现在,“瘪三”已经成为了上海话中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
      摘自:http://tieba.baidu.com/p/889010459


      3楼2023-10-20 1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