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的船型从艏楼船型逐渐转向平甲板船型的原因主要在于战舰设计理念的演变和技术的进步。一战前的战列舰设计多采用艏楼船型,这种船型在当时被认为是最佳的设计。然而,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和德国的战列舰进行了激烈的交火,这次经验教训表明,战列舰的装甲防护水平需要得到提升。因此,战列舰的设计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平甲板船型开始被广泛采用。这种船型的特点是主炮塔全部前置或者全部后置,而非布置在船体中部,这样能使得主炮的射击角度更大,火炮的有效射程和射速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平甲板船型也便于对船体进行模块化设计,简化了维修和改造的过程。其次,战列舰的火炮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大口径主炮的出现使得炮弹的弹道更为平直,对水平防护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水平防护对于战列舰的防护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炮弹击中船体侧面,其造成的破坏会比垂直撞击更严重。纳尔逊级战列舰就是这一设计理念的典型代表,其装甲防护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后,蒸汽轮机技术的发展也为战列舰采用平甲板船型提供了可能。蒸汽轮机比以往的蒸汽机更为高效,使得战列舰能够在保持强大火力的同时维持较高的航速。总的来说,战列舰由艏楼船型转向平甲板船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战斗经验、技术进步以及对于更高效船型的追求。这一转变使得战列舰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得到了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