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一人之下时,看到无根生对姚广孝的评价,突然对姚广孝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主要来说说这个人。
《一人之下》故事中,对姚广孝的设定,是明初全性的掌门,是异人,他这辈子最伟大的功绩是在太平时节倾覆天下。如果按照剧中设定推测,那就是他给一帮全性门人划了道,带着他们成功造反。目的,据无根生的话说,是姚广孝为了消耗这帮全性暴徒精力而采取的对策,对全性其他人来说,是为了实现各自的抱负(所以他们甘愿被消耗);结果上来说,他们成功了,全性登上了政治舞台,夺得了话语权,而被压制的,应该是那时候的名门正派。
现实中的姚广孝,主动接近朱棣,鼓动其造反,最后帮助朱棣成功篡位,此战被称为“靖难之役”。
他是一个和尚,原来也读过书,因为喜欢穿着黑色的僧袍上殿议政,所以人称黑衣宰相。他只比朱元璋小七岁,算是朱棣上一辈的人,他劝朱棣造反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在“靖难之役”中,他帮助朱高炽坚守北平。造反成功后,他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主动放弃朱棣封赏,把财宝分给族人。他白天去皇宫上朝,晚上回庙里念经。后来,他还受命教导皇太孙朱瞻基。他整整辅助了朱棣家三代帝王。他八十四岁去世,比起那些兔死狗烹的臣子来说,晚年太平,善终。可见朱棣家三代对他都是身怀感激、尊敬有加,并且对他很放心。
这样一个能力、人品俱佳,吃得饱睡得好的人,一把年纪却鼓动小辈,主动出来搞事的动机就很奇怪,所以二哥给了个自己的推测:他是全性掌门,要为全性负责。但大家可以站在现实角度,先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上信息来自《明朝那些事》,但我不喜欢当年明月对他的评价。当年明月说姚广孝“不僧不道不儒”,明明是个和尚却跟道士学本事,读过书却考不上功名,我觉得这个指责有点刻意。谁说和尚就只能学禅?学儒学道,触类旁通,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不正是研究学问的正确态度吗?
现在回到上面那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出来搞事?我从他晚年编写的《道余录》中找到了蛛丝马迹,此时他已经79岁了,距他去世还有5年。请注意,这本书是他79岁、行将就木前特意编写的,是他在即将离世前,一定要站出来,说给后世听的话。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道余录》是一部反对程朱(程颢、程颐、朱熹,他们三人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对佛教诋毁、为佛教正名的著作。
《道余录》开头介绍了姚广孝自己的生平:他是个和尚,彼时正值元末兵荒马乱,他在一个叫径山的地方,跟着一个叫愚庵及的和尚学佛学,闲暇时候,为了增长见识,他也会研究其他“内外典籍”。从这里的自述,以及他坚持穿僧袍上朝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极其认同自己这个和尚身份的,并不是像当年明月那样说的,不僧不道不儒。他一直以来,就定位自己是个和尚。
在《道余录》中,他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今共然,奚足怪乎?意思是,古往今来,凡是学道的,一定贬退学儒的,凡是学儒的,一定贬退学道的,大家把这个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千多年来都是这样,太奇怪了。他自己贯通三教,大概是疑惑为什么不能去芜存菁、求同存异呢?
然后他又指出,二程一朱,对佛教的理解过于狭隘,存有私心偏见,解读并不公正客观。于是他用后面的一万多字,洋洋洒洒逐条反对二程一朱的观点。他编这部书,就是要来“杠”二程一朱的。
这个行为跟某些吧友何其相似!因为不认同对立的观点,非要站出来说说话。所以我妄自揣测他帮助朱棣篡位的原因,就是要为佛教正名。于是他开始行动:先在世俗取得成就,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掌握话语权;然后在即将离世前,出书,为佛教正名。因为他看到明初程朱理学开始盛行(朱元璋为了给自己找个好名声,消除在士大夫眼中大老粗的印象,认朱熹为祖),他预感如此下去,佛教必将被贬低,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应该改变这一切。
当然,上面的推测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大家不必当真,毕竟只是为了说句话而倾覆天下,搞的世道千疮百孔,这个理由怎么说都有点惊世骇俗。
…
这篇帖子的题目其实取的不太恰当,“杠精”这种词描述在姚广孝身上,毕竟不合适,可我也想不到其他的词语了…
如果大家对《道余录》感兴趣,可以回帖告知,有空的时候,我会挑几篇,让大家看看姚广孝这个“杠精”是怎么反驳远古大V的观点的。赞我赞我赞我。

《一人之下》故事中,对姚广孝的设定,是明初全性的掌门,是异人,他这辈子最伟大的功绩是在太平时节倾覆天下。如果按照剧中设定推测,那就是他给一帮全性门人划了道,带着他们成功造反。目的,据无根生的话说,是姚广孝为了消耗这帮全性暴徒精力而采取的对策,对全性其他人来说,是为了实现各自的抱负(所以他们甘愿被消耗);结果上来说,他们成功了,全性登上了政治舞台,夺得了话语权,而被压制的,应该是那时候的名门正派。
现实中的姚广孝,主动接近朱棣,鼓动其造反,最后帮助朱棣成功篡位,此战被称为“靖难之役”。
他是一个和尚,原来也读过书,因为喜欢穿着黑色的僧袍上殿议政,所以人称黑衣宰相。他只比朱元璋小七岁,算是朱棣上一辈的人,他劝朱棣造反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在“靖难之役”中,他帮助朱高炽坚守北平。造反成功后,他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主动放弃朱棣封赏,把财宝分给族人。他白天去皇宫上朝,晚上回庙里念经。后来,他还受命教导皇太孙朱瞻基。他整整辅助了朱棣家三代帝王。他八十四岁去世,比起那些兔死狗烹的臣子来说,晚年太平,善终。可见朱棣家三代对他都是身怀感激、尊敬有加,并且对他很放心。
这样一个能力、人品俱佳,吃得饱睡得好的人,一把年纪却鼓动小辈,主动出来搞事的动机就很奇怪,所以二哥给了个自己的推测:他是全性掌门,要为全性负责。但大家可以站在现实角度,先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上信息来自《明朝那些事》,但我不喜欢当年明月对他的评价。当年明月说姚广孝“不僧不道不儒”,明明是个和尚却跟道士学本事,读过书却考不上功名,我觉得这个指责有点刻意。谁说和尚就只能学禅?学儒学道,触类旁通,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不正是研究学问的正确态度吗?
现在回到上面那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出来搞事?我从他晚年编写的《道余录》中找到了蛛丝马迹,此时他已经79岁了,距他去世还有5年。请注意,这本书是他79岁、行将就木前特意编写的,是他在即将离世前,一定要站出来,说给后世听的话。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道余录》是一部反对程朱(程颢、程颐、朱熹,他们三人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对佛教诋毁、为佛教正名的著作。
《道余录》开头介绍了姚广孝自己的生平:他是个和尚,彼时正值元末兵荒马乱,他在一个叫径山的地方,跟着一个叫愚庵及的和尚学佛学,闲暇时候,为了增长见识,他也会研究其他“内外典籍”。从这里的自述,以及他坚持穿僧袍上朝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极其认同自己这个和尚身份的,并不是像当年明月那样说的,不僧不道不儒。他一直以来,就定位自己是个和尚。
在《道余录》中,他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今共然,奚足怪乎?意思是,古往今来,凡是学道的,一定贬退学儒的,凡是学儒的,一定贬退学道的,大家把这个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千多年来都是这样,太奇怪了。他自己贯通三教,大概是疑惑为什么不能去芜存菁、求同存异呢?
然后他又指出,二程一朱,对佛教的理解过于狭隘,存有私心偏见,解读并不公正客观。于是他用后面的一万多字,洋洋洒洒逐条反对二程一朱的观点。他编这部书,就是要来“杠”二程一朱的。
这个行为跟某些吧友何其相似!因为不认同对立的观点,非要站出来说说话。所以我妄自揣测他帮助朱棣篡位的原因,就是要为佛教正名。于是他开始行动:先在世俗取得成就,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掌握话语权;然后在即将离世前,出书,为佛教正名。因为他看到明初程朱理学开始盛行(朱元璋为了给自己找个好名声,消除在士大夫眼中大老粗的印象,认朱熹为祖),他预感如此下去,佛教必将被贬低,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应该改变这一切。
当然,上面的推测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大家不必当真,毕竟只是为了说句话而倾覆天下,搞的世道千疮百孔,这个理由怎么说都有点惊世骇俗。
…
这篇帖子的题目其实取的不太恰当,“杠精”这种词描述在姚广孝身上,毕竟不合适,可我也想不到其他的词语了…
如果大家对《道余录》感兴趣,可以回帖告知,有空的时候,我会挑几篇,让大家看看姚广孝这个“杠精”是怎么反驳远古大V的观点的。赞我赞我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