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讨论吧 关注:2贴子:13
  • 0回复贴,共1

论辨证施治的实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一整套的方法体系,有如以上所述。不过这种治病方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什么病,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上不出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上不出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上不出三阴三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中医经方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也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兹以太阳病为例释之如下。
如前所述,大阳病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一般的证。如感冒、流感、伤寒、麻疹等,于初发病时,经常产生这样的太阳病之症状,中医即依治太阳病的发汗方法治之,则不论原发的是什么病,均可彻底治愈。试想,各种基本不同的病,而竟都发作太阳病这样相同的证,这不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又是什么?依治太阳病证的同一发汗方法,而能治愈各种基本不同的病,这不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证的说明来看,对于六经八纲治则的执行,势必遵循适应整体用药的严格要求,显而易见,中医的辨证施治,还具有适应整体治疗的另一精神,也就是说,中医辨证施治,虽然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但同时必须在适应整体的情况下施行之。若为中医辨证施治下一个简明的定义,那就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众所周知,中医以一方常治多种病,而一种病常需多方治疗,即这种治疗精神的有力证明。
对于辨证施治的精神,虽如上述,但它治疗疾病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一本质的问题还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所以有效的道理。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患病人体何以会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才行。基于唯物辩证法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则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当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溺,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将不胜其寒,此皆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若论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时的寒热所能比,人体自可抗御之,又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于正胜邪却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有限,人体虽不断斗争,而病终不得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于是正邪相拒的情况,亦随时以证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所谓表证,即是人体欲借发汗的转机,自体表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里证,即是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转机,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如所谓半表半里证,即是人体欲借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此为基于人体的自然结构,势必是与病斗争的有限方式,以是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人体的机能旺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若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反应于病位。一句话,疾病侵入人体,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除,斗争不已,以是则六经八纲便永续无间而见于疾病的全过程,成为凡病不逾的一般的规律反应。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确的认识,以下介绍有关论说,以供参考。
《素问·评热病论篇》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此段大意是说,今邪气与精气、正气交争于体表的骨肉间,此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转机而解除病邪,故一般来说能得汗出者,大都是病邪却而精气胜。精气来自谷气,化生于胃,如果精气真胜,则其人当能食。邪气使人发热,如果邪气真却,则必不复热,若复热,为邪气还在。汗出,为精气外越。今汗出而还发热,显系邪胜而精亡,而不得谓为邪却而精胜也。若更不能食,则精气断绝而邪气独留,故不免于死。
《伤寒论》第97条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是说,伤寒初作,则邪气与精气交争于骨肉,即太阳病在表的一般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以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血弱气尽,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而入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故往来寒热。分争时则寒热作,否则寒热亦暂息,故休作有时。热邪郁集于胸胁,故嘿嘿不欲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邪热激动胃肠中的水气,则腹痛。邪高于胸胁之上,而痛在胃肠之下,故使其人欲呕,此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 以上《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一段虽是论阴阳交的死证,但与表证时人体欲汗的抗病机制同理,尤其对或精胜或邪胜的阐述均颇精详。《伤寒论》一段,是说太阳病自表传入半表半里,亦由于人体抗病机制的改变所致。古人对于疾病的体验,达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
六经八纲的来历既明,对照前述的治则,显而易见,则其所以有效自非偶然。为证明所言非虚,再以太阳病证为例释之。
如前所述,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今就这些证候分析如下。
脉浮: 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头项强痛: 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有充胀和凝滞性的疼痛。
恶寒: 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转自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IP属地:山东1楼2023-09-26 08: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