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图近期流传较广,许多学者不明所以,本人特查阅资料对其进行注解:
1.“鲜卑大都护”。据史料记载,永元六年(94年)东汉调动鲜卑大都护军队大破匈奴逢侯单于叛军。次年(95年),汉和帝册立鲜卑大都护为率众王,置丞辅佐,视作汉之郡县。《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永元六年立……任尚率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乌桓大人勿柯八千骑,要击逢侯于满夷谷,复大破之。前后凡斩万七千余级。……七年正月,军还……封苏拔廆为率众王。”《后汉书·百官志》:“率众王、归义侯、邑君、邑长,皆有丞,比郡县。”
“鲜卑大都护”确有其实,但是,关于其统辖范围,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永初年间“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个人认为鲜卑大都护统辖的范围就是后来这些派遣质子到东汉的120个部落。鲜卑一个部落多少人,后汉书没有记载,但《后汉书》记载了附汉的南匈奴“八部众四五万人”,大约一个部落5到6千人,鲜卑应该也差不多。鲜卑120个部落入质东汉,可见附汉的鲜卑总人口大约60万人左右,是南匈奴的15倍,范围大概也就是南匈奴的15倍左右,南匈奴的范围史图馆有标注,大家可以以此自行推测鲜卑大都护范围。

追溯“鲜卑大都护”之源头,是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肜又以财利抚纳鲜卑大都护偏何,使招致异种,骆驿款塞。”《后汉书·祭彤列传》:“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肜慰纳赏赐,稍复亲附。”《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其后都护偏何等诣祭肜求自效功,因令击北匈奴左伊育訾部,斩首二千余级。其后偏何连岁出兵击北虏,还辄持首级诣辽东受赏赐。”——不过,光武帝时期鲜卑大都护范围较小,没有徙居漠北,B站坤舆府有作光武帝时期的鲜卑都护范围,如下图,供大家参考。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鲜卑大都护绝对是在塞外(长城之外),而不是在塞内(长城以内)。首先,鲜卑大都护出现的背景是建武二十一年祭彤大破鲜卑,导致“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从“畏肜不敢复窥塞”可知,鲜卑在塞外。然后“肜又以财利抚纳鲜卑大都护偏何,使招致异种,骆驿款塞。”——款塞,指外族来到边界通好,“通好”是指彼此友好往来(多指国与国之间)。鲜卑大都护招致异种后,让他们前往东汉边界通好,可知归顺后的鲜卑大都护仍在塞外,而不在塞内。
汉和帝时期鲜卑基本顺服,只有辽东鲜卑在永元九年和十三年有寇边行为,《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永元)九年,辽东鲜卑攻肥如县,太守祭参坐沮败,下狱死。十三年,辽东鲜卑寇右北平,因入渔阳,渔阳太守击破之。”
对此,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汉和帝时期鲜卑大都护不包括辽东鲜卑,二是辽东鲜卑原本归顺,但在永元九年叛汉。辽东鲜卑的范围,谭其骧有标注,如图:

由图可知,辽东鲜卑小的很,也就是鲜卑的一个部落,而鲜卑至少有120个部落,它只是其中之一。
2.北匈奴。永元三年(92年)东汉连番重创北匈奴后,北匈奴退居新疆的伊吾一带,於除鞬单于到蒲类海(毗邻伊吾)请求归降东汉,东汉便在伊吾地区设立“护匈奴中郎将”领护北匈奴,“如南单于故事”。自此南北匈奴一并接受东汉统辖,史称“并恩两护”。见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三年……大将军窦宪上书,立于除鞬为北单于,朝廷从之。四年,遣耿夔即授玺绶……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
3.西域溢出的“蒙奇、兜勒”。《后汉书·孝和帝纪》记载:"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金绶。”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1627页指出蒙奇是Margiana(马尔吉亚那)。张星烺教授认为,兜勒即吐火罗,在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此图的蒙奇在马尔吉亚那,兜勒在阿富汗北部,明显是采用了《辞海》及张星烺教授的观点。不过有争议,另有学者认为“蒙奇兜勒”是欧洲马其顿(Macedonia)的音译,这可能就是图中两地被标问号的原因。
4.西域为何有乌孙及大宛。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上书表示乌孙等国愿意归附东汉,详见《后汉书·班梁列传》:“建初三年……今拘弥、莎车……乌孙……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
于是建初八年(83年)乌孙正式派出侍子入质东汉,班超便让李邑率领乌孙侍子至京师洛阳。《后汉书·班梁列传》:“八年……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
东汉西域都护府所辖范围,一般都是根据入质情况来算的,乌孙在建初八年入质东汉,持续到了汉和帝时期,因此会有乌孙。
至于大宛,谭其骧版本的东汉永元年间西域都护范围就包括乌孙及大宛,如图:


可见,谭其骧认为《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汉和帝时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中,就包括大宛。而大宛就算到了汉顺帝时期,也有和西域其他国家一同奉使贡献的记录:《后汉书·本纪·孝顺帝纪》:“(永建)五年春正月,疏勒王遣侍子,及大宛、莎车王皆奉使贡献。”
6.西南的大牂夷,永元六年内属:《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和帝永元六年,蜀郡徼外大牂夷种羌豪造头等率种人五十馀万口内属,拜造头为邑君长,赐印绶。”
7.西南的白狼夷,永元十二年(100年)内属。详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和帝永元十二年,旄牛徼外白狼、楼薄蛮夷王唐缯等,遂率种人十七万口,归义内属。诏赐金印紫绶,小豪钱帛各有差。”
8.青海湖所在的西海郡:永元十四年(102年)灭烧何羌,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纳入版图。《资治通鉴·汉纪四十》:“永元十四年……春,安定降羌烧何种反,郡兵击灭之。时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隃麋相曹凤上言:“……臣愚以为宜及此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上从之,缮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屯龙耆。后增广屯田,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