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研究所吧 关注:18,991贴子:318,297

【推演战报】VMBB——“星”与“疾驰”行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3-08-06 09:50回复
    冯·曼施坦因的反手一击(Von Manstein's Backhand Blow)是GMT出版的重点突破系列首作(不幸的是也是唯一一作),设计师为Dirk Blennemann。根据BGG上的信息,这位设计师曾于德军预备役中任连长(根据年龄推算应该是西德),作品专攻于二战欧洲战场,善于强调指挥控制与多兵种作战,以严谨的研究和高互动性的游戏系统闻名。(有一说一,考虑到这位在亚琛生活了三十多年,在亚琛战役题材的棋上还能有编制争议,研究严谨有待商榷


    IP属地:江苏2楼2023-08-06 09:52
    回复
      2025-08-20 23:30: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通过在BGG上检索,排除掉一个冷门题材的WaW杂志作品(是接替RHB继续设计的),这位设计师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由Turning the Table衍生而来的战役级作品T3系列,本作即是在该系列基础上演变而来,凤凰路标前辈已在研究所和V坛发过开箱,CMJ也曾复刻了T3系列所有3作

      (图为Turning the Table,图片来自BGG)
      另一个是Triumphant Fox: Rommel's Finest Hour – The Gazala Battles May-June1942衍生而来的大战术级作品系列,香蕉引进了其中的新版亚琛,不过该作似乎存在一定争议,可以在研究所内检索英文版开箱了解。另外该系列的新作是加查拉战役题材,应该是对Triumphant Fox: Rommel's Finest Hour – The Gazala Battles May-June1942进行翻新,不知道香蕉还会不会继续引进。

      (图为Triumphant Fox: Rommel's Finest Hour – The Gazala Battles May-June1942,图片来自BGG)

      (图为Crossing the Line: Aachen 1944,中文版为香蕉引进的《突破齐格菲防线亚琛1944》)


      IP属地:江苏3楼2023-08-06 09:55
      回复
        唉都绝版了,玩不到实体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8-06 10:10
        回复
          支持!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8-06 12:39
          回复
            冯·曼施坦因的反手一击在背景上选择了著名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时间上大致始于苏军发起“星”与“疾驰”行动,止于曼施坦因著名的“反手一击”结束。作为东线德军最后的辉煌胜利,又是双方均有攻防转换、行动大开大合的战役,有大量的棋以此为题材,在此稍微简介一下。除本作之外,战役级/大战术级较知名的还有:
            MMP的Enemy at the Gates和Case Blue
            OCS系列,经典二战战役级作品,无需赘述,Case Blue是Enemy at the Gates的大幅升级版

            (图为EatG,图片来自BGG)

            (图为CB,其配件完全涵盖了EatG,并进一步拓展,图片来自BGG)

            (图为CB与GBⅡ的地图拼接,可以看到EatG的地图范围已经被CB完全覆盖,图片来自BGG。GBⅡ香蕉已经引进,不知道OCS的其他几作会不会持续引进)
            People’s War Games的Duel forKharkov
            指令激活,不同指令下的行动限制不同。本作应该是该社的最后一部作品,不过两位设计师后来仍在出版新的作品,David Bolt似乎在一战、二战北非、二战东线题材都有涉猎;Jack Radey则是一位研究苏军的专家,他的Black Sea Black Death系列与Korsun Pocket都受人好评。另外,根据BGG上的信息,库尔松口袋的2版今年出版,设计师进行了一些升级与改进,不过也昂贵到让绝大多数人只是看看

            (图为PWG的一版,图片来自BGG。3W与CoSi后来出版过二版,不过根据BGG和CSW论坛上的反馈来看,二版反而有一些问题,例如苏军游击队算子印制错误,普遍还是推荐PWG的一版)


            IP属地:江苏7楼2023-08-06 17:44
            回复
              GMT的Lost Victory
              本作网上没有公开规则等信息,根据BGG上的信息,尺度大概是营/团级,主要特点为可自由决定移动、战斗、补给、炮击的顺序,拥有多样化的兵种和多种类修正的CRT,考虑到了C3I的影响并有SNAFU相关规则。
              设计师David James Ritchie已在2009年过世,设计的作品中个人稍微有点印象的就是Victory in the West: Plan Yellow, The French Campaign 1940和ArcticStorm: The Russo-Finnish Winter War 1939-40

              (图为Lost Victory,图片来自BGG)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的美工团队可称之为豪华。
              Joe Youst,这位个人觉得可以称之为流浪美工师,国外知名厂商基本都有他参与美工设计的作品,诸如文库系列、RAF、斯大林格勒街道(3版)、GOSS系列等都有参与,截至目前已经参与了332部兵棋的美工设计(包括不少杂志棋)。而其作为设计师,也参与了D-DAY系列、GOSS系列部分作品的设计,千伏引进的重返地狱同样是其设计的作品。
              Mark Simonitch,多数人可能更习惯叫他美工哥,GMT御用美工师,冷战热斗、光荣之路、教改风云、丘吉尔、太阳帝国等等都有参与美工设计,截至目前已经参与了276部兵棋的美工设计,另外美工哥设计的高加索战役、N44、U43这一系列兵棋也是不少人的入门、进阶棋。
              Rodger B. MacGowan,RBM的老大(即C3i杂志出版商),GMT的副总兼美术指导,GMT自建立以来几乎全部作品的美工设计都有参与,截至目前参与了588部兵棋作品的美工设计,真正的劳模


              IP属地:江苏8楼2023-08-06 18:47
              回复
                接下来是罗盘社二连
                罗盘社的Enemy Action:Kharkov
                机制比较特殊,有双人、德军SOLO、苏军SOLO三套规则和对应地图、卡牌,总的来说是为了单人设计的,双人属于是个添头。本作LeoZhu大佬在其博客上有战报和开箱,前作Enemy Action:Ardennes则研究所与V坛都有开箱、战报。设计师John H. Butterfield在单人游戏方面颇有建树,也出版了很多著名的兵棋作品,比如D-DAY系列、Hell's Highway、RAF、Ambush!等。

                (图为Enemy Action:Kharkov,图片来自BGG)
                罗盘社的Kharkov Battles: Before & After Fall Blau
                Fall Blau系列,抽战力签机制,部分单位一开始只有正面的A、B、C等级,首次需要判定战力时抽战力签确定实际战力,类似于VCS系列和大祖国,这种机制可追溯到巴尔科斯基的victory in the west系列,如果是隐藏战力机制的话可以追溯到邓宁根的Panzergruppe Guderian。至于本作的设计师Greg Blanchett没什么可介绍的,BGG上目前收录的四部作品全是类似机制。

                (图为Kharkov Battles: Before & After Fall Blau,图片来自BGG,本作可以和前作Fall Blau拼地图推大剧本)


                IP属地:江苏9楼2023-08-06 19:51
                回复
                  2025-08-20 23:24: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高产似…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08-06 22:07
                  回复
                    A Victory Lost


                    IP属地:广东12楼2023-08-06 22:14
                    收起回复
                      这一段反复被吞,又主要是引进过的作品,就简单写一下好了
                      MMP的A Victory Lost
                      美、日、中三版,千伏引进前就已经是很多人最早接触的棋之一,设计师中村徹也,香蕉引进过其在VUCA出版的七年战争

                      (图为A Victory Lost,图片来自BGG)
                      Panzer Corps
                      包含阿拉曼、敦刻尔克、第三次哈尔科夫和罗盘行动四个剧本(罗盘行动只有JWC版有),后续发展成一个系列,战旗和香蕉都有引进该系列作品,第三次哈尔科夫剧本由战旗引进。

                      (图为JWC版Panzer Corps,图片来自BGG)
                      另外,fighting formation系列首作FF:GD有哈尔科夫之战扩展,是很有特点的一部战术棋。关于FF:GD海爷在研究所内有开箱和战报,可以搜索相关帖子了解。

                      (图为FF:GD的哈尔科夫扩,图片来自BGG)


                      IP属地:江苏14楼2023-08-07 08:39
                      回复
                        系统上,VMBB大致有以下特点:
                        (1)尺度上,一回合=3天,一格=8公里,一个单位=营/团/战斗群/师/军。德军步兵主要为团级,装甲部队主要为团级规模的战斗群;苏军步兵主要为师级,装甲部队主要为军级。ZOC为强ZOC,进入之后停止移动,如果开始移动位于敌军ZOC内则不能直接移动到另一个敌军ZOC,意味着进攻方必须吃掉或击退防线上的单位才能突破,同时友军单位对于敌军ZOC的抵消作用也只在部分方面有效
                        (2)规则书写的事无巨细,对于一些基本的、偏向于常识的概念也详细介绍,整体阅读下来除了少数德军的德语词汇外基本都能轻松理解,上手推演几回合熟悉回合结构后,就可以比较轻松流畅的进行推演了
                        (3)指挥与控制使用C3I点数-激活点数约束,用于体现对重点地区的行动。回合结构上双方都有两个重点突破环节,需要花费C3I点数(0-3),折合成一定数量的激活点数,在两个重点突破环节都需要使用激活点数才能移动、战斗。在最后一个普通环节,双方行动虽然不花费激活点数,但只能选择移动或战斗
                        (4)德军的优势,德军同属一个编制的单位堆叠在一起时,可以减少对堆叠的占用,可以单格集结更多单位,可以增加单位战术值,同时可以在两个重点突破环节减少所需的激活点数,整体上鼓励德军玩家集中兵力行动,尤其是装甲部队。
                        (5)苏军的方面军限制,尽管苏军开局挟雷霆万钧之势猛攻,但苏军单位诸多行动都需要在方面军指挥范围内,而且激活点数需要两个方面军平分,方面军指挥部一回合的行动距离不确定,且最多不过6格。因此随着德军后撤,苏军突进拉长战线后,形势上会天然的向着德强苏弱发展。


                        IP属地:江苏15楼2023-08-07 09:17
                        回复
                          (6)使用后方行军(AM)简化操作。双方均有两个后方行军区(AMB#1与AMB#2),可以将增援或一定数量地图上单位放入AMB#1,由AMB#1移动到AMB#2,最后在一定限制下由AMB#2移动到地图上,由此可以减少大量单位在战线后方的移动。因为一个单位从移入AMB#1到进入地图,最快也需要3个环节,且执行AM不需要花费激活点数,整体上有利于前线与后方距离过远的一方,以及C3I点数匮乏的一方,不过个人觉得稍微有点天降神兵了。
                          (7)战斗上使用战斗签修正增加不确定性,其他修正主要就是地形,但个人觉得这个设计有待商榷,在战报末尾再总结。至于每场战斗双方能抽出、使用几个战斗签,则由双方参战的战术值最高单位和是否获得战术优势决定。
                          (8)巧妙的战术值与战术优势设计。双方步兵战术值2,德军装甲部队战术值4,苏军大部分装甲部队战术值5。修正上不过向心攻击+1,德军同编制2/3个单位堆叠+2,断补减半。这意味着正面战斗时,苏军装甲>德军装甲>步兵,但德军集中一个装甲师的主力在1格后,就能在正面战斗中占据优势,此外就是双方去迂回、包抄对方以实现向心攻击、断补,从而夺取战术优势。而掌握战术优势进可以在战斗中使用更多战斗签,退可以让装甲部队避战保存实力。
                          (9)战斗结果攻方必须以损失step承受,守方则最多可以将2点战果转化为撤退格数,如果攻方只是正面攻击的话,守方可以用空间快速换取攻方战斗力下降,再伺机反击
                          (10)摩托化单位(装甲)和非摩托化单位(步兵)使用不同的补员。苏军获得两种补员点数补充两类单位,但不能重建;德军从第7回合开始摩托化单位有两个就近补充标记(分别给国防军和SS)可用于补员或重建,非摩托化单位只能将堆叠在一起的可变增援补充给自己。总体苏军补员相对充裕,限制相对小,但是摩托化单位的补员点相对非摩托化要少;德军摩托化单位需要集中同编制堆叠在一起以充分利用,非摩托化单位补充的兵力总数受限,条件也受限。


                          IP属地:江苏16楼2023-08-07 10:22
                          回复
                            emmm,回合流程也吞,看来推演背景越接近现代,越容易被拿下




                            IP属地:江苏18楼2023-08-07 15:59
                            收起回复
                              2025-08-20 23:18: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战役背景
                              1943年2月2日,最后一支在斯大林格勒成建制战斗的德军宣告投降。而在包围圈之外,A、B、顿河三个集团军群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为了解救保卢斯而实施的“冬季风暴”行动以失败告终,而苏军发起的一系列反攻沉重地打击了德军有限的兵力、装备,德军被迫在乌克兰的宽广平原上连续撤退。至1943年1月底,在别尔哥罗德-斯大林诺-罗斯托夫的宽广正面上,德军正依靠顿涅茨河组织防御,而苏军方面经历了冬季的反击后同样状况不佳,部队缺员严重,但仍准备继续扩大战果。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与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正准备发起一次新的攻势,沃罗涅日方面军将夺回哈尔科夫与库尔斯克,行动代号“星”;西南方面军将剑指伏罗希洛夫格勒与斯大林诺(即现在的卢甘斯克与顿涅茨克),最后奔向亚速海,切断顿河和A集团军群的退路,行动代号“疾驰”。


                              IP属地:江苏19楼2023-08-07 2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