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80贴子:74,825
  • 9回复贴,共1

马孟龙、杨智宇: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地名校释四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23 03:11回复
    本文转自公众号“先秦秦汉史”,发布时间是2019年8月23日。
    文末说明: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批准号:ZWH3154002A)、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汉代历史地图集”阶段性成果。
    附记:本文阳平、西陵、解陵三条为马孟龙意见,成安为杨智宇意见。全文由马孟龙执笔。另外,二位匿名审阅人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审阅意见,促使我们做进一步思考,谨致感谢。


    IP属地:北京2楼2023-07-23 03:1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摘要:以往学界分析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地名,主要采取与《汉书·地理志》简单对应的方式,导致某些《秩律》地名的理解并不准确。本文结合《秩律》文本特征,以及西汉初年政区建置情况,对《秩律》阳平、成安、西陵、解陵四个地名重作考释,指出阳平为汉中郡属县,在今陕西省勉县贾旗村一带;成安为河内郡属县,在今河北省成安县;西陵在今湖北省襄阳县双沟镇唐店村,西汉初年属南郡;解陵为颍川郡属县,在今河南省伊川县水寨镇。未来的《秩律》地名研究,“同郡属县集中排列”的抄写规律应当受到更多关注。
      关键词: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阳平;成安;西陵;解陵


      IP属地:北京3楼2023-07-23 03:13
      回复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秩律》(以下简称《秩律》)完整记录了西汉初年中央直辖的280余个县名,是了解汉初政区设置的重要资料,对于推进秦汉政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不过,《秩律》是一份记录汉朝官员秩禄级别的法律文书,其地名排列主要根据长官秩级,而非上属郡,这就给相关地名的性质判定带来困难。以往学界对《秩律》地名的研究,主要采取与《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简单对应的方式。即通过寻找《汉志》同名地名,来确定《秩律》地名的性质和地理方位。
        然而,这种只寻找地名相似性的做法存在一定局限。汉帝国幅员辽阔,疆域范围内常存在“异地同名”的现象。再加上西汉一代延续二百余年,西汉初年存在的县邑未必会延续至西汉末年,从而载录于《汉志》。[1]若仅从地名着眼,错误对应便不可避免。例如简448之“宜成”,整理小组对应为《汉志》济南郡宜成侯国。[2]然而西汉初年济南郡并非中央属地。周振鹤指出《秩律》“宜成”乃《汉志》南郡宜城县。[3]又如简457之“阳成”,《汉志》汝南郡有阳城侯国、颍川郡有阳城县,整理小组对应为汝南郡阳城侯国。晏昌贵注意到《汉志》南阳郡堵阳县乃“阳城”更名,当即《秩律》简457之“阳成”,故与南阳郡属县排列在一起。[4]以上两例表明,仅根据地名相似性判定《秩律》地名性质存在缺陷。因而进行《秩律》地名研究,不能仅仅依据地名相似性,还应当综合考虑《秩律》文本特征和西汉初年的政区建置形势。


        IP属地:北京4楼2023-07-23 03:14
        回复
          在研究《秩律》的过程中,晏昌贵注意到《秩律》地名排列存在“同郡属县集中排列”的现象。[5]此后晏先生利用该规律对《秩律》地名进行分组研究,逐一明确各组地名的上属郡,从而大大提高了《秩律》地名判定的准确性。[6]晏先生的研究方法,对于《秩律》地名的使用,以及利用《秩律》复原高后初年中央直辖区域郡县二级行政建制具有重大意义,已成为后续研究者必须重视的原则。
          如果充分遵循“同郡属县集中排列”的原则,对《秩律》地名重新检视,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秩律》某些地名的认识仍然存在问题,尚需重新检讨。本文即以《秩律》中的阳平、成安、西陵、解陵四个地名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IP属地:北京5楼2023-07-23 03:14
          回复
            一、阳平
            阳、长利、钖、上庸、武陵、房陵、阳平、垣、灌(濩)泽、襄陵、蒲子、皮氏、北屈、彘、潞、涉、余吾、屯留、武安、端氏、阿氏、壶关(简454)[7]
            《汉志》东郡有“阳平”,整理小组注释:“阳平,属东郡”。目前学界皆采纳整理小组的看法。然而分析《秩律》文本,可以发现“阳平”之前为汉中郡属县,之后为河东郡属县。[8]也就是说,把“阳平”解释为东郡属县,与《秩律》本身的地名排列规律不合。
            仔细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小组的意见显然存在问题。对照《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可知《汉志》东郡阳平为侯国,始置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9]汉武帝以后多以乡聚封置侯国。汉元帝初封阳平侯国仅2600户,[10]可证明“阳平”亦为乡聚之地。这个阳平在西汉初年是否以县级政区的形式存在,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再来看《秩律》文本特征。晏先生注意到张家山汉简《秩律》的文本存在一个形成过程:大约先存在一个“旧本”,后来又补入新的内容,才形成我们目前所见形态。[11]笔者在晏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秩律》是以惠帝七年“旧本”为基础,增补高后元年的制度变化而形成的混合文本。基于这一结论,《秩律》东郡属县全部位于各秩级律文的最后,属于高后元年增补的内容,反映了东郡于高后元年收归中央直辖的历史事实。[12]而简454之“阳平”是唯一一个排列在旧律文的“东郡属县”。因此,基于《秩律》文本特征,把简454之“阳平”列为东郡属县显然存在问题。


            IP属地:北京6楼2023-07-23 03:15
            回复
              若基于《秩律》县名排序,简454之“阳平”应当是汉中郡,或河东郡属县。而笔者注意到,汉代的汉中地区确实曾存在一个阳平县。
              三国时期,汉中地区战事频繁出现“阳平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
              (建安二十年)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13]
              此事亦见于同书《张鲁传》、《张郃传》及《后汉书·张鲁传》。又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征汉中与张郃、夏侯渊战于阳平关。[14]蜀后主在位时期,诸葛亮又屯兵于阳平关以拒魏。[15]关于阳平关的方位,《水经·沔水注》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16]《沔水注》之浕水即今陕西省勉县之咸河,所记述之白马城在今勉县武侯镇咸河(又名白马河)、汉水交汇处(参见图一),今当地仍有“古阳平关”遗址。[17]关于白马城即古阳平关,黄盛璋曾作详细考辨,此不赘言。[18]


              IP属地:北京7楼2023-07-23 03:16
              回复


                IP属地:北京8楼2023-07-23 03:16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沔水注》在记录阳平关之后,又提到一座阳平县故城,“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度水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24]度水,即今流经勉县东的汪家河(旧称旧州河)。《沔水注》提到,度水在流经汉晋沔阳县故城之前,还流经一处“阳平县故城”。郦道元没有指明这座故城的时代,而其他传世文献也未见此阳平县的记载,故杨守敬曰:“阳平县不见他书,未详何代置”。不过,就这处阳平县故城的地理方位而言,显然与附近的阳平关有关。“阳平关”以及度水发源之“阳平北山”的得名,都应源自阳平县。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阳平关汉代即已存在,因此这座阳平县故城的年代不应晚于汉代。而《汉志》《续汉书·郡国志》(以下简称《续汉志》)均未提及阳平县,就此现象而言,阳平县为西汉早期置县的可能性最大。
                  根据《沔水注》,阳平县故城与沔阳县故城相近,黄盛璋已指出汉代沔阳县即今勉县东之旧州铺,则阳平县约在旧州铺汪家河上游之贾旗村一带。需要辨析的是,《汉志》载有沔阳县,若阳平县存在于西汉时期,那么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内设置两个县城是不合情理的。不过,《秩律》并未出现沔阳,表明西汉初年尚无沔阳县的建置。这提示我们,阳平县、沔阳县应是先后承继的两个县,即西汉初年先有阳平县,后阳平县撤销,在阳平县南新置沔阳县。《秩律》简454之“阳平”当即汉中郡阳平县。
                  新近出版的《新出陶文封泥选编》一书中,著录有一枚秦代“阳平丞印”封泥,[25]是以往未见的新品。有学者将此阳平县对应为《汉志》东郡阳平侯国。[26]前面提到,阳平侯国设置于初元元年,元帝之前未必存在。而《秩律》载录县邑,大多承继秦县而来。所以这个秦代“阳平县”也应当是汉中郡属县。这也可以把汉中郡阳平县的设置年代提前到秦代。


                  IP属地:北京10楼2023-07-23 0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