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下,既然,民族调式不只有宫调式,这里不妨替老陶作曲时的思路找补一下,会不会用的其他民族调式,但记谱记的是按主音为1记的,所以才看起来跟任何民族调式都对不上呢?

这个也不是。唯一比较接近的就是燕乐商调式2 3 4 5 6 b7 1 2,按照音程关系主音唱名为1记,那就是1 2 b3 4 5 b6 b7 1这条音阶了;有点接近,但也对不上,音就不对,即使对,那也是骨干音和偏音的主次地位不分,破坏了民族调式应有的感觉。(旋律用3而不是b3,而且3用的较多,而且,就算用这条音阶,并且简谱出现了记谱唱名变更的事,那也应该以1 2 4 5 b7这五个音为主,其余少用作为经过或点缀一下,但老陶用的是12345这几个为主,为辅的以b6居多,所以显然对不上。)
主歌后半部分 旋律音用的是1 2 3 5 6这几个,为五声音阶,和弦比较通常,2m 接3m-6m-2m-5走向,自然大调 对应清乐宫调式;这块旋律音虽然是五声音阶写的了,但光有这个塑造成中国风还不够,不然吻别这类的流行歌算不算中国风,综合曲词编唱能不能听出中国风?这段其他方面国风韵味很少(唱腔不够国风,比如没有那种带点中式古韵味的快速小转音或者滑音;而且后面一遍加的人声和声,这些还是太R&B;另外,编曲这里也没体现出中国风 听着还是挺抒情R&B的)。而且,这个段落的时间占比也在整首歌里是比较少的。
(而且这段写的多好也谈不上,不怎么丰富,相比东风破在很多地方的二级四级时塑造隐藏的另一条五声音阶的用法,用法要常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