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在8里发了个灌油原理的帖子,其中膨胀的原理部分有些争论。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在认为橡胶的“溶胀效应”原理是灌油更为合理的解释。也对我们如何合理灌油提供了理论基础。直接说结论:所谓灌油,就是膨胀油中的有机溶剂小分子“溶入”到海绵之内,然后发生“膨胀”反应。最终使得海绵变软变弹,从而达到更好的裹球感和底劲感。
一、灌油的化学原理:橡胶的“溶胀效应”
首先,本质上,套胶的胶面、海绵以及无机胶水都属于橡胶的范畴。胶面和海绵属于硫化橡胶,硫化之后会形成空间立体结构的橡胶。其中,套胶海绵是海绵状结构的硫化橡胶。无机胶水则里面主要成分是水和天然乳胶。所以,这三者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橡胶。
其次,膨胀油本质上属于有机溶剂。根据有机化学知识,有机溶剂可以亲和高分子有机物。对于硫化橡胶而言,由于化学交联使得橡胶大分子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故仅能吸收溶剂逐渐胀大并达到平衡值(最大溶胀)。这种现象就称为橡胶的“溶胀效应”。溶胀之后,橡胶的体积可达之前的数倍,并且伴随着机械强度的损失。
二、灌油过程中的“溶胀效应”
回到我们的灌油环节中。第一遍刷油之后,有机溶剂渗透进海绵之中,在溶胀效应下,海绵内的交联结构逐渐胀开,也就是我们说的套胶“变卷”。第二遍刷油时,有机溶剂渗入的压力和海绵的交联结构的弹性收缩力会逐渐相等,达到溶胀平衡,最极限的就是“鱿鱼卷”。有些灌油太猛,还要刷第三遍、第四遍,这样有机溶剂渗入压力过强过快,让海绵交联结构失去了收缩力,那就会遇到“灌塌了”的情况。这也可以解释为啥不能对蛋糕海绵进行灌油,因为蛋糕海绵内部交联结构已经充分膨胀,再灌油就会失去收缩力。
三、用“溶胀效应”解释无机胶水打底的必要性
既然说灌油的目的就是让海绵变软变弹,因此,理论上应该让有机溶剂更快更全面地渗入海绵,而不应该再刷一层无机胶水来阻碍这个进程。但实际操作中,我还是建议先打给底。原因是,无机胶水干透之后,主要成分就是天然乳胶。那么无机打底之后刷油,有机溶剂先渗透打底层,再渗透进海绵。这里会带来三个好处:
一是让海绵内部交联结构缓慢、均匀膨胀。虽然我们讲尽量把油刷的均匀,但实际上还是会刷得薄厚不均,这让海绵的膨胀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导致套胶的弹性变得不均。那么打底之后则会让海绵尽量达到均匀膨胀的效果。
二是阻止不溶于橡胶的杂质进入海绵,方便二次除胶。
三是无机胶水层本身也会软化变弹成为第二层海绵。有机溶剂在渗透的同时也会软化胶水层,让胶水层变弹,因此,有些盆友喜欢打底三遍再刷油,这会让套胶变得更弹。
四、选择合适硬度的套胶是成功灌油的基础
在选择狂3这类高密海绵套胶时,我认为还是要对自身的发力水平有个充分地评估,选择合适硬度的套胶是根本,灌油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套胶的性能进行修正、增强,而非彻底改变。如果盲目追求高硬度套胶,打不透再用灌油彻底软化套胶,这有点本末倒置了。因此,初选时,选的宁可软一点,也不要太硬。
五、针对不同海绵需要有不同的灌法。
橙海绵是一款软弹型海绵,内部交联结构会更稀松,因此不可对橙海绵特别是低硬度的澄海绵刷太厚太多遍的油,否则很容易灌塌。一般对于橙海绵灌油是需要打底,且最多薄刷两遍即可。蓝海绵则硬度加强,以韧性足见长,内部交联结构收缩力大,因此不打底裸灌、厚刷等也无妨。
六、不同的刷油方法带来的不同的效果
1、普通灌油方法:刷1遍打底层,灌2次油,再刷3遍胶水(2遍海绵,1遍底板)。这种刷法属于轻度灌油,兼顾通透与弹性,贴上之后可以打上较长一段时间,个人认为,业余的基本上可以打到废。
2、追求极致弹性:刷2-3遍打底层,灌2次油,再刷1-2遍胶水(1遍底板,海绵可刷可不刷)。如果觉得高密海绵弹性不够的球友,可以多刷几层打底层,通过灌油来让胶水层变成弹性海绵。
3、追求极致通透性:不刷打底层,裸灌2遍,再刷2遍胶水(1遍海绵,1遍底板)。如果套胶贴上之后,你觉得实在太硬,打不动,可以撕下来除胶之后进行裸灌处理,让海绵加速软化,提高套胶的通透性。
七、总结
灌油,实际上是利用有机溶剂对套胶海绵内部结构进行二次膨胀的过程。通过用“溶胀效应”解释其中原理,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如何合理的灌油。恕我不是化学专业,希望各路大神分享你的见解,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正,谢谢!
以上!
一、灌油的化学原理:橡胶的“溶胀效应”
首先,本质上,套胶的胶面、海绵以及无机胶水都属于橡胶的范畴。胶面和海绵属于硫化橡胶,硫化之后会形成空间立体结构的橡胶。其中,套胶海绵是海绵状结构的硫化橡胶。无机胶水则里面主要成分是水和天然乳胶。所以,这三者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橡胶。
其次,膨胀油本质上属于有机溶剂。根据有机化学知识,有机溶剂可以亲和高分子有机物。对于硫化橡胶而言,由于化学交联使得橡胶大分子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故仅能吸收溶剂逐渐胀大并达到平衡值(最大溶胀)。这种现象就称为橡胶的“溶胀效应”。溶胀之后,橡胶的体积可达之前的数倍,并且伴随着机械强度的损失。
二、灌油过程中的“溶胀效应”
回到我们的灌油环节中。第一遍刷油之后,有机溶剂渗透进海绵之中,在溶胀效应下,海绵内的交联结构逐渐胀开,也就是我们说的套胶“变卷”。第二遍刷油时,有机溶剂渗入的压力和海绵的交联结构的弹性收缩力会逐渐相等,达到溶胀平衡,最极限的就是“鱿鱼卷”。有些灌油太猛,还要刷第三遍、第四遍,这样有机溶剂渗入压力过强过快,让海绵交联结构失去了收缩力,那就会遇到“灌塌了”的情况。这也可以解释为啥不能对蛋糕海绵进行灌油,因为蛋糕海绵内部交联结构已经充分膨胀,再灌油就会失去收缩力。
三、用“溶胀效应”解释无机胶水打底的必要性
既然说灌油的目的就是让海绵变软变弹,因此,理论上应该让有机溶剂更快更全面地渗入海绵,而不应该再刷一层无机胶水来阻碍这个进程。但实际操作中,我还是建议先打给底。原因是,无机胶水干透之后,主要成分就是天然乳胶。那么无机打底之后刷油,有机溶剂先渗透打底层,再渗透进海绵。这里会带来三个好处:
一是让海绵内部交联结构缓慢、均匀膨胀。虽然我们讲尽量把油刷的均匀,但实际上还是会刷得薄厚不均,这让海绵的膨胀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导致套胶的弹性变得不均。那么打底之后则会让海绵尽量达到均匀膨胀的效果。
二是阻止不溶于橡胶的杂质进入海绵,方便二次除胶。
三是无机胶水层本身也会软化变弹成为第二层海绵。有机溶剂在渗透的同时也会软化胶水层,让胶水层变弹,因此,有些盆友喜欢打底三遍再刷油,这会让套胶变得更弹。
四、选择合适硬度的套胶是成功灌油的基础
在选择狂3这类高密海绵套胶时,我认为还是要对自身的发力水平有个充分地评估,选择合适硬度的套胶是根本,灌油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套胶的性能进行修正、增强,而非彻底改变。如果盲目追求高硬度套胶,打不透再用灌油彻底软化套胶,这有点本末倒置了。因此,初选时,选的宁可软一点,也不要太硬。
五、针对不同海绵需要有不同的灌法。
橙海绵是一款软弹型海绵,内部交联结构会更稀松,因此不可对橙海绵特别是低硬度的澄海绵刷太厚太多遍的油,否则很容易灌塌。一般对于橙海绵灌油是需要打底,且最多薄刷两遍即可。蓝海绵则硬度加强,以韧性足见长,内部交联结构收缩力大,因此不打底裸灌、厚刷等也无妨。
六、不同的刷油方法带来的不同的效果
1、普通灌油方法:刷1遍打底层,灌2次油,再刷3遍胶水(2遍海绵,1遍底板)。这种刷法属于轻度灌油,兼顾通透与弹性,贴上之后可以打上较长一段时间,个人认为,业余的基本上可以打到废。
2、追求极致弹性:刷2-3遍打底层,灌2次油,再刷1-2遍胶水(1遍底板,海绵可刷可不刷)。如果觉得高密海绵弹性不够的球友,可以多刷几层打底层,通过灌油来让胶水层变成弹性海绵。
3、追求极致通透性:不刷打底层,裸灌2遍,再刷2遍胶水(1遍海绵,1遍底板)。如果套胶贴上之后,你觉得实在太硬,打不动,可以撕下来除胶之后进行裸灌处理,让海绵加速软化,提高套胶的通透性。
七、总结
灌油,实际上是利用有机溶剂对套胶海绵内部结构进行二次膨胀的过程。通过用“溶胀效应”解释其中原理,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如何合理的灌油。恕我不是化学专业,希望各路大神分享你的见解,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正,谢谢!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