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上一辈的角色,主要是作家(因为我一直觉得强迫症,尤其是日本得强迫症太恶心了所以能说得多)还有夕子,含大量剧透,尽量大白话。
直接说结论,作家是强迫症患者,夕子是癔症患者。最开始他和夕子相处时完全是夕子的主动。作家是夕子想像中的例外因素,而此时作家对夕子提出了殉情的邀请,夕子拒绝了,因为这不是夕子(当时)想要的。这段关系完全是夕子主导,可以说此时作家并未对夕子有过多的好感(或者说爱意),与筱冈同学的地位没太大的区别,只是相处时间的多少不同。此时作家与夕子的交往更多的是一种自恋的想像。因为夕子对作家展现了很多的“弱点”,被家里打,和父母吵架。这里也是夕子聪明的一点,她对作家说的是“想要你爱上这个小镇”,但是作家家庭情况并不良好,且是从东京回来的,如果仅仅只展现美好的东西,作家反而可能会被吓走,而夕子的“弱点”则是让作家能够接受小镇的整幅画卷中必不可少的斑点,此时在作家的心中小镇和夕子不曾分离。而相较而言筱冈同学没有让作家看到这种东西,作家无法将她当成爱恋用的客体。作家什么时候开始“爱”夕子?无疑是当他发现夕子在卖的时候。他当时直接逃离了夕子那里,因为夕子突然从被污染的白布变成试图洗干净的脏抹布了,从“纯洁弱小的女孩“变成了”jinv“。这让他无法接受。首先我们总结一下此前夕子和作家的”恋爱“,就是夕子作为给予方,作家作为接受方,夕子让作家喜欢上的东西也是夕子有的东西。但是作家能接受这种被给予爱的地位靠夕子不停展示的苦难,这些苦难是让作家认同于夕子的不可或缺的污点。为什么会这么假设?因为夕子一直表现出被家人虐待,但是作家什么都没做。不是小孩子什么做不到,而是作家什么也不做更加不想做,他没有做过任何能改变夕子处境的行为,因为这正是维持作家和夕子恋爱关系的重要部分(通过这个污点作家将夕子作为自己爱恋/欲望的对象,同时作家在夕子身上锚定自己,将其影像作为自己的自我理想)。而当作家发现夕子卖的时候,更多的震惊来自于原本以为无关紧要的东西突然开始占据视野,强调自己的地位。作家发现夕子卖了之后选择的是逃避。仅仅从作家的角度来看,首先,夕子对他笑了,这个处于完全无力状态的笑让作家无法理解,似乎她(他)的处境无关紧要,而这种不可理解让作家真正认为夕子有某种东西(这从作家后面试图写书表现出来,他试图用书来重复当时来把握夕子身上的某种东西)。这个笑也是夕子的苦难和其阳关开朗的重合点,作家被迫面对了两者之间交换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之间,作家瞥见了夕子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主体的时刻(也就是在其阳光开朗的表象背后其实没有任何东西,这并不意味着表象是假的,夕子后面不再开朗并不是不再伪装而是被作家拒绝导致的)。此时作家处于对夕子抱有幻想的阶段,同时作家在夕子身上投射自身的理想自我。夕子本身的一无所有让作家不得不体验到自身的一无所有,且这种一无所有和作家本人无关,他对此无能为力。所以他的首先感受是愤怒,而不是想着去为夕子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之后对夕子冷言冷语的原因,不是因为夕子被迫卖了,而是夕子卖了之后能对着他像没有发生过什么的笑(老白男)。不过这也让作家开始能有”正常“的性关系。
雨龙和他的小弟的行为可以说是为了解救作家,他们要禁止作家接触夕子。作家完全接受了这个禁令,因为这是他唯一能接受与夕子关系的方式。在雨龙和夕子交往后充满快感(以一种伴随着不愉快感的方式出现)的时刻是作家看着夕子的时刻,以及夕子和作家交流的时刻。对作家来说,和与夕子的交流相比,与筱冈同学的性关系和学校生活似乎不值一提。在拉开一段距离/分手后夕子才在作家眼中是美的以及可享受的。在恋爱时只有距离很近的筱冈同学知道夕子与作家交往,但分手后作家对夕子的关注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当然这会导致一个问题,为什么作家能和夕子做?作家和夕子做的时机是什么?是作家开始写作之后。作家的写作是转移他对夕子的爱的方式(这种爱接近于对母亲的爱而不是恋人),所以筱冈同学能看到他在文中写出夕子的名字。作家在试图摆脱夕子,或者说让他和夕子的关系正常化。而这样也让他能够和夕子真正的拉开距离,从而接受和夕子做。作家始终无法写出文章的结局,因为他通过写作,让自己保留了与夕子结合的可能性(写作未被雨龙等人发现)。这一段的剧情里峰浪了很巧妙的没有写过夕子的视角,以作家回忆的方式来推进剧情,而这也完全的展现了夕子作为作家自恋的牺牲品的地位。这整段里的夕子都只是一个作家幻想的东西,和夕子本人关系并不大。
最后的高潮阶段,夕子和雨龙殉情然后作家踢走雨龙,这里夕子在考验雨龙时是作家说的,而为什么作家能接受这个说法?因为夕子在被救之后又表现出了和卖被发现时一样的行为,她说相信作家一定会来救他(对那次笑得重复)。然后这里需要注意作家再次完成将夕子作为爱恋对象得时刻是作家再次拒绝夕子的时候。这次拒绝是对第一次没表述出来得拒绝得重复,也是作家最为自恋的时刻。作家突然发现夕子的不可理解性,无法接受与夕子距离过近,但是作家拒绝夕子可以说和雨龙没有关系,从作家的语言中也能看出来,他不想被夕子/小镇吞没。而拒绝与夕子结合就是作家自救的方法,因为距离夕子过近他会因过于黏稠的快感而窒息。但是作家依旧没有放弃写作,因为写作始终暗示着他与夕子再次/真正结合的可能,所以他不停的写作而且主角始终是夕子。他渴望与夕子结合同时知晓这不可能,这也是说为什么夕子对作家来说更像是母亲而不是恋人。其实前面的这段换个说法也可以是,作家突然知道了夕子想要的是什么,夕子想要的其实是作家的拒绝(夕子并非一个缺乏“常识”的角色,为何又会在“谋略”的最后“功亏一篑”?因为夕子真正想要的就是这种拒绝。),被夕子所俘获的人都无法拒绝她,但是这只会被夕子玩死,当然夕子也在这种过程中获得填充自己的某种东西。作家看到的只是什么都不是的夕子,这既是夕子的特定身份的丧失,也是作家在夕子身上对自己锚定的位置的丧失。作家无法忍受这种匮乏状态,以拒绝的方式让夕子得到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就以夕子对作家的评价“胆小鬼”来解释。夕子认为作家是胆小鬼不敢和自己在一起,但是在过去的揭露中可以发现作家其实是唯一一个拒绝了作为迷人之物的夕子的邀约的人,作家是唯一一个勇敢的逃离了小镇的人(在整个故事中,没有算令儿,而且令儿对夕子的拒绝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现的)。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最后,也就是上面的解读。作家的“胆小鬼”并不表现在对夕子的态度上,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给夕子欲望的人,他的胆小是他任由自己被小镇俘获了。小镇并不存在于夕子心中,而是存在且仅仅存在于离开小镇的作家身上,对比一下他们的生活轨迹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作家放浪的生活和各种奇葩的怪癖都不过是对自己离开小镇的报复,反而是在小镇上生活的那群人能维持一个“普通”生活的表象。夕子的生活和作家的对比也没太离谱。他拒绝了夕子,反而将自己完全地交给了一个怪异的实体。作家的行为可以看成是小柴老师的一次重复,在故事的前面夕子有说过小柴老师的行为只是在幻想最后的最后令儿拒绝离开小镇和小柴在一起,而在小柴的行为中也能看出强迫症的行为(她行动力如此高为何又是在客观上推迟令儿离开小镇的时间,问题不是剧作安排,而是小柴无意识的想要那个时刻晚点到来,这和夕子有所不同)。作家的行为拒绝夕子的行为可以类比到小柴幻想中的对令儿邀请的接受。所以在新的剧情里小柴对作家的批评可以看作是她无法接受作家暗示出来的东西,作家所有的书都是试图的重复最后拒绝的那个时刻,这是小柴不可忍受的。以及作家自己说的,他对“他们后来怎么了”这件事很好奇,这在小菜看来都是对整件事的背叛,作家相当于在告诉小柴“你想要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同时作家不停的写作就是用来推迟他与夕子结合的方法。这里的结合即是指性也不仅仅指性,更应该说是一种xing关系。说回到夕子和作家仅有的一次过程,这里也穿插了一个东西,缸里的热带鱼,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来回,首先在作品中我们第一次见到热带鱼是小偶像送给令儿的,然后被夜子扔掉了,而从小偶像口中我们得知这个是作家送给她的,而第二次见则是夕子送给作家希望作家能接受的,然后被作家当时的小女友砸掉了。这里鱼是作为一封信在三个任务之间流转的,信涉及到的是与()关系的直接联系,当令儿,作家接受到这封信的之后他们才能与另一方开始,当然这种只是暗示着失败(小偶像与令儿,夕子与作家互相之间都没有建立和谐关系的想法)。同时在读者的“时间”上,第一次送热带鱼(令儿和小偶像)只是第二次热带鱼(夕子和作家)的一次“重复”,第二次是第一次的起源。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只有在第一次送热带鱼出现后,第二次送热带鱼才是可理解的。
有个时间问题,夕子开始寻死是在发现作家在小镇上之后,她的殉情指向的一直是作家。从整个作品的结构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夕子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形象,作家说的夕子没有变化是指她的行为方式一直没有变化,而他无意识中表达了夕子依旧是他无法接近的快感之物。说回夕子,夕子的行为方式是怎么样的?首先分析夕子的家庭构成,母亲典中典,父亲无能的父亲。俄狄浦斯三阶段卡在了是否成为“父亲”的阶段,她以接受父亲的要求的方式拒绝成为父亲,也就是成为“chuji”,而这也在她与周围人的相处中表现出来。从夕子的欲望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欲望的结构,也就是欲望是对他者欲望的欲望,夕子被作家误认的欲望“成为小镇的一部分”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她小时候和作家的对话(从夕子的祖母哪里取得),雨龙以为夕子的欲望是什么?是一起去死(来自于夕子和作家的对话),这些真的是夕子的欲望吗?是的,但是癔症表现出来的欲望只是用来俘获他者的欲望,比如和小镇的一部分,那她为何能与雨龙相处,并与雨龙一起赴死?这个说服力也许不够,那和丈夫的相处呢?那个丈夫可以说是另一个雨龙,她与丈夫的相处为何最后又逼死了丈夫(不要幻想作家和夕子结婚了怎么样,作家只要接受夕子同样只是和雨龙一样的对象而已)?一起赴死是对雨龙和令儿的邀请,为何她能直接抛开雨龙而不断的追求令儿?因为令儿拒绝了她,令儿的拒绝和作家的拒绝很相似,但也有决定性的不同,在令儿误以为母亲死了之后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设想夕子死后作家的状态,令儿和作家之间的区别首先是令儿缺少书作为屏障,有了这层屏障后虽然作家能勉强做到和夕子对话,但是他必然也会透过这层屏障面对夕子的死亡(缺席),或者说他一直适应了夕子的死亡,这同样是他不停书写的原因。但是令儿没有,令儿只能直愣愣的面对母亲,母亲还活着是无法逃脱的原乐,母亲死后才可能去感受母子之爱。令儿的方法后续再说。夕子一直要的是别人欲望她,同时她在不停的拒绝他者,以此来维持他者对他的欲望。并不是真正在语言或行为上拒绝,而是做出一种掩饰的动作,不停的暗示他者她依旧有着一张未被他把握到的东西,让他者维持一个持续追逐某物的过程。这就是雨龙和丈夫受不了的原因。打个比方就是在恋爱中经常有的女方对男方说“说爱我”男方说“我爱你”然后女方回应:“不是这个”。雨龙对夕子的态度是“你要这个,我给你这个“可以说面对雨龙时是夕子最不能忍受的时刻,因为雨龙不会给出“我要这个”,甚至可以认为夕子比雨龙更早的知道录像带但是故意让其传播开后才让雨龙知晓。甚至在这个作品中雨龙唯一一次提出的“我要这个”都是对作家向夕子要求的重复,当然从接受那个请求来看夕子是爱雨龙的,可以说只有在这个请求的时候夕子才是爱着雨龙的。而丈夫则是持续的感受到夕子对他表示的“你不是这个“而对夕子使用暴力。暴力是丈夫最为无力的时刻,从哥哥和令儿的对话中能知道丈夫以前是对两个人都很好的,但是后面”变了“。丈夫没有改变,只是在不停的面对夕子”你不是….”的责难中只能狂怒的展现自己的力量,他的暴力就如同在和夕子说“我有!我有!你看,我有!”。而在这种意义上夕子和作家可以说是一对模范现代夫妻,强迫症会不停拖延那个时刻的到来,而癔症会伪装成不停的要求着那个时刻,两者在这个推迟的过程中都能获得快感(以一种双方都不愉快的方式体现),所以说反而是作家和夕子天生一对。两个人祸害周围。当然怎么治疗不在于文学作品考量范围。
令儿其实也很强迫症,到处找人想要看到别人内心的空缺。好兄弟明显是倒错,他只能爱令儿。夜子是夕子的忠实粉丝,小偶像内容太少。可能完结就是展开小偶像的病吧。
题外话,少年的深渊可以说是初恋僵尸的升级版,初恋僵尸以男主女主能看到幻想为卖点,但是也是这个卖点让作者只能草草处理恋爱线,而少年的深渊不将幻想可视化,但是每次两个人的共同出场中都必然有着不在场的第三个人发挥着作用。所以它的剧情走起来也会合理许多。
直接说结论,作家是强迫症患者,夕子是癔症患者。最开始他和夕子相处时完全是夕子的主动。作家是夕子想像中的例外因素,而此时作家对夕子提出了殉情的邀请,夕子拒绝了,因为这不是夕子(当时)想要的。这段关系完全是夕子主导,可以说此时作家并未对夕子有过多的好感(或者说爱意),与筱冈同学的地位没太大的区别,只是相处时间的多少不同。此时作家与夕子的交往更多的是一种自恋的想像。因为夕子对作家展现了很多的“弱点”,被家里打,和父母吵架。这里也是夕子聪明的一点,她对作家说的是“想要你爱上这个小镇”,但是作家家庭情况并不良好,且是从东京回来的,如果仅仅只展现美好的东西,作家反而可能会被吓走,而夕子的“弱点”则是让作家能够接受小镇的整幅画卷中必不可少的斑点,此时在作家的心中小镇和夕子不曾分离。而相较而言筱冈同学没有让作家看到这种东西,作家无法将她当成爱恋用的客体。作家什么时候开始“爱”夕子?无疑是当他发现夕子在卖的时候。他当时直接逃离了夕子那里,因为夕子突然从被污染的白布变成试图洗干净的脏抹布了,从“纯洁弱小的女孩“变成了”jinv“。这让他无法接受。首先我们总结一下此前夕子和作家的”恋爱“,就是夕子作为给予方,作家作为接受方,夕子让作家喜欢上的东西也是夕子有的东西。但是作家能接受这种被给予爱的地位靠夕子不停展示的苦难,这些苦难是让作家认同于夕子的不可或缺的污点。为什么会这么假设?因为夕子一直表现出被家人虐待,但是作家什么都没做。不是小孩子什么做不到,而是作家什么也不做更加不想做,他没有做过任何能改变夕子处境的行为,因为这正是维持作家和夕子恋爱关系的重要部分(通过这个污点作家将夕子作为自己爱恋/欲望的对象,同时作家在夕子身上锚定自己,将其影像作为自己的自我理想)。而当作家发现夕子卖的时候,更多的震惊来自于原本以为无关紧要的东西突然开始占据视野,强调自己的地位。作家发现夕子卖了之后选择的是逃避。仅仅从作家的角度来看,首先,夕子对他笑了,这个处于完全无力状态的笑让作家无法理解,似乎她(他)的处境无关紧要,而这种不可理解让作家真正认为夕子有某种东西(这从作家后面试图写书表现出来,他试图用书来重复当时来把握夕子身上的某种东西)。这个笑也是夕子的苦难和其阳关开朗的重合点,作家被迫面对了两者之间交换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之间,作家瞥见了夕子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主体的时刻(也就是在其阳光开朗的表象背后其实没有任何东西,这并不意味着表象是假的,夕子后面不再开朗并不是不再伪装而是被作家拒绝导致的)。此时作家处于对夕子抱有幻想的阶段,同时作家在夕子身上投射自身的理想自我。夕子本身的一无所有让作家不得不体验到自身的一无所有,且这种一无所有和作家本人无关,他对此无能为力。所以他的首先感受是愤怒,而不是想着去为夕子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之后对夕子冷言冷语的原因,不是因为夕子被迫卖了,而是夕子卖了之后能对着他像没有发生过什么的笑(老白男)。不过这也让作家开始能有”正常“的性关系。
雨龙和他的小弟的行为可以说是为了解救作家,他们要禁止作家接触夕子。作家完全接受了这个禁令,因为这是他唯一能接受与夕子关系的方式。在雨龙和夕子交往后充满快感(以一种伴随着不愉快感的方式出现)的时刻是作家看着夕子的时刻,以及夕子和作家交流的时刻。对作家来说,和与夕子的交流相比,与筱冈同学的性关系和学校生活似乎不值一提。在拉开一段距离/分手后夕子才在作家眼中是美的以及可享受的。在恋爱时只有距离很近的筱冈同学知道夕子与作家交往,但分手后作家对夕子的关注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当然这会导致一个问题,为什么作家能和夕子做?作家和夕子做的时机是什么?是作家开始写作之后。作家的写作是转移他对夕子的爱的方式(这种爱接近于对母亲的爱而不是恋人),所以筱冈同学能看到他在文中写出夕子的名字。作家在试图摆脱夕子,或者说让他和夕子的关系正常化。而这样也让他能够和夕子真正的拉开距离,从而接受和夕子做。作家始终无法写出文章的结局,因为他通过写作,让自己保留了与夕子结合的可能性(写作未被雨龙等人发现)。这一段的剧情里峰浪了很巧妙的没有写过夕子的视角,以作家回忆的方式来推进剧情,而这也完全的展现了夕子作为作家自恋的牺牲品的地位。这整段里的夕子都只是一个作家幻想的东西,和夕子本人关系并不大。
最后的高潮阶段,夕子和雨龙殉情然后作家踢走雨龙,这里夕子在考验雨龙时是作家说的,而为什么作家能接受这个说法?因为夕子在被救之后又表现出了和卖被发现时一样的行为,她说相信作家一定会来救他(对那次笑得重复)。然后这里需要注意作家再次完成将夕子作为爱恋对象得时刻是作家再次拒绝夕子的时候。这次拒绝是对第一次没表述出来得拒绝得重复,也是作家最为自恋的时刻。作家突然发现夕子的不可理解性,无法接受与夕子距离过近,但是作家拒绝夕子可以说和雨龙没有关系,从作家的语言中也能看出来,他不想被夕子/小镇吞没。而拒绝与夕子结合就是作家自救的方法,因为距离夕子过近他会因过于黏稠的快感而窒息。但是作家依旧没有放弃写作,因为写作始终暗示着他与夕子再次/真正结合的可能,所以他不停的写作而且主角始终是夕子。他渴望与夕子结合同时知晓这不可能,这也是说为什么夕子对作家来说更像是母亲而不是恋人。其实前面的这段换个说法也可以是,作家突然知道了夕子想要的是什么,夕子想要的其实是作家的拒绝(夕子并非一个缺乏“常识”的角色,为何又会在“谋略”的最后“功亏一篑”?因为夕子真正想要的就是这种拒绝。),被夕子所俘获的人都无法拒绝她,但是这只会被夕子玩死,当然夕子也在这种过程中获得填充自己的某种东西。作家看到的只是什么都不是的夕子,这既是夕子的特定身份的丧失,也是作家在夕子身上对自己锚定的位置的丧失。作家无法忍受这种匮乏状态,以拒绝的方式让夕子得到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就以夕子对作家的评价“胆小鬼”来解释。夕子认为作家是胆小鬼不敢和自己在一起,但是在过去的揭露中可以发现作家其实是唯一一个拒绝了作为迷人之物的夕子的邀约的人,作家是唯一一个勇敢的逃离了小镇的人(在整个故事中,没有算令儿,而且令儿对夕子的拒绝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现的)。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最后,也就是上面的解读。作家的“胆小鬼”并不表现在对夕子的态度上,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给夕子欲望的人,他的胆小是他任由自己被小镇俘获了。小镇并不存在于夕子心中,而是存在且仅仅存在于离开小镇的作家身上,对比一下他们的生活轨迹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作家放浪的生活和各种奇葩的怪癖都不过是对自己离开小镇的报复,反而是在小镇上生活的那群人能维持一个“普通”生活的表象。夕子的生活和作家的对比也没太离谱。他拒绝了夕子,反而将自己完全地交给了一个怪异的实体。作家的行为可以看成是小柴老师的一次重复,在故事的前面夕子有说过小柴老师的行为只是在幻想最后的最后令儿拒绝离开小镇和小柴在一起,而在小柴的行为中也能看出强迫症的行为(她行动力如此高为何又是在客观上推迟令儿离开小镇的时间,问题不是剧作安排,而是小柴无意识的想要那个时刻晚点到来,这和夕子有所不同)。作家的行为拒绝夕子的行为可以类比到小柴幻想中的对令儿邀请的接受。所以在新的剧情里小柴对作家的批评可以看作是她无法接受作家暗示出来的东西,作家所有的书都是试图的重复最后拒绝的那个时刻,这是小柴不可忍受的。以及作家自己说的,他对“他们后来怎么了”这件事很好奇,这在小菜看来都是对整件事的背叛,作家相当于在告诉小柴“你想要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同时作家不停的写作就是用来推迟他与夕子结合的方法。这里的结合即是指性也不仅仅指性,更应该说是一种xing关系。说回到夕子和作家仅有的一次过程,这里也穿插了一个东西,缸里的热带鱼,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来回,首先在作品中我们第一次见到热带鱼是小偶像送给令儿的,然后被夜子扔掉了,而从小偶像口中我们得知这个是作家送给她的,而第二次见则是夕子送给作家希望作家能接受的,然后被作家当时的小女友砸掉了。这里鱼是作为一封信在三个任务之间流转的,信涉及到的是与()关系的直接联系,当令儿,作家接受到这封信的之后他们才能与另一方开始,当然这种只是暗示着失败(小偶像与令儿,夕子与作家互相之间都没有建立和谐关系的想法)。同时在读者的“时间”上,第一次送热带鱼(令儿和小偶像)只是第二次热带鱼(夕子和作家)的一次“重复”,第二次是第一次的起源。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只有在第一次送热带鱼出现后,第二次送热带鱼才是可理解的。
有个时间问题,夕子开始寻死是在发现作家在小镇上之后,她的殉情指向的一直是作家。从整个作品的结构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夕子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形象,作家说的夕子没有变化是指她的行为方式一直没有变化,而他无意识中表达了夕子依旧是他无法接近的快感之物。说回夕子,夕子的行为方式是怎么样的?首先分析夕子的家庭构成,母亲典中典,父亲无能的父亲。俄狄浦斯三阶段卡在了是否成为“父亲”的阶段,她以接受父亲的要求的方式拒绝成为父亲,也就是成为“chuji”,而这也在她与周围人的相处中表现出来。从夕子的欲望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欲望的结构,也就是欲望是对他者欲望的欲望,夕子被作家误认的欲望“成为小镇的一部分”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她小时候和作家的对话(从夕子的祖母哪里取得),雨龙以为夕子的欲望是什么?是一起去死(来自于夕子和作家的对话),这些真的是夕子的欲望吗?是的,但是癔症表现出来的欲望只是用来俘获他者的欲望,比如和小镇的一部分,那她为何能与雨龙相处,并与雨龙一起赴死?这个说服力也许不够,那和丈夫的相处呢?那个丈夫可以说是另一个雨龙,她与丈夫的相处为何最后又逼死了丈夫(不要幻想作家和夕子结婚了怎么样,作家只要接受夕子同样只是和雨龙一样的对象而已)?一起赴死是对雨龙和令儿的邀请,为何她能直接抛开雨龙而不断的追求令儿?因为令儿拒绝了她,令儿的拒绝和作家的拒绝很相似,但也有决定性的不同,在令儿误以为母亲死了之后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设想夕子死后作家的状态,令儿和作家之间的区别首先是令儿缺少书作为屏障,有了这层屏障后虽然作家能勉强做到和夕子对话,但是他必然也会透过这层屏障面对夕子的死亡(缺席),或者说他一直适应了夕子的死亡,这同样是他不停书写的原因。但是令儿没有,令儿只能直愣愣的面对母亲,母亲还活着是无法逃脱的原乐,母亲死后才可能去感受母子之爱。令儿的方法后续再说。夕子一直要的是别人欲望她,同时她在不停的拒绝他者,以此来维持他者对他的欲望。并不是真正在语言或行为上拒绝,而是做出一种掩饰的动作,不停的暗示他者她依旧有着一张未被他把握到的东西,让他者维持一个持续追逐某物的过程。这就是雨龙和丈夫受不了的原因。打个比方就是在恋爱中经常有的女方对男方说“说爱我”男方说“我爱你”然后女方回应:“不是这个”。雨龙对夕子的态度是“你要这个,我给你这个“可以说面对雨龙时是夕子最不能忍受的时刻,因为雨龙不会给出“我要这个”,甚至可以认为夕子比雨龙更早的知道录像带但是故意让其传播开后才让雨龙知晓。甚至在这个作品中雨龙唯一一次提出的“我要这个”都是对作家向夕子要求的重复,当然从接受那个请求来看夕子是爱雨龙的,可以说只有在这个请求的时候夕子才是爱着雨龙的。而丈夫则是持续的感受到夕子对他表示的“你不是这个“而对夕子使用暴力。暴力是丈夫最为无力的时刻,从哥哥和令儿的对话中能知道丈夫以前是对两个人都很好的,但是后面”变了“。丈夫没有改变,只是在不停的面对夕子”你不是….”的责难中只能狂怒的展现自己的力量,他的暴力就如同在和夕子说“我有!我有!你看,我有!”。而在这种意义上夕子和作家可以说是一对模范现代夫妻,强迫症会不停拖延那个时刻的到来,而癔症会伪装成不停的要求着那个时刻,两者在这个推迟的过程中都能获得快感(以一种双方都不愉快的方式体现),所以说反而是作家和夕子天生一对。两个人祸害周围。当然怎么治疗不在于文学作品考量范围。
令儿其实也很强迫症,到处找人想要看到别人内心的空缺。好兄弟明显是倒错,他只能爱令儿。夜子是夕子的忠实粉丝,小偶像内容太少。可能完结就是展开小偶像的病吧。
题外话,少年的深渊可以说是初恋僵尸的升级版,初恋僵尸以男主女主能看到幻想为卖点,但是也是这个卖点让作者只能草草处理恋爱线,而少年的深渊不将幻想可视化,但是每次两个人的共同出场中都必然有着不在场的第三个人发挥着作用。所以它的剧情走起来也会合理许多。